坐 席
——乡村婚宴小记
骏马
金秋十月,天高气爽。正是五谷归仓的时节,也正是爱情收获的美好季节。
我应邀回到鄠邑区老家,参加老齐家儿子的婚礼。车出西安,不过四十分钟,便驶入了熟悉的村道。还未进村,一座红彤彤的婚庆大棚已矗立在村口,格外醒目。走近细看,宴席桌椅顺着街路排开,足足占了半条街,场面很是隆重。
刚下车,就碰见邻居老李。我俩互致问候后,话题不经意间就绕到了农村的婚事。老李饶有兴趣地说,“咱乡村办喜事,自有其淳朴的规矩。不像城里人非要收到请柬才到场,这里只需前一天搭起彩棚,乡邻们便心领神会。于是大家自发前来,帮着忙活,搬桌移凳、起灶摘菜、端碟子洗碗,欢声一片。处处洋溢着乡里乡亲互助互帮,邻里和睦,热闹融洽的气氛。”
正午时分,宴席开桌。我与几位发小同坐一席。自从当兵离开家乡,直到退休,我都不常回村,如今难得与这些自幼一起长大的伙伴相聚,大家顿时打开了话匣子。老张率先开口:“今儿个迎亲的车队清一色奔驰,真气派!”他的话让我不由一怔。想起十年前我在城里给儿子办婚事,用的还只是奥迪,心里暗叹——农村确实不一样了。
身旁的老郑插话:“现在是一条龙服务,要啥车有啥车,还自带移动的锅灶、盆瓢碗筷,就连大厨、端盘子洗碗的都有人弄,只要掏钱,省事得很!”
老刘放下筷子,接过话头:“如今在农村给娃娶个媳妇可真不容易。彩礼动不动就要十万起步,还得备车备房,把爹妈的老本都掏空了也不一定够。要不咱村怎么还有好几个三十好几的小伙打光棍?”这话听得我心里一沉:“这么多精壮小伙要是都娶不上媳妇,将来可咋办呀!”
对面的老范也深有感触:“钱是一方面,如今的礼数也变味了。从前新媳妇过门要恭恭敬敬给公婆磕头行大礼,现在倒好,成了公婆要给新媳妇红包才肯改口,给少了还不乐意。以前都是酒过三巡拜客后才递礼,现在直接就把礼桌支在棚口,先上礼再入席。”
听着大家的议论,尤其是对当下‘规矩’的种种感慨,我的记忆瞬间飘回到了童年。那时村里办喜事,家里总要派我去坐席,说白了就是让我去吃肉解馋。记得有一回在崔村坐席,我这个老魏家的小娃竟被安排在了上席首座,接受新郎新娘郑重地鞠躬行礼,这阵势弄得我不知所措,当即按照母亲的交待,把已准备好的五毛钱慌慌张张地掏出来递给了掌盘的。如今回想起来,那一刻竟显得格外的庄重又神圣。虽然那五毛钱现在想来有些寒酸,但却承载着最真挚的祝福。
我还记得,那时的婚宴,主家是要郑重其事登门送请帖的。客人赴宴时,手捧一个制作精致的“拜帖匣子”以表重视。可如今除了至亲,大多不再专程告知了,一个电话一条微信便代替了往日的郑重,来客只剩下上礼、坐席的“礼数”了。
不到两个时辰,宴席渐散。主人忙着送客,乡亲们三五成群地离去。
返程途中,看着窗外熟悉的乡间景色,我心中感慨万千。这一趟坐席,不只尝了家乡的味道,更亲眼见证了这些年来乡村婚俗的变迁。从婚车、宴席到礼节,处处都能感受到时代变迁的痕迹。
细细思量,其实这热闹的婚宴背后,折射出的是传统婚俗礼仪与现代婚礼变化的文化碰撞,是金钱物质与精神文明的悄然交织。但很显然,钱能买来省事,却买不来那份热闹劲儿;排场能撑起面子,却撑不起那份真情实意。
那些渐行渐远的老规矩,那些扑面而来的新风俗,无不在诉说着这个时代的变化。车在高速上疾驰,窗外风景飞速倒退。这份关于如何在现代化便利中守护乡情与温情的思索,将随着我,也随着这个时代,一同驶向远方。
作者简介
骏马,原名白玉俊,籍贯陜西鄠邑,中共党员。曾服役、从警,退休。爱好文学,常用文字记录岁月里的温暖故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