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近中秋的夜,我正对着窗看那雨丝儿飘飘忽忽的,在路灯的光晕里,织成一张软绵绵的、亮晶晶的网,将人的思绪也兜得有些潮润了。夜是静的,只听得见那雨点儿,极轻极轻地叩着窗玻璃,簌簌地,像春蚕在啮着桑叶,又像谁在远处说着梦呓般的悄悄话。就在这满世界都被雨声软软地包裹起来的时候,手机铃响了。那铃声,在这静谧里,显得分外清亮,带着一种不由分说的急切。
点开接听,那边传来一个温润又爽利的声音,带着笑,亲切地呼着“郭老师”,我一怔,随即心头便是一热——啊,是陈家芝,是从省城打过来的!这雨丝风片,仿佛一下子都有了着落,都汇成了她那一汪清亮亮的乡音
听到她清脆声音,我的眼前便不由得浮现出她的倩影:一个纤纤巧巧的沧县女儿,清纯妩媚,娇巧婉约,可偏偏正是这样一副略显柔弱的身躯里,却藏着一股子冲天的豪气,一股子不让须眉的刚健。记得她在医学院执教的樣子,溫文尔雅,可談起筆墨丹青來,眼睛里便燃着兩簇火。后來,她從讲台走向更廣闊的天地,當選為沧州市開發區書協主席,那一支椽筆,更是揮洒得淋漓盡致。'

那筆墨,是有風骨的,也是有魄力的,竟一路揮洒著冲进了中央電視臺那偌大的演播厅里。


如今,更是被請到了省城,成了原省委书记葉連松和河北省常务省长陈立友的座上客。想那等清談雅集的場合,她一個從我們鄉野裡走出的女子,能憑著胸中的丘壑與腕底的煙雲,贏得如此的禮遇,這其中該有多少不為人知的艱辛與執著呢!

然而,她时刻不忘我們家乡這片热土。在這雨絲綿綿的夜裡,她從那繁華的石門,將這一縷牽掛,細細地捻成了電話線,千里迢迢地送了過來。我們在手机電話裡,談了許多,也笑了許多。說的無非是些舊人舊事,家鄉藝壇的近況,筆墨上的些許心得。話是尋常的話,可在那淅淅瀝瀝的雨聲襯托下,便覺得每一個字都帶著溫度,都沉甸甸的。她反復說著對家鄉的惦念,對我們這些故交藝友的牽掛。那份情意,真像這窗外無邊無際的雨,不張揚,卻密密地、實实地,將人的心田都潤透了。

通完話,我握著那尚有餘溫的手机,半晌沒有動。窗外的雨,還在下著,只是那聲音,聽來不再那麼空濛,反倒像一曲遠遠的、清越的伴奏,為著這一場夜話,做了一個圓滿的收梢。我忽然覺得,這清冷的雨夜,接了這三十分钟來自石門的電話,竟變得無比溫存,無比富足了。那千里之外的繁華與聲名,於我而言,原是隔膜的;但今夜,那一切仿佛都化作了這耳畔熟悉的鄉音,與這窗外無盡的、溫柔的雨。
2025—10—4 雨夜

作者如月(郭凤娟)
郭凤娟,1967年3月生,供职于沧县天狮民族中学。现任中国硬笔书法协会会员、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省诗词协会会员、河北省楹联学会书画委员会委员、河北省采风学会沧州分会副会长、沧州市诗词楹联学会副会长、沧州市国学研究会文达诗社副秘书长、沧州市纪晓岚研究会紫藤诗社副社长、沧州市书法家协会硬笔书法委员会副主席、沧县硬笔书法学会主席。义务担任沧州图书馆“书韵沧州”系列主讲,自2015年至今举办书法义务讲座百余期。

陈家芝,当代人民艺术家,中国散文学会会员, 中国语文报刊协会规范汉字书写专业委员会理事,央视星光璀璨栏目组沧州站站长,沧州市书法家协会主席团成员、经济开发区书法家协会主席、文化部中国社会艺术协会榜书委员会会员、河北省书协会员、河北省扶贫基金会"我爱中国书法"公益推广活动"爱心大使"、河北省国学学会理事、沧州经济开发区"招商大使"、多家高校客座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