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辋川寻踪>,在文字与山水间寻一场盛唐的梦》
文/沈巩利
展读张效东先生的《辋川寻踪》,仿佛不是捧着一本书,而是握住了一把温润而又略显沉重的钥匙。这把钥匙,试图去开启一扇被时光锈蚀了千年的门,门后,是王维的辋川。
一、纸上的烟霞
起初,是随着先生的文字“卧游”。他引着路,循着《辋川集》里那些珠玉般的诗句,一一去指认:欹湖的涟漪、竹里馆的幽篁、辛夷坞的红萼……在他的考据与描摹里,辋川不再是古籍中一个空洞的地名,而渐渐有了轮廓,氤氲起水汽与草木的清香。我几乎要相信,那座盛唐的园林,依然完好地保存在陕西蓝田的某一处山谷里,只待有缘人前去叩访。
然而,张先生的笔调是清醒的,甚至是带着一丝悲悯的。他并未沉溺于诗意的幻想,而是坦诚地告诉我们,他数次寻访的实地,往往只见土丘、农田、寻常的溪涧。昔日的华子冈,或许只是一道寻常的坡岭;鹿柴的旧址,早已寻不见那只通灵之兽的踪影。文字里的烟霞,与现实中的废墟,形成了惊心的对照。
二、寻踪的探知
这便生出一种寻踪的探知来。我们风尘仆仆地去寻找,最终找到的,往往是“不在”的证明。我们想触摸王维手植的那棵银杏,看到的却可能是后栽的树木;我们想聆听欹湖的浪涌,耳畔却只有山涧平凡的潺潺。张效东先生的“寻踪”,其意义或许正在于此:他不仅寻找那些“还在”的痕迹,更以学者的诚实,记录了那些“已然不在”的缺憾。
这种缺憾,并不让人绝望,反倒生出一种奇异的真实。真正的辋川,早已随着王维的逝去而消逝了。它存在于一个特定的时间与心灵的交汇点——唯有在开元天宝年间,唯有在诗人那颗浸透了禅意与画境的心里,那片山水才被点化成为永恒的辋川。我们今日所见的,不过是承载过那场梦的物理躯壳罢了。
三、心灵的栖所
于是,合上书卷,我忽然了悟。张效东先生引领我们的,并非一条通往唐代辋川的路径(那条路早已断绝),而是一种如何在精神上重建辋川的方法。
他告诉我们,辋川从未真正消失。它被分成了两半:一半化入了王维的诗句,在每一个吟咏的瞬间复活;另一半,则散落在每一个寻求宁静的现代人的心中。当我们被俗务缠身,感到疲惫不堪时,心底若能忽然浮起“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句子,那一刻,我们便依然置身于自己的“辋川”了。
《辋川寻踪》的价值,不在于它为我们复原了一座园林,而在于它让我们明白,真正的古迹,是刻在民族血脉里的文化记忆与审美基因。我们无法在空间上真正回到王维的辋川,但我们可以在时间的长河里,与那颗“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灵魂相遇。
寻踪的终点,不在蓝田的山谷,而在我们被诗句洗涤过、被哲思安抚过的内心。张效东先生以他扎实的步履与清通的文字,完成了一场文化的渡航,他将我们从此岸的喧嚣,渡到了彼岸那片只存在于心灵中的、空翠湿人衣的静谧山林。那山里,春来辛夷花发,秋至湖水澄明,永恒的月光,正照着竹里馆里那个独坐弹琴的长者。
作者简介:
沈巩利,笔名雁滨,陕西省蓝田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西安市价格协会副会长、蓝田县尧柳文协执行主席、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尧柳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蓝田县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编辑简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