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张青云(陕西)
二十余年来,我为了深入挖掘川陕边红色革命历史,做一点老区人赓续红色血脉、传承红色历史文化有益之事,往返穿梭于陕南川北巴山蜀水之间,身临其境,亲历亲闻,苍茫而雄伟的大巴山蕴含着无穷尽的魅力。
每当提起大巴山,面对山环水绕、陡险无比的羊肠小道,自然被唐代大诗人李白“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何开四“苍茫大巴山,崎岖米仓道”千山万豁的雄、奇、险产生敬畏和折服!
走进大巴山,李商隐“问君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和“血染同红叶,春回听杜鹃”“若问秋深何所寄,满山红叶著诗行”魅力生发乱山残月、孤烛异乡羁旅感慨之佳句名言立马浮现眼前!
大巴山绵延数百公里,群峰错落,横亘于川陕鄂,既造就人类山穷水恶无尽苦难,又赐予人类坚韧有余生存福泽。山川秀美,空气纯净,被誉为天然氧吧。巴山人杰地灵,民风淳朴。巴山人文底蕴厚重,有讲不完的人文历史,有道不尽的天然宝藏,有无限风光在险峰,有催人奋进的诗和远方……她是一方神圣的沃土,她是一座蕴藏灵魂的宝库!
丹桂飘香的十月金秋,层峦叠嶂的大巴山斑斓多彩。我应邀参加汉中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红色资源抢救性保护情况调研,给予我再次走进大巴山、品味大巴山的机遇,使大巴山深深地刻进我的脑际,每到一处无不被秋色浸染、斑斓多彩的诗情画意和留恋忘返绝美景象所吸引……。
“千里巴山云茫茫,山体褶皱皆脊梁,”朱醴写出了巴山的品格和巴山精气神。不是么?踏寻大巴山,探幽寻源,看那涧水飞布,血染杜鹃红。1932年12月,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从鄂豫皖根据地转战川陕边区的大巴山,在早期建立的陕南党组织支援配合下,助燃了这里熊熊革命烈火,掀起了轰轰烈烈红色革命浪潮。一度时期,红色风暴动地来。1932年至1935年间,数以千计的爱国进步人士、共产党员、人民群众、红军指战员在激烈地红色革命斗争中,鲜血染红大巴山,就连大巴山遍野杜鹃花都格外增色,红得星光灿烂,使大巴山与日月同辉。在这片洒满英雄血汗的红土地上,穷苦人民在党的领导下冲出了阴霾笼罩的黑暗。唱遍巴山的“解放区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区的人民好喜欢……”唱出了共产党为人民的初心,唱出了人民群众扬眉吐气喜悦之情……如今90余年光阴过去,共产党的红军队伍光辉革命足迹深深地镌刻在大巴山,深深地印在了巴山人民的心里。2025年9月22日,在城固县小河口和升仙村,提说当年红军在这里闹革命的事儿,七、八十岁的老村民们即兴唱起:
腊梅花开三二年,徐向前领兵到陕南。
穷人开门喜相迎,富人火盆上打颤颤。
汉中府城门关得严,龟儿子当官的吓破胆。
革命烈火遍地然,陕南红了半边天。
早也盼,晚也盼,盼得红军来陕南。
许家庙前开大会,唤起人民夺政权。
升仙村建游击队,打到军阀和贪官。
穷人有了共产党,不怕地来不怕天。
喜在心头我要唱,巴山老林变了样。
长工扛枪挺胸走,财主如草打了霜。
9月23日上午,南郑区南郑区老促会副秘书长屈建明激动哼起了山歌子:山歌子唱得震天响,抖擞精神盼太阳,山歌唱的红四军,太阳就是共产党。共产党好比红太阳,红军来了像爹娘。土匪民团都打垮,土豪劣绅全杀光。
在碑坝老街,张志义老人唱起了“爸爸当了红四军,哥哥参加游击队。妈妈入了妇女会,姐姐成了红小鬼。我和妹妹年纪小,整天站岗又放哨。”
“红军叔叔背大枪,我也扛上木棒棒。今天操练一二一,明天拿枪去杀敌。”
首首红色歌谣的激情吟唱,把我们重新带回到了战火纷飞硝烟弥漫火红革命岁月。出于精神激动,作为川陕革命根据地一名
