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谈 秦 腔
作者:赵振兴
9月初,参加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世界文学》“永胜杯”征文活动,写了一篇《从抗日战争中陕西军人的表现看秦人的血性》。没有想到,这篇文章受到了大家关注,仅仅一天多时间阅读量就超过3万,而且在《世界文学》纪念抗战胜利80周年“永胜杯”全国文学作品大赛中成功入围。大家可能注意到了一个情节,在中条山战役中,八百陕西热血儿男在弹尽粮绝的情况下,手挽手高唱秦腔,集体跳入黄河。我正是被这些年轻的陕西军人感动了,才有了参加征文活动的想法,一定要把他们这种宁死不降的大无畏精神写出来,让世人永记。
今天,我就继续写写秦人,写他们世世代代高唱的秦腔。
秦腔在陕西非常普及,且影响深远。陕西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四位作家,除路遥因为地处陕北且英年早逝外,陈忠实写过《我的秦腔记忆》;贾平凹写过《秦腔》散文和小说,《秦腔》小说还获得茅盾文学奖;陈彦也专门写了本《说秦腔》的书。我想,名家可以用他们相对比较专业的视角谈论秦腔,无名之辈也可以从普通人的视角谈谈秦腔。其实,我对秦腔还是一个门外汉,唱腔、角色、脸谱、题材、唱词、伴奏等专业知识也所知不多,现在就斗胆把我对秦腔的一些粗浅认识和自己逐渐喜欢秦腔的历程写出来,就叫做《也谈秦腔》吧。
秦腔是我国历史上最悠久的剧种之一,它起源于古代陕西、甘肃一带,最早可以追溯到3000年前的先秦时期。主要流行于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西北地区,山西和河南与陕西接壤的地方也唱秦腔。秦腔以关中方言为基础,尤其是受周秦民歌、汉代乐府、唐代梨园法曲影响,使其艺术源远流长。周代以来,关中地区称为“秦”,秦腔由此得名。因其以枣木梆子为击节乐器,故又称梆子腔,是我国“梆子腔”的鼻祖。
作为陕西乃至西北地区的地方戏曲,秦腔唱腔粗犷朴实、宽音大嗓、浑厚深沉、悲壮高昂,既具慷慨激越的风格,又有缠绵悱恻、细腻柔和、轻快活泼的特点,优美动听。唱腔有欢音和苦音之分。欢音腔欢乐明快、刚健有力、曲调悠扬、高亢流畅、荡气回肠,擅长表现喜悦、明朗的感情。苦音腔深沉哀婉、缠绵悱恻、情调凄怆、如泣如诉、慷慨激昂,适合表现悲愤、凄哀的感情。
秦腔戏的剧目内容,往往宣扬忠孝节义等传统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递儒家伦理和社会规范,在社会中持续发挥移风易俗的作用。因此,在陕西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非常普及。上到九十九,下到刚会走,都可以吼两嗓子。“八百里秦川尘土飞扬,三千万老陕齐吼秦腔……”就是对这一状况的写照。尤其对于老一辈陕西人来说,由于以前的文化生活贫乏,看秦腔、唱秦腔是他们主要的文化生活。秦腔戏里面有他们的喜怒哀乐,也有他们对公平正义的期盼。许多不识字的人,历史知识大多也来自秦腔戏。
每逢庙会、集市,必有搭台唱戏的“场子”,这使得秦腔成为陕西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能随口哼几句秦腔是社交的“最低门槛”。一声声时而悲壮、时而苍凉、时而婉约、时而高亢的秦腔调子,裹挟着西北黄土地的气息,如烈酒般熏得人面红耳赤、热情奔放。
据说,秦腔鼎盛是清乾隆时期,因秦腔名旦魏长生以动人的腔调、通俗的词句、精湛的演技轰动京城,而让秦腔一度成为戏坛“盟主”,不同程度地影响了各地剧种。
其实,我小时候并不太喜欢秦腔。只是随着年龄增长,才逐渐喜欢起秦腔来。小时候,由于禁演古装戏,看戏听戏大多是村上剧团排演的秦腔移植京剧样板戏《红灯记》、《杜鹃山》,有时候也从广播上听《血泪仇》、《三世仇》等现代戏。当时,更喜爱欢快的眉户和秧歌剧,因为反映的是普通老百姓的事情,比较接地气。
