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幸福哪里来(十二)
王慧仙
听母亲的话,便只有幸福没有苦。有句名言道:“没有无私的自我牺牲的母亲的帮助,孩子的心灵将是一片荒漠。”我能拥有今日的幸福生活,正是普通而伟大的母亲指引的。
我上小学四年级时,父亲已去世两年,母亲独自一人劳动,艰难维持着全家七口人的生活,还供我们几个孩子上学。眼见母亲日益操劳、日渐消瘦,我无法安心在校读书,便狠下决心放弃学业帮母亲养家。我谎称“学校放假了”,埋头劳动一周后,细心的母亲打听到学校并未放假。她逼我去上学,见我仍固执拒绝,母亲气哭了。望着她一滴一滴的泪水,我只能听从她的话重返校园。在母亲艰难的支持与鼓励下,我读完了小学、初中、高中——若当年辍学,小学四年级的学历又能做什么?
婚姻常被喻为步入幸福殿堂的起点,而现实中,栖居其中的人:有的家庭和睦,衣食无忧,尽享美满;有的却缺衣少食,穷困潦倒,终日争吵受气。
对于一个知足者而言,我无疑是幸福的。我家在西北黄土高坡的一个偏僻农村。高中毕业后,因社会关系影响,未被推荐上大学,便回乡在本村担任民办教师。在闭塞的农村,婚姻成了难题。二十五六岁的女孩若未出嫁,便会招来指指点点。母亲为此焦虑万分。当介绍人提及老伴的情况后,母亲便满意地让我与他见面,随后便筹备婚事,从见面到结婚仅八日。婚后不久,才察觉彼此性格与文化程度的差异。尤其当他每年探亲归来,同事们总要设宴接风,临行又需饯别,总免不了饮酒。而他只要二两酒下肚,便开始胡言乱语、无理取闹,甚至四处乱跑。我是个“死要面子活受罪”的人,实在难以忍受他的酒风。一次他醉酒闹事后,我决意离婚,却在母亲苦口婆心的劝说下作罢。常言道“孩子是婚姻的粘合剂”,自从有了两个孩子,离婚的念头虽已消散,可他的酒风依然如故。我们从未因家庭琐事争吵,却总因他饮酒生出不快。
一九八五年,老伴希望我调往天津大港油田。两地组织均已同意,调函发出,我的档案也抵达了天津。我思虑重重:其一,老母亲对女儿的思念无人可替;其二,在这偏僻乡村学校,我尚算鸡群之鹤,若以一身土气调入天津油田学校,能否胜任?岂不遭同事耻笑,连小鸡都不如?其三,如何忍受他的酒风?思前想后,终下定决心回复天津组织:“不同意调动。”我的档案遂被退回甘肃临潭县。母亲得知后大为光火,逐一驳斥我的顾虑:“‘嫁鸡随鸡’,岂能为我耽误了夫妻相守?‘人挪活,树挪死’,你调到天津油田学校,起初不惯,但‘入乡随俗’自会适应。只要勤勉工作,定能做出成绩。男人不饮酒反倒惹人非议,你且忍耐些。为一家人团圆计,万不可错失这调动良机。”母亲一席话令我如梦初醒。老伴再次申请调动,在两地组织的关怀下,我终于从甘肃调至天津大港油田。每逢佳节,老乡们总要聚会,“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大家齐聚一堂,吃饭饮酒,唱老家花儿、跳老家舞、话家常,本该其乐融融。可每到此时,我便忧心忡忡,唯恐他酒后失态,令我颜面尽失。不久,他察觉我的隐忧,加之孩子们日渐长大,“人贵有自知之明”,老伴幡然醒悟自己酒风不堪,毅然戒了酒。从此家中再无吵闹,我深感自己是个幸运而幸福的人。
要是不听母亲的话离了婚,现在会是什么光景呢?孩子们能成材吗?答案不言而喻。如今的年轻人谈一两年对象,甚至三四年,听说还有"试婚"的做法。可结婚没多久就要离婚——我同事的女儿〇八年三月结婚,六月离婚,十二月又再婚;我孩子的同事五一结婚,六一不到就离了婚。他们不听父母劝告,给两家老人带来思想负担和经济损失,甚至引发家庭纷争,对社会安定也造成极大影响。特别是已有孩子的夫妻离婚,对子女身心健康造成巨大伤害,自己的生活也难获幸福。
这段亲身经历让我明白,一是多想告诉九泉之下的母亲,女儿迟来的感激与醒悟;二是愿年轻一代明白,听从父母的话只会收获幸福而非苦涩。

作者简介:王慧仙,退休教师。爱好写作、绘画、旅游等。早年创作,有作品见诸报端,《上海“母亲陵”》曾获奖。近年,相继在《茌平文苑》发表散文、诗歌若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