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观音山读云
文/任齐斌
此山非彼山,周至境内的耿峪有一座观音山, 与之相距十多里地的团标峪也有一座观音山。
一日,与朋友相约拜谒团标峪十二道天门。团标峪山清水秀,峰恋叠嶂,十二道天门有如十二层阁楼,一路看不完的风景,听不完的故事。
行至七天门的时候,已是汗流浃背,有朋友建议休息一会儿。旁边住着一户人家,大家就在那家的场院坐下来,一边喝着矿泉水啃着干粮,一边说说笑笑地观景。我依在场边的一块大石上,这里远离城市,空气新鲜宜人,初夏的晴日,天空湛蓝,云白如雪,好久没有看到过蓝天白云,面对广阔的天空,正好有机会观望云卷云舒。

两朵白云闲适地从头顶飘过,顿时激活了我儿时天真浪漫的细胞。那云走走停停,就像在城市里的公园散步,最终驻足于远处的一座山峰上。
小点那朵,极像一条摆动尾巴的金鱼。大点那朵,酷似一只伸着细长脖子四处张望的仙鹤。观兴正浓,忍不住把自己的发现与身旁的一位朋友分享。不想,朋友仰头环视一阵, 并没有买我的账,而是莞尔笑了笑:“要我说,头顶这几朵才叫逼真哩。你们看,它多像一群慢慢蠕动啃草的山羊!”
恰在这时,极目处隐隐约约传来儿声犬吠,大家的目光立即被吸引到了东边的山坡上。一只乳白色的牧羊犬带着数十头山羊贯涌出丛林,远远看去,犹如一团流动的白云从天上飘然而下。同行的一位画家连称:“ 神来之笔,神来之笔······说着便打开画夹,龙飞凤舞起来,他要用自己的画笔写下这幅人间美景。

如同一面超级屏幕,瓦蓝的苍穹一幕幕地在向我们映现它的神来之笔。谈笑间,有人惊呼:“观音,观音显形啦!”众人顺着她手指望去,果然流动的云变幻出一幅双盘打坐的千手观音图。
山民循声奔出屋子,看过之后,给我们讲了这样一段故事:隋朝末年,兵荒马乱,当地民众席卷般进山避难,六月初十这天,一群乱匪意欲入峪抢物。观音菩萨闻知,急命云神下界护佑,登时团标峪云雾密布,乱匪悻悻而退,从此这座山就叫观音山,十二道天门也是当地信众为此而修建。
这个故事让我十分兴奋,本以为只有耿峪一座观音山,想不到我们的脚下这座山也叫观音山。与此同时,一种相见恨晚的羞愧之情油然而生。
登上九天门时候,火红的夕阳已经烧红了头顶的蓝天,烧红了一团一团流动的云,也把我们的脸颊和周身烧得通红。此时不拍,还待何时?同行的一位摄影家掏出相机,咔嚓咔嚓地按着快门,忙得不亦乐乎。忙里偷闲,他还时不时幽它一默:“这些照片要是被‘老谋子’看到,保准他也非来团标峪拍电影不可!”
再见吧,团标峪九天门,观音山秀美怡人的云。

作者简介:任齐斌,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常务副主席、李二曲关学思想研究会会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