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城市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头条号
标签
下载APP
所在区域:
区
取消
提交
热点
原创
精华
图文
视频
专栏
专题
人气
传播榜
文集
标签
首页
\
文学
\ 再议中华常姓读音的历史考证与现代缺憾
再议中华常姓读音的历史考证与现代缺憾
精华
热点
2025-10-05 14:26:56
8374
阅读
关注
河南省洛阳市: 常明光
中华姓氏是传统文化中生命力最旺、凝聚力最强、感召力最大的人文情结,是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伟大基石。全世界的华人都自称炎黄子孙,即以传说中的黄帝和炎帝作为中华民族的共祖。这是一种对同一文化渊源的认同意识与寻根情结。姓氏文化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现代社会文化相适应、相协调,使中国百姓在实现修齐治平、建功立业的理想过程中,拥有不朽的精神资源和深厚的修养,生生不息,代代相传。
本文侧重于中华百家姓中的常氏读音进行深入考究,与读者分享。
一、 常姓在古代读shang 音的历史考证
常,在古时与裳同为一字,从巾,尚声。人穿的下身
裙装称裳,亦称常,这是本义。而人穿的上身服装称衣。
后来,裳和常二字的用法发生了歧变。裳仍保持原来的意
思,即裙。常则引申为常规、经常、永恒之义,又上升为
专门指法典和伦常等,代表古代帝王的旌旗称为常,是一
面绣有日和月图形的旗帜,表示帝王的地位与天地曰月同
存永恒。凡执掌此旌旗的官职称司常。在古战车上所树的
戟也称常,表示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的常备武器。执掌和
缮制日月图形旗帜的氏族,称常氏族,他们十分崇拜常,
并以为氏族图腾和族名,常人所居之地遂称常,建立的城
堡称常邑,所临之河称常水,所建之国为常国,最终出现
常姓。
常姓的读音有二:除了避宋帝赵恒之讳,把恒姓改为
“常”姓读 chang 音和一些地域一直读 chang 音外,其他常姓大多读 shang 音。依据如下:
1、《康熙字典》(2007 年 8 月修订版、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常”条:“常,《唐韵》市羊切。《集韵》《韵会》辰羊切。并音裳”“市羊切”,为今拼音 shang。“辰羊切”为今拼音chang。“并音裳”是说把发以上两音并为“裳” 的读音。这明“常”在古代以读 shang 为主。
2、《辞源》“常”字条:除注 chang 音外,又有“市羊
切”shang 音。
3、《汉语大字典》(缩印本第 313 页),“常”字
条:“《说文》,‘常,下裙也’,从巾,尚声。” “chang,《广韵》辰羊切。” 所以,常姓读 shang 音的,有史有据。
4、由宋代陈彭年等人编纂、江苏教育出版社于2005年出版的音韵学文献合刊影印本《宋本廣韻·永禄本韻镜》第50页对“常”字的解释,最后一句为: “亦姓出河内汉有常惠市羊切”。“市羊切”为今拼音shang。这说明“常”作为姓氏在古代就有shang音,历史人物常惠就姓shang。
5、东汉许慎编撰的《说文解字》,清朝张玉书、陈廷敬编撰的《康熙字典》,现行商务印书馆国际有限公司出版的《新华大字典》都明确记载,常姓发 shang 音。《新华大字典》94 页第五项,常字作为姓氏,文字源流中介绍,常发尚音。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商务印书馆发
行这样的文字。
6、《诗经》中的《殷武》一篇。“昔有成汤:自彼氐羌,莫敢不来享,莫敢不来王。曰商是常”。
7、每期一字 —— 常 北兰亭 商丘地方文献馆 字源解说 :“裳”是“常”的异体字。尚,既是声旁也是形旁,表示崇尚的、流行的。
二、常姓在近现代读 shang 音的事实论证
千年常(Shang)姓音未存,
万众族人心不甘。
碑文家谱今犹在,
一姓双音证如山。
青山不语,岁月悠悠,常 shang 姓是融在常氏家族子孙血脉中的骄傲,常氏子孙血脉相融,连绵不息,千秋万
代,薪火相传。中原地区、黄河流域,常姓发音商,没有
异议,大家都认同 shang 音。千百年的姓氏文化底蕴,是深入骨髓的家族信仰。
热衷于中华常氏古音考的河南省洛阳市的常明光、常德寿,焦作市的常文智、常廷瑾,南阳市的常世献,重庆市的常青等多位宗亲为了研究常氏古音曾亲赴全国各地考察、寻访或电话沟通。目前,重庆、四川、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河南、安徽、山东、江西绝大多数常氏宗亲均念 shang 音。
中华姓氏文化研究者王万江、 常廷瑾在《常姓的前
世今生》中指出,常(Shang、Cháng)是多音字姓。中国常姓,从古到今一直有”常“发 Sháng 音的事实。
目前,湖南,湖北,重庆,四川,云南,贵州,河南,山东、广东、广西、安徽,江西等主要省份,大家在社区和村里都将常姓读 Shang, 农村别的姓氏(人)也称常姓为 Shang 氏。
在九朝古都洛阳,总人口 710.15 万人,其中常姓人口近十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百分之一点四,遍布各个县区。在常姓常住人口中,读常 Shang 音的占百分之九十以上。
