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三十一章:咖啡杯里的风暴
“量子咖啡”的成功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尤其是程砚之。他原本只是想创造一个与苏青共享的“中性空间”,却无意中打开了一扇连接尖端科技与公众认知的窗口。这引来了意想不到的关注。
一天下午,苏青正在咖啡馆角落处理邮件,听到邻桌几个年轻人兴奋地讨论着量子计算破解密码的可能性,言辞间充满了对技术滥用的天真想象。几乎同时,程砚之发来加密信息,语气凝重:“注意到近期暗网有组织悬赏收购量子计算资源,目标可能指向金融系统。”
苏青心中一惊。技术的普及如同打开潘多拉魔盒,魅力与危险并存。她回复:“需引导公众认知,建立技术伦理边界。”
当晚,他们在咖啡馆打烊后留下,伴着咖啡机最后的余温商讨对策。
“或许可以举办系列科普沙龙,”苏青提议,“邀请科学家、伦理学家、甚至科幻作家对话,让讨论更全面。”
程砚之沉吟:“还可以在体验区增加技术边界和伦理挑战的说明,不能只展示炫酷的一面。”
他们第一次意识到,这家小小的咖啡馆,已然成为一个微型的技术与社会实验场。杯中的风暴,需要更审慎地对待。
第三十二章:父亲的算法
程砚之接到老家表姐的电话,父亲程怀民住院了。老工程师倔强了一辈子,这次是积劳成疾。他立刻订了机票,苏青放下工作陪同前往。
病房里,消毒水气味浓重。程怀民靠在床头,戴着老花镜,竟还在纸上推演着复杂的流体力学公式。看到儿子,他只是点了点头,目光掠过苏青时,微微停顿,没有多问。
程砚之默默地削着苹果,父子间的沉默如同坚冰。苏青试图缓和气氛,谈起“量子城市”的进展。听到量子导航在复杂立交桥下的精准定位,程怀民浑浊的眼睛亮了一下,但很快又黯淡下去,喃喃道:“花架子……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程砚之削苹果的手顿了顿。这句话,他听了三十年。父亲一生致力于传统机械精密,认为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量子世界,过于虚无。
深夜,程砚之在父亲床头发现了一本翻旧的笔记,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各种工程难题,最后一页,用颤抖的笔迹写着一行字:“砚之的路,我看不懂了。但他走的稳,就好。”
那一刻,程砚之背过身去,肩膀微微耸动。父亲那套沉默而固执的“算法”,他终于破译了核心代码——是深埋于严厉之下的、笨拙的关切。
第三十三章:旧图纸与新蓝图
程怀民病情稳定后,坚持要回老房子住。那是一个充满年代感的家属院,家里堆满了各种机械图纸和模型。
程砚之在帮父亲整理书房时,发现了一个尘封的木箱。里面不是图纸,而是他从小到大的所有奖状、成绩单,甚至还有他发表的第一篇量子物理论文的油印本,都被仔细地压平保存着。每一份旁边,都有父亲用铅笔写的、极其简短的批注:“尚可”、“有疑”、“待验证”。
箱底是一张泛黄的、程怀民亲手绘制的“未来城市交通构想图”,充满了蒸汽朋克风格的机械美感,与“量子城市”的数字化蓝图截然不同。
苏青轻轻抚过那张旧图纸,对程砚之说:“你看,你父亲也在构建他心目中的‘未来城市’。你们用的是不同的‘语言’,但追求的本质,或许都是让这个世界更有序、更高效。”
程砚之看着那张充满父亲心血和时代印记的图纸,第一次没有感到隔阂,反而生出一种跨越时空的理解。他拿出平板,调出“量子城市”的立体蓝图,放在旧图纸旁边。
两代工程师,两种技术范式,在这一刻达成了沉默的和解。传统与前沿,并非取代,而是传承与发展。
第三十四章:数据与直觉
回到上海,一个棘手的商业决策摆在苏青面前:是否投资一家声称利用量子启发算法优化供应链的初创公司。技术团队评估报告显示其算法有创新,但市场前景不明朗,风险较高。
苏青拿着厚厚的尽调报告,却迟迟无法下决心。她约程砚之在咖啡馆见面,将情况告诉他。
程砚之仔细翻阅了技术部分,给出了严谨的分析:“从算法逻辑看,存在理论上的优化空间,但实际效果取决于数据质量和具体应用场景。成功率概率模型显示,不超过35%。”
很低的概率。按照他纯粹理性的判断,应该放弃。
但苏青看着窗外老街熙攘的人流,沉吟道:“可我总觉得,他们团队眼里有光,那种破釜沉舟的劲儿,很像当年的我们。有时候,数据无法完全量化人的决心和创造力。”
