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行记》
作者:陈正
壬寅春,我与四位诗友赴曲阜,参与“孔子诗歌文化典礼”。会上得遇伟人毛主席扮演者,形神兼备,恍见昔时风采,遂合影存念。会后,主办方导览泰山。我五人皆年逾古稀,却无半分犹豫,反兴致勃发,如少年雀跃。
翌日拂晓,先至岱庙。红墙映黄瓦,古柏参苍穹,碑碣森然林立。其中秦刻石最为珍罕,李斯小篆笔力遒劲,历两千余载风雨剥蚀,犹存当年气象。我等驻足良久,揣摩古意,不觉神驰秦汉。
自岱庙乘缆车赴南天门,恍若腾云驾雾。缆车徐行,窗外群峰叠翠,怪石嶙峋,松柏点缀其间,俨然天然山水长卷。及抵南天门,云雾缭绕,恍入仙境。五人各执竹杖,头戴西洋长檐帽,银发飘飘,竟似异国老翁,引得游人侧目,相机快门之声不绝。
南天门至玉皇顶约三公里,石阶陡峭如天梯。我们拄杖缓行,步步为营。崔老师年最长,近八旬,却气度不凡,银髯飘拂,颇有仙风道骨。书珍一路搀扶,兼负行囊,情谊笃厚。崔老兄感其关怀,即兴赋七言绝句以谢:
谢书珍伴登
天梯步步赖扶持,银发相携踏雾迟。
最是情真深几许,春风一路入诗思。
途遇挑山工,背负百斤货物,步履稳健如磐。我辈相视而笑,互道珍重,感其坚韧,亦吟一绝:
观挑山工有感
扁担横肩压脊梁,千阶踏破鬓凝霜。
泰山风骨凭谁铸,负重前行是此郎。
至玉皇顶,极目远眺,方悟杜工部“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妙。山顶石刻遍布,自秦汉迄近代,名家题咏琳琅满目。“五岳独尊”四字尤奇,雄浑大气,尽显泰山至尊之概。复至日观峰,见探海石悬空而出,下临无地,遥想旭日东升时,霞光万道、云海翻腾之景,何其壮观!
山顶风劲,衣袂猎猎作响。我辈倚石小憩,取自备酒食对酌畅谈。谈及孔子“登泰山而小天下”之语,又论李杜咏岱诗篇,诗兴骤发,即景联句,遂成一绝:
顶巅联句有感
把酒临风意未央,群峰环拱接穹苍。
纵然未及先贤笔,也共山光入诗行。
下山途,特往冯玉祥将军墓前瞻仰。将军起自行伍,心系万民,素有“布衣将军”之誉。我等献花默哀,追思其爱国功绩,吟绝以寄:
吊冯公
布衣风骨铸丰碑,功在黎元史可垂。
一束鲜花遥寄敬,英魂长伴泰山晖。
泰山胜景无数,摩崖碑刻目不暇接。奈何夕阳西下,催人返程,未及细品之诗句,只得留待他日。归途相约,来年再登,定当遍读石刻,尽赏云海日出。
此番登岱,虽劳顿却欣然。五人年高仍能登顶,观天地壮阔,感古今悠悠,实为人生快事。泰山不愧五岳之尊,非独以雄伟胜,更以千年文化底蕴,令人心驰神往。
“山高人为峰,心远地自偏。”此行既览自然奇观,更悟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归去来兮,泰山永驻心间。唯憾一诗友已作古,思之怅然。
忆游泰山吟
巍峨泰岳韵悠长,古柏碑碣岁月藏。
岱庙秦痕留篆意,缆车轻驶入云乡。
天门雾绕仙踪隐,石级苔深步履锵。
极顶凭栏天地阔,玉皇摩刻墨痕彰。
诗朋把盏情方畅,联句裁诗意更昂。
仰止冯公功卓著,献花垂泪悼流芳。
此行虽促情难尽,相约重来细品章。
五岳独尊魂梦绕,千秋文脉韵悠长。
后序:于2023年适逢孔子诗歌盛典于曲阜。礼成之后,我与崔正义先生、王家全先生、苟万林君、郜书珍贤弟,一行五人相携登岱。是日也,天朗气清,谈笑风生,诗礼余韵犹在耳,复得山水清音入怀。
闲余今日重忆此景,万林君已作古!当时同游岱岳,君之音容犹在目前,岂料青山依旧,哲人其萎。登临之乐宛如昨,今却天人永隔,思之怆然。
盛会难再,良朋已逝。惟以数行翰墨,寄此永怀。愿逝者安息,生者长念。斯人斯游,永铭刻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