1977年开始,允许演古装戏。第一次看古装戏,是跑了十几里地,在兴平市店张镇看的《十五贯》。因为是第一次,所以看得认真专注,对屠户游葫芦、苏戍娟、无赖娄阿鼠、苏州太守况锺等几个主要角色印象比较深刻。印象最深的是,饰演况锺的演员表演摇帽翅,赢得了观众长时间的掌声。摇帽翅是一绝,头基本不动,想让哪边动就让哪边动。双翅同时上下闪动的,习称“双翅闪”;双翅相互倒换上下闪动,双翅一前一后轮转闪动的,习称“滚翅”。 一翅停稳,一翅上下闪动或轮转的,习称“单翅闪”。“ 单翅闪”难度大,最能体现演员功底。
那时候,看戏不是因为喜欢,主要是看热闹。后来有一次在秦都区马庄镇看大戏,开演前许多老头老太太和小孩子就端着凳子去占地方。我也跑了十几里地,很早就去了。跟几个小伙伴在街道上转来转去,看人家卖麻花、凉皮、甑糕、油糕的卖吃食。开演后,人山人海,我跟伙伴只能站在后面。座位靠后的人,因为离得远看不清,有时就站了起来,这就把更后面的人挡住了。后面的没有办法,也就站起来。这样站的越来越多,秩序就乱了。只见几个戴红袖标维持秩序的人拿着话筒大声训斥,眼看没有效果,就拿着一根很长的竹竿,朝前面站着人的头顶扫过去,大家就乖乖地都坐下来了。
1978年暑假期间,村上的汽车拉大家到咸阳人民剧院看秦腔戏,我也跟着去了。当时看不懂,也不喜欢,连演的是什么戏都没有弄清,就悄悄地跑出去,在剧院外的中山街玩了两个多小时。
那时候,陕西电视台经常放秦腔戏,我也偶尔看看。相对而言我更喜欢看丑角戏,尤其是阎振俗的《教学》和王辅生的《看女》。阎振俗以朴实自然、风趣生动的表演风格著称。表演特点是幽默而严肃,冷峻而热烈,其念白韵味十足而不落俗套,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他八十年代录制的盒式录音带,在音像市场十分畅销。我曾经买过一盘《教学》磁带,听了不知多少遍,把整个台词已经烂熟于心。秦腔传统小戏《看女》是王辅生的拿手戏。他对任柳氏这个人物理解得很深,表演得很出色。任柳氏是个偏心眼,对媳妇是一副脸孔,又气又恨;对女儿是另一副脸孔,又疼又爱。 这种对比鲜明的感情,被王辅生表现得活灵活现,逼真传神。看过他演出的观众,无不拍手叫绝。
秦腔《三滴血》1960年被西安电影制片厂拍成了电影,电视上经常播放。主演之一的陈妙华的老家离我上学的高中只有四五里路,因此比较喜欢看她演的《三滴血》,其中的《虎口缘》一段我可以张口就来。
考上大学后,第一次在外面过中秋节,同班同学聚餐,让每个人都唱一段家乡戏。我当时会唱几句《三滴血》唱段,但怕大家听不懂秦腔,就唱了秧歌剧《兄妹开荒》中的一段,得到同学们称赞。一位曾经在宝鸡当兵的同学说,秦腔都是大嗓门在吼,外地人还真听不懂。还说有一次周总理来陕西视察工作,看了一场秦腔戏,觉得演员那么大劲地吼很辛苦,演出结束后赶紧上台慰问演员,拉着男主角的手说辛苦了,大家都辛苦了!
上大学前,我离家最远就是来过咸阳。第一次出远门就到了天津。一开始特别想家,整天掰着手指头数还有多长时间可以放假回家。大概是十月底吧,有一天晚上,一个同学偷听收音机(军事院校管理很严格,晚上十点熄灯后不允许说话、听收音机等),无意中收到了陕西台正在播放秦腔,就悄悄地把收音机给我,我偷听了半个多小时。唱的是什么已经忘记,只是喜欢听那个腔调。那种乡音,让远离家乡的我想起家乡的亲人和在家乡的时光,不禁泪流满面。此时,秦腔对我来说更多的是一种乡愁。
毕业分配到兰州后,离家乡近了好多,离乡音也近了很多。兰州街道上经常能碰见说陕西话的,也偶尔能听到播放的秦腔。后来转业回到咸阳,回到魂牵梦萦的家乡,到处都是陕西话,侧耳就能听到秦腔戏。有时候也看看秦腔戏,但仍谈不上多么喜欢。
真正地喜欢上秦腔,还是近几年的事情。由于退二线后不用再去上班,没事了就在街道上转转。在公园或街心花园经常能见到秦腔爱好者自发组织的自乐班,一群秦腔爱好者在那里表演。演唱的一般都是《三滴血》、《花木兰》、《三娘教子》等经典唱段,伴随着激昂的秦声秦韵,演员们以原汁原味的方言,精湛老练的戏曲动作,不时赢得阵阵掌声和呐喊声。由于能静下心来,慢慢就能看得懂,也就逐渐真正的喜欢上了秦腔,尤其是喜欢旦行的表演,对净行大嗓门的演唱也慢慢能接受了。
