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明勋
识己 修己 处己
作者 李明勋
作者简介:笔名箕星文笔,大学政治历史教育专业,长期从事中学政治历史教学工作。喜欢读书写字骑行徒步摄影,热衷于与古人对话,热爱大自然。
一、识己
古希腊有个神话故事《俄底浦斯王》,有个人面狮身的女妖斯芬克斯,她出了个谜语让遇到的人猜,猜不对就吃掉来人。谜面是:有一种动物,早上四条腿,中午两条腿,晚上三条腿。后来俄底浦斯猜中了,这动物就是人,女妖听后从悬崖跳下去。这个故事引发了一个著名的哲学命题:认识你自己。
在古希腊雅典有个德尔菲神殿,大殿显眼位置镌刻着这样的话:“认识你自己,凡事勿过度”。这就是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等把哲学研究从注重自然领域的哲学转向注重人的哲学。告诉人们与其拼命认识世界,不如多注意认识你自己。
我们熟知的“哲学三问”:你是谁?你从哪里来?你要到哪里去?数千年来,没有几个人真正能回答这个问题。
《西游记》中唐僧每到一个国家,必拿出通关文牒,然后自报家门:贫僧唐三藏,从东土大唐来,到西天拜佛求经。这是正确认识自己的典范,目标明确,意志坚定,最后带领整个团队经历九九八十一难,终成正果。
《道德经》云:知人者知,自知者明。《孙子兵法》有言:“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不知己不知彼,每战必殆。”可见,不论我们日常生活、工作,无论从事哪个领域的工作,认识你自己有多么重要。
二、修己
《大学》第一部分有这样的话:“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不管你地位高还是低,贫贱不是富贵,贤明还是不肖,聪明还是愚笨,都应该把修身做为人生重要课题。
《大学》三纲“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其中“明明德”是修己,亲民可以理解为亲近百姓,因为得民心者得天下;也可以理解为“新民”,即教化百姓,使之向善。而“止于至善”则是修行的目标要求,不是什么事要做到极致,而是刚刚适合自己的地步,这就是别“过犹不及”,也是我们常说的“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大学》中“八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理想,修身处于重要地位。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此处的“为”是修养,修为,意思是人如果不重视自己的修养修为,天地是不容你的。后来人们把这句话的本意曲解了,反倒成了极端利己主义的说辞。
诸葛亮《诫子书》指出:静以修身,俭以养德。诸葛亮六出祁山,身心疲惫,自觉力不从心,灯枯油尽,给儿子写了这个著名的家书,短短八十六个字,告诫儿子务必修身养德,努力学习,德才兼备。
三、处己
人生在世,能遇到三件事:老天的事,别人的事,自己的事。老天的事我们管不了,别人的事有自个处理,除非人家请你帮忙,你也应该有限度的介入,避免炫宾夺主。连伟大领袖毛主席面对复杂的政治局势都这样说:“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它去吧”。对于自己的事要认真对待,用心去做。
课题分离是阿德勒提出的一个心理学概念,他认为人与人之间的最大问题在于人们无法分清楚哪些是自己的课题,哪些是别人的课题。课题分离是一个重要的心理学概念,它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问题,避免冲突,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正确理解课题分离需要我们学会清晰地认识自己和他人的问题,学会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期望,并且学会合作解决问题。
《大学·礼记 》第七章说:“故君子必慎其独也”意思是说: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也一定要谨慎。
它告诉我们,在最隐微的言行上最能看出一个人的品质,于最微小的事最能显示一个人的灵魂,在个人独处的时候,应该十分慎。“四知太守”杨震拒绝收受贿赂的故事大家都耳熟能详,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道德修养的起点是直面自己,不断涵养自身德行,获得自我成长,慎独是其中非常重要的观念。
人的大脑可分为三个部分:本能脑、情绪脑和理智脑。前二者年龄超大,如果人一生按一天24小时计,本能脑几乎贯穿全天,情绪脑半天,而理智脑就是最后一小时的最后几分钟。但理智脑是领导,带着两个老员工做事,老员工经常闹事,有时领导都管不下,于是就会出大乱子。
刘关张桃园三结义,结下生死之交。关羽因傲慢而大意失荆州,以至于有麦城之败,身死人手;张飞急于为关羽报仇,因脾气过于暴躁,被手下杀害,死于非命;刘备为两个义弟报仇而失去理智,与东吴为敌,才有了兵败夷陵,白帝托孤的结局。
古今中外,这类事枚不胜举。连战神拿破仑都无不感慨地说:能控制情绪的人,比攻战十座城池的将军还利害。心学奠基人王阳明也说: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道德经》亦云: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
你可以花钱请人给你办其他任何事情,但绝不可能让人替你得病吃药。如果健康为“1”,其他为后面的零,这个“1”一旦倒下,后面的零(财富、地位、名誉等)轰然倒下,健康没了,一切都完了。
子游问孝,子曰:“父母惟疾其之忧”。孝敬父母,其中一个重要内害是应该让自己身心健康,少让父母为自己担心,原来关爱自己也是对父母的孝敬。一举而两得,何乐而不为!
我们要在世上立足,必须掌握生存的技能(一项或多项),生活的主要常识(基本的法律知识,基本的道德规范,基本的人情世故)。当然当今这个社会知识爆炸,科技不断出现新的突破,靠过去的技能很难适应未来社会需要,我们应该适应社会变化,树立终身学习观念,不断充实自己。对脖子以上投资,是更好地善待自己。
对自己好点,别刻薄自己。四川人安逸是有底气的,成都平原,又有完善的水利设施,天然的粮仓,加上丰富的盐铁资源,自给自足还有富余。不到四川,不知道人还能这样生活。
上个世纪七八十年代台湾人兴起“八分生活”,即工作方面用八分精力,剩下的二分就用来休闲,甚至浪费。当时我还想,用百分百精力全力一赴不好吗。然从现在各行各业都内卷,每个人弄得精疲力尽的现象看,八分生活还是挺人性化的。
《我不是潘金莲》一剧中的主人,就为了别人说“你是潘金莲”这一句话,不断地上诉,弄了大半辈子,到头来官司输赢早已不重要了,却搭上了半生心血,毁掉了一生前程。如果当初有点钝感力,不仅放过了他人,也放过了自己。
孤独,中间有小孩有瓜果有小动物有虫子,多么美妙的场景。庄子说:“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人只有在独处、放空自己之时,方能拨开迷雾,心灵游于物外,与天地精神往来,看清生命的真相。层次越高的人,越喜欢独处。学会享受孤独,牵着蜗牛散步,听风听雨听鸟鸣,感受天籁地籁人籁,与天地万物为一。
“记住该记住的,忘记该忘记的。改变能改变的,接受不能改变的。”这是出自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一句话。有不少人连自己的肤色头发体形不能接受,整天和自己过不去。特别是有人做美容美体手术,挨了多少刀,受了多少罪只有自己知道。手术做成功者的确风光了一阵子,不成功者毁容毁体,带来更大的痛苦。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为了外在美,忽视了内在美,且为之承受不必要的痛苦,那真的不值得了。
一辈子不长,上帝在造人时早就给安排好了结局,所以死不是急于求成的事,剩下的就只能好好活着。除了生死,其余的所有伤痛基本上都是擦伤,不须太过认真。
有人说:幸福就是能吃能睡能发自内心的笑。也有人说:幸福就是晚上能睡着,早上想醒来。由此看来,幸福其实很简单,看你想不想要。简单点,善于放下,善待自己,如此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