本土本乡的碑坝人,我也情不自禁给在场的大家介绍:1932年底,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入川至1935年3月,在当时的坝溪区战斗过的地方多达35处。底坪、余家湾、高歇子、朱家坝、凉风垭等地为1933年2月至6月红军反“三路围攻”“六路围攻”主战区。1933年1月,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和红73师政委张广才带领团政治处首先组建了碑坝乡苏维埃政权,碑坝是当时红江县第一个乡苏维埃政权。1932年底徐向前、张国焘、陈昌浩等在碑坝洪济宫、关帝庙驻扎过、开过军事会议,召开过碑坝乡工农兵代表大会。派出3个连的兵力在拦马山廖家湾半山腰布防,挖山洞存弹药,山垭口设有流动哨和固定哨。红73师1932年底师部设在碑坝街北十余里拦马山镇守川陕省北大门,并碑坝茶园、康家坝、麻柳坝、焦岩溪、通木溪开展过土地革命斗争和土地分配试点及全面推广,张家沟开办铧厂。并派出红军保护红色交通线线上武志平组织物资运输安全以及保护中共要员潘自力等人顺利往返川陕,红色交通线的保障畅通,既有小打破了蒋介石对川北红军物资封锁阴谋,又急时沟通了中央和陕西省委和各地与川陕根据地的联系,使国民党内部进步力量与中共组织和红军进行了一次成功密切合作,成为党早期统一战线的成功范例。还为西安事变和后来全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乃至中国历史走向产生了积极影响。1933年4月在碑坝街设立了财政经济委员会,负责苏区货币发行、货币兑换、货物购销,6月在碑坝街上设立了财政专管机构和苏区物资转运站,经营红区、白区物资贸易等很多工作,配合武志平筹集红军急需物资。筹办列宁小学(现碑坝小学前身),选调西沟大队建新生产队王聘贤(现碑坝社区建新组人)教红军孩子读书识字。1933年4月,218团在坝溪武庙里协助建立了中共坝溪区委会和坝溪区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坝溪、程家坝、朱家坝、碑坝、马巷子、西河秦家湾等6个乡党支部,完善建立了29个村苏维埃政府及群众组织和1933年4月217团帮助成立了赤卫军、游击营6支1000余人群众武装组织。1934年12月的一个深夜,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遭民团300余人突袭,百余间瓦屋大院烧毁,74名苏维埃干部和红军伤病员在战斗中牺牲。1935年开始,8000余人的巴山红军游击队保卫川陕根据地胜利果实和巩固苏维埃新政权长达六年,转战川陕边吃山果、啃树皮,天当被子地当床与敌战斗,最后敌众我寡9名队员在碑坝花园村血溅西河崖的故事和1933年5月受中央特科周恩来指示,地下共产党员武志平深入匪穴和在川陕边同国民党驻军、乡绅土豪、民团斗智斗勇,只身频繁往返徒步汉中至四川通江红四方面军总部,成功开辟了红色交通线,粉碎了蒋介石对红军的物资封锁阴谋,促成国共双方达成了《汉中密约》的故事。两个故事惊心动魄,生动曲折,大家听得特别激动。
9月24日上午,西乡县骆家坝街上,杨姓老伯唱到:红军爹,红军娘,红军妻子红军郎。
祖祖辈辈当红军,一家老小都荣光。
白狗子,要灭亡,穷苦人民享安康。
清早起来雾沉沉,河里渡过一船人。原来都是庄稼汉,今日渡河投红军……。
9月26日上午,镇巴永乐镇讲解员王熹给我们唱起《十送红军》歌谣,字正腔圆,声情并茂。听者无不动情,入心入脑,拍手叫好。
在涧池镇,87岁高龄的老人不顾年老体弱,专门给我们讲述他的家族爷爷符先辉将军15岁参加红军出生入死战斗的光辉人生。
26日下午,连阴雨持续的天空放晴,久违的蓝天白云下,在红四方军入川翻越最高天池寺,因三九严寒,海拔高达2100余米的林口子,穿着单薄,脚踏草鞋的23名红军活活冻死的地方,镇巴红色文化人张坤平十分详细地给我们介绍说,1932年腊月三九寒天,红四方面军指战员穿着草鞋,每人带十斤稻谷草当被子用于晚上山地困觉御寒。很多红军双脚冻起来血口子,脚趾头都皮开肉腚,血糊糊的样子。红军饿着肚子,喝着雪水,还要忍受疼痛冻伤凭靠双脚步行翻越山岭沟谷钻山林、爬石岩与敌人打仗……
一首首耳熟能详的红色歌谣和碑坝石马寨战斗、空山战役、蟒蛇滩战斗、陕南战役故事讲述不绝于耳。我们走进大巴山的乡村、农家,都有人亮开歌喉哼唱和绘声绘色把故事讲得真情动人。镇巴县老促会会长衡润全介绍说,镇巴6000余人参加革命,1600余人参加红军,23名红军活活被冻死在海拔2100米的天池寺林口子的故事,的确令人感动不已呀。