程砚之沉默了片刻。若是以前,他会坚持概率模型的结论。但经历了父亲的事情,他开始理解某些超越数据的存在。
“或许,”他放下报告,“我们可以设计一个小的、可控的试点项目,用实践来‘测量’他们算法的真实效果,也‘测量’你的直觉准不准。”
苏青惊讶地看着他,笑了。他不再是那个只相信绝对数据的科学家,开始学会给“不确定性”留出空间。
第三十五章:并行宇宙
试点项目获得了出乎意料的成功。那家初创公司的算法在特定场景下展现了惊人潜力,苏青的投资获得了丰厚回报,更重要的是,验证了她商业直觉的价值。
这件事,仿佛在他们之间打开了一个新的“并行宇宙”——一个理性与感性可以并存、数据与直觉能够对话的宇宙。
周末,他们难得都有空闲,一起去了上海近郊的佘山天文台。远离城市光害,星空格外璀璨。
站在巨大的射电望远镜下,程砚之指着星空说:“根据多世界理论,也许在某个平行宇宙,我们没有经历那十年的分离。”
苏青靠在他身边,望着银河,轻声回应:“也可能在另一个宇宙,你父亲完全理解并支持你的研究。”她顿了顿,转过头看他,眼中映着星光,“但这个宇宙,有误解后的理解,有分离后的重逢,有挣扎后的成长……我觉得,这个宇宙就很好。”
程砚之握住她的手,星空之下,两人的身影仿佛也融入了这无垠的宇宙。他们不再执着于“如果”,而是珍惜着这个唯一可观测的、充满了遗憾与完美、挑战与希望的当下。
咖啡馆的烟火气,父亲的旧图纸,商业的博弈,星空的浩瀚……所有这些看似不相关的线条,正以一种奇妙的方式,交织进他们共同的生命图谱,也编织进“量子城市”更为丰富和坚韧的未来。
(第三十一至第三十五章 完)
【作者简介】胡成智,甘肃会宁县刘寨人。中国作协会员,北京汉墨书画院高级院士。自二十世纪八十年代起投身文学创作,现任都市头条编辑及认证作家。曾在北京鲁迅文学院大专预科班学习,并于作家进修班深造。七律《咏寒门志士·三首》荣获第五届“汉墨风雅兰亭杯”全国诗词文化大赛榜眼奖。其军人题材诗词《郭养峰素怀》荣获全国第一届“战歌嘹亮-军魂永驻文学奖”一等奖;代表作《盲途疾行》荣获全国第十五届“墨海云帆杯”文学奖一等奖。中篇小说《金兰走西》在全国二十四家文艺单位联合举办的“春笋杯”文学评奖中获奖。
早期诗词作品多见于“歆竹苑文学网”,代表作包括《青山不碍白云飞》《故园赋》《影畔》《磁场》《江山咏怀十首》《尘寰感怀十四韵》《浮生不词》《群居赋》《觉醒之光》《诚实之罪》《盲途疾行》《文明孤途赋》等。近年来,先后出版《胡成智文集》【诗词篇】【小说篇】三部曲及《胡成智文集【地理篇】》三部曲。其长篇小说创作涵盖《山狐泪》《独魂记》《麦田里的沉默》《尘缘债海录》《闭聪录》《三界因果录》《般若红尘录》《佛心石》《松树沟的教书人》《向阳而生》《静水深流》《尘缘未央》《风水宝鉴》《逆行者》《黄土深处的回响》《经纬沧桑》《青蝉志异》《荒冢野史》《青峦血》《乡土之上》《素心笺》《逆流而上》《残霜刃》《山医》《翠峦烟雨录》《血秧》《地脉藏龙》《北辰星墟录》《九星龙脉诀》《三合缘》《无相剑诀》《青峰狐缘》《云台山寺传奇》《青娥听法录》《九渊重光录》《明光剑影录》《与自己的休战书》《看开的快乐》《青山锋芒》《无处安放的青春》《归园蜜语》《听雨居》《山中人》《山与海的对话》《乡村的饭香》《稻草》《轻描淡写》《香魂蝶魄录》《云岭茶香》《山岚深处的约定》《青山依旧锁情深》《青山遮不住》《云雾深处的誓言》《山茶谣》《青山几万重》《溪山烟雨录》《黄土魂》《锈钉记》《荒山泪》《残影碑》《沧海横流》《山鬼》《千秋山河鉴》《无锋之怒》《天命箴言录》《破相思》《碧落红尘》《无待神帝》《明月孤刀》《灵台照影录》《荒原之恋》《雾隐相思佩》《孤灯断剑录》《龙脉诡谭》《云梦相思骨》《山河龙隐录》《乾坤返气录》《痣命天机》《千峰辞》《幽冥山缘录》《明月孤鸿》《龙渊剑影》《荒岭残灯录》《天衍道行》《灵渊觉行》《悟光神域》《天命裁缝铺》《剑匣里的心跳》《玉碎京华》《九转星穹诀》《心相山海》《星陨幽冥录》《九霄龙吟传》《天咒秘玄录》《璇玑血》《玉阙恩仇录》《一句顶半生》系列二十六部,以及《济公逍遥遊》系列三十部。长篇小说总创作量达三百余部,作品总数一万余篇,目前大部分仍在整理陆续发表中。
自八十年代后期,又长期致力于周易八卦的预测应用,并深入钻研地理风水的理论与实践。近三十年来,撰有《山地风水辨疏》《平洋要旨》《六十透地龙分金秘旨》等六部地理专著,均收录于《胡成智文集【地理篇】》。该文集属内部资料,未完全公开,部分地理著述正逐步于网络平台发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