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明勋
作者简介:笔名箕星文笔,大学政治历史教育专业,长期从事中学政治历史教学工作。喜欢读书写字骑行徒步摄影,热衷于
与古人对话,热爱大自然。
我与《雪芹说史》这几年
《雪芹说史》是陕西省韩城市一个重要的文化名片,创建于2016年,由韩城市文化名人贾雪芹和蔡海鹏两位老师主讲,每周五晚七点在金城区隍庙巷史记文化街司马迁大讲堂免费为市民及游客讲《史记》。
韩城市历史悠久,人杰地灵。自古以来有许多著名历史事件发生在这里,或与韩城有关,也有著名历史人物出生于这片文化沃土之上。
远古时期,就有先民们生活在这儿,龙门山有龙门人遗址。《诗经大雅》名篇《韩奕》开首句“奕奕梁山,惟禹甸之”。表明大禹不仅在这里治水,同时这里也是大禹的甸服区。还有庙后遗址等30余处新石器时代遗址。西周时周成王封其小弟于这儿,《诗经•韩奕》云:溥彼韩城,燕师所完。春秋秦又封梁伯国,少梁城遗址在市南约十公里的芝川少梁村。世纪初又在市东北八公里的梁带村发掘出古芮国贵族墓群,当时央视现场直播了挖掘现场,现已建成博物馆。近年又在市西南十五公里的芝阳陶渠发现诸侯级贵族墓群,由于文物丢失严重,专家从两个兵器的铭文“京”字推断可能是古京国贵族墓群。韩城古城是明清建筑,党家村有“民居瑰宝”之称。最值得称道的是汉代著名文学家历史学家司马迁出生在这儿,并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传体通史。无怪乎已故韩城市著名书法家路灯曾有一幅作品:“三千年中国史韩城人说了算”。乾隆时内阁首辅王杰王状元出生在韩城,是清朝西北第一个状元,此后朝廷出现“朝半陕,陕半韩”的格局,诸如此类枚不胜举。两位老师讲起韩城,引经据典,如数家珍。
“有故事的韩城,有味道的旅行”这是当年对韩城文旅的定位。有故事就要讲,有故事就得有人讲,于是乎贾老师和蔡老师就承担了这项艰巨而又神圣的职责。自开讲以来两位老师不辞辛苦,除疫情期间不能聚集外,几乎是风雨无阻。两位老师一个激情四射,一个博雅睿智,时而侃侃而谈,时而娓娓道来,把一个个历史场景,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展现在听众面前,听众从白发老人到蒙童少儿,无不聚精会神聆听,产生了良好影响。
八九年来,贾老师和蔡老师选取了《史记》中故事性强的本纪、世家和列传为主要内容,现在已经是第二遍讲述,听众换了一批又一批,而两位老师的热情仍不减当年,为传播《史记》文化和宣传韩城付出了辛勤劳动,也受到广大市民游客敬重,也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
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两位老师之所以能数年来持续吸引听众,皆来自于两位老师的德艺方面的自我修养。为讲好史记,他们翻烂了几套史记读本,每次都有数十页的讲义。为更深入了解司马迁及后人对司马迁的认知,两位老师不辞辛苦,把司马迁祠的古碑抄录下来,逐字研究。
董宇辉来韩的“与辉同行”节目,在司马迁祠贾老师全程陪同讲解,在全国人民心中留下深刻印象。近几年两位老师又在线上讲史记,受到广大网友的欢迎。
我与《雪芹说史》有五六年的缘分,应该是疫情前一骑友兼驴友介绍,我才知道韩城有这个文化品牌,听了几次便一发不可收拾,加上当时蔡老师还开辟了一个《论语》讲坐,后因疫情影响,被迫停下来。
此后,我购置了几套史记读本,利用工作之余研读史记,每周五晚听史记已成为必须的“晚餐”,连家人在这天晚上都为此让步,朋友其他邀约肯定不去参加,因为有更重要的“约会”。
古人说:无知之知,知也。
苏格拉底说:我唯一知道的是我一无所知。
听了雪芹说史,我深深地感到自己的无知。这几年在两位老师影响下,我利用工作之余在听《雪芹说史》讲史记的同时,也听听十点读书、有书等音频节目;读读先秦时期孔孟庄老等经典,也看看《古文观止》等书籍,还有《素书》、《止学》、《渔樵对问》、《淮南子》、《郁离子》等偶有涉猎。心慢慢可以静下来,连过去几次没有看完的《百年孤独》读起来也都觉得顺畅了。
俗话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也的确感觉到与恶龙缠斗过久,自己也变成恶龙;与君子同行数年,自己也可以冒充君子。
韩城因司马迁而出名,司马迁及其《史记》因有像贾老师和蔡老师这样的人传承与宣传而更深入人心。每年都有大量游客来韩城瞻仰司马迁墓祠,了解司马迁功绩。每年清明全国各界人士来到韩城,参加司马迁民祭活动,共同缅怀这位世界级文化名人,传续中华文脉。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这是司马迁在《孔子世家》对古圣先贤的赞语,今天我也把这句话转发给司马迁及传承传播司马迁文化及中华文化的所有文化工作者,以示我的敬仰之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