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汉玉添 “四绝”,文卷载汉魂
——《两汉文化》品读记
文/吕守军
2025年的十月长假,我常常静坐在书房,煮茶品书,手捧由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编写的《两汉文化》(2025 年第一期)。指尖轻翻书页,油墨的清香、淡淡0茶香,与窗外不时飘来的雨声交织,晕染出满室秋意。徐州市人大常委会原副主任、徐州市两汉文化研究会会长李君超在卷首语中写下的 “汉风浩荡,吾道不孤;同心致远,未来可期”,恰似一把温润的钥匙,叩开了徐州两汉文明的厚重篇章,让这场闭门品读,化作一次跨越两千年的文化对话。
此书最鲜明的价值,在于以体系化梳理搭建起古今沟通的桥梁。从 “史海探源” 的深潜考据到 “狮子山楚王陵发掘 30 周年专栏” 的实证回溯,从 “学会巡礼” 的实践记录到 “会员风采” 的热忱记述,十余栏目经纬交织,既展现了研究会 “团结为基、和谐为韵” 的治学氛围,更构建起两汉文化研究的立体图景。这种编排绝非资料的简单堆砌,而是如李君超会长所言的 “颗粒归仓的智慧结晶”—— 将零散的文化碎片凝结为可触、可感的历史脉络,让读者循着文字便能追溯大汉雄风的源流。
书中最令人振奋的突破,在于将汉玉纳入 “汉代四绝” 的学术洞见。长久以来,汉墓、汉兵马俑、汉画像石的 “三绝” 之说已深入人心,而此书通过专家学者的合力论证,终于赋予汉玉应有的历史分量。翻阅相关篇章,狮子山楚王墓出土的金缕玉衣愈发鲜活 ——4248 片和田玉以金丝连缀,玉质之莹润、工艺之精妙,堪称汉代玉雕的巅峰之作;北洞山楚王墓的韘形玉佩,以透雕、圆雕技法琢出六只螭虎,其独特风格实属他处罕见。这些记载与书中收录的咏汉玉诗赋相映成趣,让 “徐州汉玉最精彩” 的论断有了实物与文韵的双重支撑,更印证了徐州作为 “汉玉研究不可逾越之地” 的文化地位。
品读此书的深层收获,在于体悟到文化传承的鲜活力量。李君超会长提出的 “以出彩为志”,在书中化作具体的学术实践:既有对玉衣制作工艺、葬玉制度的严谨考证,填补了汉代考古的研究空白;也有对汉文化当代价值的探索,呼应了研究会支持青年艺术家以现代视角诠释汉风的努力。
从 “三国季汉” 里汉韵与三国风云的交织,到 “淮海汉章” 中地域文化与汉文明的共生,文字间跃动的不仅是历史的厚重,更有当代研究者让文化 “活起来” 的赤诚初心。
合上书页,茶已微温,窗外秋阳正好。这本凝聚着两汉文化学术界心血的刊物,不仅让 “两汉文化看徐州” 的认知愈发深切,更让人读懂:文化传承从来不是静止的回望,而是如汉玉般历经岁月打磨仍焕发光彩的动态实践。当研究者以团结为帆、以学术为舵,两汉文明的星河自会永续浩荡,让每个与历史对话的人,都能收获 “吾道不孤” 的文化自信。
汉风一脉贯古今,
玉振金声入卷深。
莫道闭门无景致,
一书一盏足清心。
吕守军,男,徐州市睢宁县双沟镇人,文化学者,曾任职于双沟镇人民政府报道员、文化站站长等工作。曾撰写新闻稿件和摄影作品刊登在《人民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新华日报》《扬子晚报》《徐州日报》等报刊杂志800余篇(副),曾多次获奖。《世界文学》签约作家。2015年、2016年、2021年先后出版摄影作品集《美丽双沟》、《美味双沟》《名镇双沟》《我和党旗合个影》等系列书籍。现任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副主席、睢宁县作协会员、睢宁县民间艺术家协会双沟分会主席、双溪书院院长,文化驿站站长,中共睢宁县第十三次党代表,双沟镇第十八届、十九届人大代表。现专业从事《双沟镇志》的编纂和文史整理工作。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