南郑碑坝的古稀老人口述,1935年2月22日南郑1400余名青壮年成立红军独立团和碑坝游击营1000余人参加红军出川长征,蟒蛇滩战斗、石马寨战斗,坝溪区苏维埃政府遇难,程家坝乡苏维埃政府遇难,百余英雄抛头颅故事。南郑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井冈元戎何挺颖、投身文艺事业曲线救国左明及地下共产党员偶彦民、陈小屏、陈庆五、程德章、朱仕秀、袁玉武等333名有姓名烈士载史册的情况。9月28日下午,宁强县党史办介绍,1670余人参加红军和红四方面军著名的陕南战役,60余名烈士血洒疆场。宁强县巴山镇原红军军械修理所、红军医院驻地村民王增树介绍自己舅舅同林子1935年参加红军出川牺牲、长征一家人陈锦章,巴山穷苦妇女何锐(开国女上校)英勇骁勇善战,徐静娥(民间传闻徐向前之妹)军中女将显神威故事。
2025年9月22日,城固县党史办介绍升仙村战斗,徐向前率红军部队官兵隆冬赤脚渡汉江,200多名烈士红军和地方党组织干部、群众战斗牺牲;9月24日上午,西乡县党史办介绍红29军组建经过和军长陈浅沦等将士遇难献身、阳雀湾第一党支部、红四方面军指挥部旧址、钟家沟会议旧址情况;9月29日上午,勉县党史办、文旅局等单位介绍了红军陕南战役最著名的新铺湾战斗、元墩子战斗、褒城战斗军民英勇杀敌故事和红色资源保护情况……无数有名无名的英勇巴山人民和红军将士革命先烈的躯体,把大巴山磊成了坚挺的脊梁。富有军民、党群丰富感情的红色歌谣和红军将士、地方党组织、党员、干部及人民群众的红色革命故事,成为巴山人民的精神食粮和力量源泉。
看那坦途越山,宽敞的水泥路四通八达,像一条条随风飘舞的绸带,在群山中连结着千家万户农户百姓,如同党群干群心心相连的纽带。如今翻越大巴山,如履平川!
看那座座洋楼高院,屋大楼宽,窗明几净,瓷砖铮亮,碧瓦绿沿,满满吸人眼球。一幅幅红纸对联,皆是百姓幸福生活由衷之喜欢!
看那稻香人欢,秋粮仓满,猪牛羊满圈,镇街村院,红男绿女舞蹈翩翩,村道车流如梭,新村新景,城乡面貌新,人人展笑颜……。
我们通过实地参观和调查走访,当年汉中各县区红色革命斗争的形势发展谱写了一曲曲壮歌和辉煌篇章。军民团结共同创建红色革命根据地和建立各级苏维埃政权,为川陕边区域内人民翻身解放当家做主人,保卫红色战果,积极参军参战,支援配合红军队伍不断壮大,迎接中央红军西征及中国革命做出了不可磨灭的重要贡献。历史不可忘记,红色基因当传承,红色革命先辈当尊重,红色革命遗址宝贵资源抢救性保护,是当代人的光荣使命,
走进大巴山,沿途所见所闻,深深感动,不虚此行。各县、区、镇党委、政府已经站在讲政治的高度重视红色革命遗址宝贵资源抢救性保护,并已不同程度大张旗鼓地把红色革命资源抢救性保护列入重要议事日程,而且能够理直气壮地自觉克服重重困难,想方设法迎难而上求突破、挖潜力,极力营造红色资源保护和红旅融合发展氛围,做了大量工作,可喜可贺。
走进巴山各区县,汉中市革命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李宝玉、副会长许子强全程实地参观考察,广泛走访县区乡镇街道,听取党政领导、相关部门汇报以及群众意见,并予督促和精心指导。为各县区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提出了操作性很强的思想引导和实施建议,明确了红色资源保护利用工作是革命老区建设的首要任务,并强调全市各县区革命老区促进会要举全力、尽全责把此项工作任务的落实与老区经济发展、乡村振兴战略紧密结合起来,旗帜明、底气足,措施硬,成效高,不遗漏,应保尽保,迅速掀起红色革命资源保护利用高潮。
如今走进大巴山,天堑变通途,红色老区展新颜。人民丰衣足食,安居乐业,城乡发展如同锦绣画卷!
回首雄伟的大巴山,傲骨依然,本色不改,血脉永存。她就如同一面高大旗帜,在大巴山飘扬!
【作者简介】:
作者,张青云,自由职业者。南郑区碑坝镇人。业余爱好写点小文,有巜川陕边红区漫记》《米仓山风情》出版。现有《红色特工武志平》三十二期全文网媒连载。
………………*………………*………………
本期责任编辑:何宝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