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传娟:灶台前的廿八载坚守,熬煮泰山非遗蹄香》
作者伍达
泰山脚下的泰安城里,黄传娟的“鸿晟熟食”是块金字招牌。1979年出生的她,18岁接过祖辈卤料包,至今已在灶台前坚守28年。这位非遗传承人,用沾满卤汁的双手将民国初年传承的黄家猪蹄做成泰山区文化名片,更在数字时代让老味道焕发新生。
从竹筐到工厂:三代人的传承接力
黄传娟的记忆,始于奶奶挑担卖卤味的年代。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泰安集市上,竹筐里的猪头肉冒着热气,奶奶老汤熬煮的香味,是她童年最深刻的味觉印记。技艺传到姑姑手中时,少女黄传娟已能熟练刮洗猪蹄。1997年,刚从职业学院毕业的她支起第一个摊位,用祖传秘方开启卤味生涯。
2002年是关键转折点。她在擂鼓石大街租下门面,挂上“鸿晟熟食老店”牌匾,让祖传手艺从露天摊位走进固定门店。凭借皮糯肉香的特色,2003年她的熟食就供应泰安近百家饭店。2022年,800平方米的鸿晟熟食加工厂落成,机械化生产线与祖传老汤同台运作,既解决20余名当地人就业,也靠标准化生产扩大了传承规模。
廿味香料里的匠心:传统工艺的现代改良
在鸿晟加工厂的配料间,玻璃罐里整齐排列着20味香辛料。“奶奶用12味,姑姑加到16味,我琢磨十年才敢添这4味。”黄传娟改良的秘包里,陈皮去腥、豆蔻增香,精准配比是三十年灶台经验的沉淀。最见功夫的炒糖色工艺,她将冰糖炒至鸡血红时淋入黄酒,替代传统酱油上色,让猪蹄呈琥珀光泽,更添清甜味。
卤制需小火慢炖两个半小时,期间三次撇沫、适时调火。最绝的“挂冻”工艺——卤好的猪蹄连汤冷藏后,表面凝结透明汤冻,脆感与软糯交织,成了泰山区独有的风味。2023年,黄家猪蹄与水晶猪头肉不仅获评“泰山名吃”,更斩获“齐鲁小吃金牌奖”;2024年6月,其制作工艺被泰山区政府认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老味道在新时代屡获认可。
抖音直播间里的非遗:传统手艺触网破圈
“家人们看这糖色,炒到鸡血红就成功一半了!”黄传娟的抖音直播间里,琥珀色糖浆在铁锅中翻卷,单条炒糖色教程播放量破百万。2021年起,她带领团队做短视频推广,从选料到挂冻的全过程拆解成直观教程,吸引数万网友留言“求配方”。
线上营销带来爆发式增长,她与抖音达人合作直播带货,2024年线上销售额突破千万元。黄传娟还热心公益:疫情期间,她不仅带领员工做500份猪蹄盒饭送抗疫一线,更主动捐钱捐物;每逢过年过节,会带着熟食和慰问金走访困难群众,近几年累计投入超20万元,用老手艺的温度传递温情。“非遗不能只藏在巷子里,得让年轻人看见,更得给社会添点暖。”她组建电商团队开发真空包装,让泰山猪蹄通过快递走向全国。
守心与传承:老手艺的时代考题
如今的鸿晟加工厂里,20余名员工中45岁以上占七成,年轻学徒常因灶台高温、长时间站立退缩。黄传娟每周亲自授课,手把手教徒弟“看汤花辨火候”的绝技。“机器能控温,但老汤的灵性得靠人悟。”她指着保存三代的“老卤母汤”,这锅持续沸腾的文化基因,是她最珍视的传承密码。
“做卤味如做人,信誉是根本。”黄传娟严把食材关,坚持用新鲜猪蹄、天然香料,这份坚守让“鸿晟熟食”成了泰安人信赖的老字号。泰山区非遗中心为其建立数字档案时,她将用了三十年的卤料包小心封存:“祖辈传下的不只是手艺,更是对味道的敬畏、对社会的责任。”
暮色中的泰安街头,鸿晟熟食店的灯箱亮起,玻璃柜里的猪蹄裹着晶莹汤冻。黄传娟擦着额头的汗珠,看着排队的顾客,想起奶奶说的“卤味靠守心”。这颗守着老味道、迎着新潮流、揣着公益心,正让黄家猪蹄在廿八载光阴里,熬煮出中国非遗的悠长滋味。
2025年10月3日
作者简介
伍达,山东省泰安市市直机关退休干部,生于农村偏远地区,高考改变命运。参加工作42年,十余次调整工作岗位,从事过企业管理、教师、驻村干部、县、市机关综合管理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