为外省人所诟病的秦腔不是在唱,而是在吼。大概与地理环境、历史传统等密切相关。首先,就地理环境而言。陕西地域辽阔,天宽地广,这样的环境造就了陕西人粗狂、实在,说话粗门大嗓,语音很重。其次,就历史传承而言,作为包括周、秦、汉、唐在内的十三朝古都所在地,陕西人有一种天然的自豪感,做事大气,说话大声也是很自然的了。再次,秦国连年征战,造就了秦人“倔、犟、硬、碰”这种性格,秦腔便逐渐形成了激越、悲壮、深沉、高亢的特点。
陕西人大气磅礴有霸气,粗犷豪放,气势雄厚,豪爽率真,坚韧玩强,造就了秦腔的慷慨激昂、苍劲悲壮、气势磅礴。而吼出的秦腔,则把西北人敢爱敢恨的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不仅吼出了秦人的魂,吼出百姓的喜怒哀乐、酸甜苦辣,也吼出了八百里秦川的千年风情!这种方式最接地气,最受老百姓喜欢。
前些年,有人认为随着文化生活的多样化,秦腔的受众会越来越少。这也并非杞人忧天。秦腔传统剧目多为经典历史剧,许多年轻人对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缺乏了解,导致他们在看戏时无法深入理解和欣赏其中的艺术价值,难以引起年轻人共鸣。同时,其唱腔、节奏以及表演形式较为陈旧、缓慢,也不符合现代年轻人的审美娱乐需求和生活节奏。
其实,从近两年的情况来看,秦腔的前景也没有那么悲观。甘肃省会宁县安万秦腔团队的火爆就是明证,一年多时间就在甘肃、陕西、宁夏巡回演出上百场,看演出的观众动辄上万人、几万人。当锣鼓响起,大幕拉开,演员一开口,吼出一嗓高亮秦腔,台下就响起震雷般的掌声。一时间,台上台下,你唱我和,慷慨激昂的唱词从每个人的胸腔吼出,这是西北人的狂欢。尤其是演出《兴汉图》时,台上演员倾情演出,台下观众万人合唱。男女老少,手之舞之,有些人还随着剧情流下了动情的眼泪。安万秦腔团之所以火爆,得益于安万从2016年起,利用短视频平台,讲解秦腔技巧,分享秦腔故事,展示秦腔的独特魅力。随着粉丝数量的不断增加,他乘势组建了自己的百人剧团,并开始在短视频平台上进行直播演出。一时间,安万剧团火了,冷清的秦腔也火了。他们将秦腔这门古老的艺术,吼成了人山人海的演唱会,热辣滚烫。有人说,秦腔适应露天演出,我觉得也是。那小小的剧院怎能装得下几万人对秦腔的热情?!
还有一个好的现象,这两年一些演员和团体,通过开设个人社交媒体账号,与粉丝互动,分享戏曲知识和表演心得,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许多秦腔爱好者也利用新媒体平台,如微博、微信、抖音等,发布相关的短视频、直播、幕后花絮等内容,也有效扩大了秦腔的传播范围和影响。最近,微信视频里经常能刷到秦腔十大曲牌。这些由板胡、唢呐、笛子、二弦演奏的曲子,曲曲都是秦腔艺术的精髓,是陕西人乃至大西北人的灵魂之曲。有时候,我一个曲牌听好几遍都听不够。有时候,一边听还一边看评论。让人欣慰的是,跟帖评论的既有西北人,也有不少从来没有听过秦腔的外省人,大家一致的评价就是“好听”!也不知道为什么在微信视频里刷到的基本上都是苦音曲牌,可能暗合了以前千百年陕西人的全部生活,贫困,荒凉,苦寒,无奈,而又不屈地抗争,顽强地生存着,这就是离不开秦腔秦韵的大秦人呀。
秦腔是根,秦腔是魂,是陕西人刻在骨子里的记忆。秦腔是秦人的情怀,听的是乡愁,是儿时的记忆,是秦风秦貌秦味。他们高兴时唱,伤心难过时唱,悲愤时也唱。八百陕军儿男在中条山被日本鬼子围困在山顶,绝望时也唱着秦腔,然后纵身一跃,跳入黄河!
秦腔秦韵已进入陕西人的骨髓,小时候没有什么感觉,但随着年龄的增长,血液里的基因会被自动唤醒。因此,不必担心秦腔会过时、会消亡。但是秦腔要振兴,任重而道远。必须与时俱进,需要从剧目创新、教育普及等多个方面入手,让秦腔艺术更好地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年轻人的需求。
2025年10月6日星期一
赵振兴,1981年入伍入学,1985年分配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兰州军区空军后勤部汽车修理厂工作。1987年底转业到陕西省咸阳市。现为咸阳市供热燃气服务保障中心退休干部,《世界文学》签约作家。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