新中国成立后,《新华字典》遗漏了 shang 音。但是作姓氏用时,民间常 Shang 和常 Chang 不分家,是所有常姓人的共识。”常“之 Shang(或 Shǎng)、Chang,宜异音同姓。
据考察,明代开国大将常遇春后裔在西北五省姓氏读
音 Shang,建立四地纪念馆(安徽怀远,陕西米脂,河南
睢县,云南通海)均读 Chang。如广西恭城县常氏是常遇春长子常茂的后裔 ,在老家和社区都称常 Shang。陕西米脂县常氏是常遇春三子常森的后裔,平时都称常 Chang。这表明常 Shang 常 Chang 一家亲。
河南省南阳市内乡常氏族谱 292 页注解:“常”(shang)《康熙辞典》寅部中巾部八画第二十七
页有注解,《古今图书集成》《明伦汇编姓氏典》第三百
五十卷“常”姓部(第三六三册,十七页)中部右侧记:常
姓――常平原,商音。
具有十万族人的河南常氏四君望族,主要居住在洛阳、南阳、三门峡等三地市几百个村庄,遍布包括台湾省在内的全国各地。《河南常氏四君望族宗谱续编》记载:“居
于豫西、豫南之常姓,据洛阳市宜阳古村、栾川、汝阳、
伊川,三门峡市灵宝、卢氏,南阳市内乡等地有关族谱和
《古村常氏祠堂碑记》载:元朝年间有祖名讳君正、君卿、
君泽、君相同胞兄弟之考妣失讳,葬居于归德府(今河南省
商丘市)虞城县归里营而闻富庶。兄弟四人实属商丘市常(常读 shang)氏先祖一脉......”
由河南省华夏姓氏博物馆出版、常氏四君望族后裔常
明光主编的《常家人》(第一辑)、(第二辑)都标注了
本家族姓常(读音shang)。
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古村常氏始祖碑碑文载:公子祖辈
世属商丘常(常,读 shang)氏先祖一脉。
我国有许多地方的常氏,在清明节祭祖时的旗帜上专门表明常 Shang 音。
米脂常氏有两种发音,延安洛川常氏读shang,他们和米脂常氏一家。
河南省焦作市博爱县常口火车站(现在属于焦作市中站区)的站牌上明确标注:SHANG KAw。这也是最好的佐证。
目前,数以万计的常 Shang 姓族人在老家和社区依旧沿袭常姓古音称为常 Shang 姓,到了单位或学校由于要求普通话又被称为常 chang 姓,让这千百万常 Shang 姓族人好不尴尬!
中华常氏人口有三百万之众,占居全国人口的百分之
零点一八,排名百位之内。远在四、五千年前的上古时期,
就已经有了常氏,枝繁叶茂繁衍至今,常氏家族源远流长,
自古王侯将相,能人志士辈出,为民族繁荣、经济发展、
社会进步做出了巨大贡献。
通过大量的史实论证和现实考察,对于中华常姓的来
龙去脉,对于中华常姓的两种读音及其出处,应该是清清
楚楚、明明白白。因此,作为学术研讨,作为中华传统文
化尤其是姓氏文化探究,应该客观对待历史,应该实事求
是,应该正本清源,应该客观公正,既要对历史负责,更
要对后人负责!
目前,北京著名媒体人常魁星,河南省常姓委员会名誉会长常德寿、会长常鑫,河南省洛阳市的常海建、常明光、常学智、常素寰、常飞航,焦作市的常文智、常文哲、常廷谨,南阳市的常世献,三门峡市的常秋甫,重庆市的常青,湖北省的常勇、立波,《常氏文化名胜荟萃》主编常淮及全国各地常氏宗亲,特别是河南省姓氏文化研究会常姓委员会都已经通过多种途径向国家有关部门呼吁:中国语言文字改革委员会再版巜新华字典》时,应对“常”字注明:常为多音字,作姓氏时读 shang、chang。
诚然,读chang也好、shang也罢,我们真正需要的是家族文化乃至中华文化的融合,对文化的归属感和认同感而已。
中华姓氏文化渊源流长,博大精深。它是在历史的进程中不断发展形成的,中华姓氏作为构成中华民族文化的基础元素,其具有历史丰厚特点的同时,又赋予其具有与时俱进的文化新义,它集三合之德,载千百代之功,是民族的血脉,是百家姓不朽的精神图腾。姓氏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丰富了中国文化的宝库,对于提高民族品格、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巩固民族性和增强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文化自觉性,都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作者简介:
常明光,中共党员,河南省洛阳市宜阳县三乡镇王岭村常家凹人,中学政治高级教师,河南省特级教师,中华慈孝文化践行优秀模范,终身享受国务院特殊冿帖专家。曾任省示范性高中教导主任、业务校长、新校区校长,退休后任洛阳市城区民办高中书记、校长。系巜学习报》特约编辑、《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主编有《高中政治新教材解读》、《3+x高考指津》等十余部教育教学论著,主编有《常家人》(第一辑)、(第二辑)。近年来在《今日头条》、《都市头条》、《顶端新闻》、《美篇》等媒体发表文章一百余篇。其业绩载入《中国专家大辞典》、《星耀教坛》、《九都英才》。
查看全文
最新评论
https://www.zdwx.com/news/show_431270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