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谙洞察 怀真抱朴
——读齐润山《初识人生》
宋今声
2006年4月,齐润山先生委托来双辽采风的于云飞先生,赠我他的重版文集《初识人生》;受赠大作以后,我一直将其置于案头,闲来翻检,从中获益。
我与润山先生虽然曾经同在一张《四平日报》上发表过文章,但是,至今尚未谋面。然而,多年来品读他的精美散文杂文,使我对他早已“神识”。他能在大作再版之际,尚能想到双辽还有我这个农民文学同好,令我感怀不已。
《初识人生》内设两栏:杂文篇与散文篇。两栏文章同透一气,即是正气;同倡一风,即是正风;同弘一德,即是品德;同怀一情,即是乡情,收到了立正言、扬正气、倡正风、明正理的艺术效果。《感谢小人》,虽曰小人“可亲”、“圣贤”,但却无有艳羡之意,婉言针砭,巧妙棒喝,同时把小人嘴脸刻画得劣佞无遗。小人得势,终究难以掩盖其丑陋而受后人唾弃;君子失意,最后必将芳香历史而受到世人感叹。
他写《好人难当》,肯定了“好人是不朽的丰碑”;《文人“穷酸”》,但是,虽然生活窘迫,酸腐狂傲,然而“位卑未敢忘忧国”,其实,是在颂扬民族之魂;他写《老实人常在》,是因为老实人不会“坑蒙拐骗偷,吃喝嫖赌抽”,更“不会见利忘义,到处伸手”,是在歌颂民族脊梁、国家根基、中国希望。
思想、生活与工作作风如何,直接反映一个人的文化积淀与道德修养。通过阅读《初识人生》,使我们看到,多年来,作家齐润山在完成繁忙的政务之后,冷静地观察现实生活,积累精神财富。在磨砺自己的精神世界,养护自己的德行家园的同时,倡导人们要培养好自己的优良作风和端正品格。在《领导作风至关重要》里指出,“党风好坏决定着人心向背,人心向背决定着党的命运”,劝诫领导者要“牢固树立宗旨意识,改进工作作风”,“为天苍生计,为自己的身家性命着想,当官还是为政廉洁的好。”《有感“以德治国”》、《也说师德》,都是在敦促为官为师者,要发挥好自己的师范作用,用身教阐释言教,以身作则,“身正为范”。这些,是领导干部必备的基础素质。
《初识人生》的另外一个突出特点,就是亲吻乡情,不忘故里。怀念与感怀悠悠乡情,是古今文人吟咏不衰、驰墨不竭的话题。人生际遇不同,对乡情抒发情感也不尽相同,但是,有一个共同的情怀,就是心系故乡兴衰,情系桑梓变化,视故里如严师长者、若慈父母亲。在《故乡的云》里,作者通过春云送暖、夏云雨雾、秋云散凉、冬云雪落,描写家乡可爱,回望美好记忆。其实,通过云朵寄怀思乡之情史料有所记载,《新唐书·狄仁杰传》:“荐授并州法曹参军。亲在河阳,仁杰登太行山,反顾,见白云孤飞,谓左右曰:‘吾亲舍其下。’瞻怅久之。云移乃得去。”望云思亲,读之令人心动。
作家的社会责任就是通过自己的见识去播德劝善,弘扬文明,让读者看到自己的文字,获得教益、受到启发,进而歧途知止,迷惑猛醒。作者定书名为《初识人生》,显然是谦逊的。从书中文章来看,非但对人生有初识,而且对人生有着深刻的认识与体味,作者在《走好自己的路》里告诫人们到了“婚姻进入了凉拌期,孩子进入了叛逆期,思想进入了浮躁期,感情进入了迷茫期”,“要勇敢地面对,真诚地面对”;要“把握好当前,走好今后的路”,说与读者,也是在勉励自己。
我虽然乐于在浩瀚的古籍里汲取文学营养,但是,作为农民读者,进入我阅读视野的还是那些对生活感悟深刻、朴实无华、富有哲理、轻松易懂的精短散文与杂文,例如早期活跃在四平文坛的甘否、申甲由的杂文散文、王伟瀛的“书边走笔”和“书边漫笔”、王永兴、高玲的生活散记、赵雪峰、于国站的漫画、于云飞的速写,等等;他们是《四平日报》的“每日看点”,也是四平文坛的一道道美丽生动的风景线。《初识人生》之所以成为我的案头书,就是因为书里边的文章耐读耐品,咀嚼有味,例如《欣赏宁静》、《顾影自怜》、《体味孤独》、《享受清闲》等篇什,文章不足千字,干净利落,说理透彻,好读易记,清洁心灵。
一如许多读者期待自己喜欢的作家一样,看完了《初识人生》,我有一种期盼,就是盼望齐润山先生早有新作问世,收获自己耕耘,满足读者需要。
(齐润山,原为四平市铁西区政协副主席,现任四平市铁西区关工委主任)。
创作于2025年10月5日敬足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