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儿》(微小说)
文/雁滨
前日,薇佳在电话里说,曦儿已在十月三日从南方飞回,今年能在家过中秋了。话音里是藏不住的喜悦。她还说,曦儿回来第二天,就去了京城见大学同学。是薇佳亲自开车去威洋机场接的女儿。
十月六日上午,天落着零星雨点。我出了小区,正朝赵一鸣商城走去,手机在门口响了起来。屏幕显示“薇佳",我接起手机,电话那头,薇佳声音带着诚意:“今儿过节,曦儿来看你,咱们一块吃个饭,她给你带了节礼。”
我心里一暖。自年后曦儿考公后,我便再没见过她,连信息也没有。一晃,竟已半年。曦儿这孩子,从小便聪慧懂事,从幼儿园到大学毕业,没让大人多操过心。上了振华大学还当了学生会干部,毕业后通过内招去了南方,这一去,眼看就快两年了。
薇佳把饭定在十二点半,地点是和茹火锅,一家已迁至港新大路的名店。临近十二点二十六分,她又来电话,说家里突然来了亲戚,现在才急忙开车出发,到了城里再联系。从她那儿到城区,少说也得半小时,早上又下了雨,路滑,得开慢些,我在心里想着。
于是,我从十二点半等到了午后一点多。先是没留意到薇佳发来的微信,她们已到城区,在问我的位置。稍顷,电话再度响起,薇佳问我在哪,她们此刻正在吕丽什字。不过几分钟,一辆车便停在了姿桂大路边。车门开启,曦儿和薇佳走了出来,手里提着大包小包的节礼——迎邻老品、月饼、至州果、欣丰酒……情意隆隆,让人感动。
曦儿个子高,模样愈发漂亮端庄,大有闺秀之风。一双明眸,上身是件带毛边的白色秋装,下身配着时兴的牛仔裤,带个洋帽,俨然一位新时代的知识姑娘。言谈间竟带了些南方人似的轻声细语,笑音甜意,听着十分舒心。我也请薇佳代问她母亲好。
略叙了几句,曦儿便抚着示意,俏皮一句:“人都饿啦!”一行人便笑着沿华夏公园专线,直奔和茹火锅。
店里宽敞,我们径直走入了竹字包间。一位三十六、七岁的服务员递上菜单。曦儿稍作谦让,便利落地点好了甘锅底和数样菜品。我还是头一回吃甘锅,平日极少涮火锅。今日中秋吃火锅,倒也应景,寓意着日子红红火火,席间小东东即兴一说,赢得大家赞同。
大大的客厅里,似乎只有我们这一桌,服务便显得格外周到。或许是因着佳节,也或是老板英花管理有方——她娘家在重庆,从事火锅行当二十多年,口碑很好,这和茹火锅从民薪道口开到港道东边,生意一直红火。
这顿中午的火锅吃得美意。我与曦儿边喝着纯生啤酒,边闲话家常。从考公聊到工作,从工作谈及人生,又从人生略略触及哲学与未来。曦儿很有思想,言语间既有主见,又不乏远见。她多次说起崇拜妈妈,说薇佳是家里的“大侠”与方向标,是她永远的人生导师,感念父母与所有关心支持她的人。她说起大学担任学生会干部的经历,办事热心公道,自觉培养着政治意识、大局意识与服务意识。看了九三北京阅兵,心潮澎湃,已在心里做好准备,明年要加倍努力,继续“考公”。
时间在热情的交谈里溜得飞快。主食是地道的扯面。餐毕,我们原路返回。车至津鼓站点,薇佳一边开车,一边愉悦地说:“今天日子真好,农历八月十五,又是阳历十月六号,带着喜‘六’,是顺字日,往后一切都顺。”
言谈间,我看见时间指向下午四点四十六分。小车606刚转过“亿分亿”门前,朝着路西新殿街世界的方向,平稳驶去,驶向那充满希望的、幸福的远方。
《<曦儿﹥,正是无数中国年轻一代的缩影》
文/沈巩利
《曦儿》这篇微小说,通过一次中秋团聚的日常情景,细腻捕捉了当代生活中那些弥足珍贵的情感连接与人生况味。其中,传统节日的仪式感、代际间的欣赏与传承,以及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都值得细细品味。
一、月光照见的团圆与别处
中秋的月光,自古便承载着人间的团圆期盼。小说中,曦儿风尘仆仆从南方赶回,这场跨越地理距离的团聚,为中秋节赋予了更深的意义——它不仅是家人物理空间的聚集,更是亲情能量的充电站。
值得注意的是,曦儿归来后又先去见了大学同学。这恰是当代青年情感网络的一种体现:故乡与“远方”共同构成了完整的情感坐标。这让人联想到一种观点:我们常常觉得“幸福在别处”。对于曦儿,“别处”是南方的工作机遇;对于家人,曦儿所在的“别处”则是牵挂的所在。中秋团聚的魅力,或许正在于它能暂时消融这种距离感,让“别处”的风景与眼前的温暖合而为一。
二、代际间的欣赏与精神传承
小说中动人的一笔,是曦儿对母亲薇佳的由衷敬佩——称母亲是家的 “大侠”与“方向标” 。这打破了传统亲子关系中自上而下的权威模式,展现了一种更为健康、平等的现代亲情:不是控制与依赖,而是欣赏与引领。
这种传承是双向的。上一代从曦儿身上,看到了年轻一代的独立与远见;曦儿则感恩父母的培养与支持。她在饭桌上谈及感恩,不仅是礼貌,更是价值观的自然流露。这种基于相互尊重的代际关系,让团聚超越了单纯的吃喝,升华为精神的彼此照亮。
三、火锅蒸腾里的生活哲学
“和茹火锅”的选择颇具匠心。火锅本身就是团圆、热闹的象征,而其持续加热、众人围坐的形式,也暗合了中秋佳节期盼事业红红火火、日子蒸蒸日上的美好寓意。
火锅店的变迁——“从城区民薪道口开到港道东边”,生意依然红火,也成了一种人生隐喻:外在环境不断变化,但只要核心价值不变,就能历久弥新。这正如薇佳在结尾对“顺字日”的感慨,寄托了人们对生活最简单也最真挚的祝愿:在充满不确定的世界里,寻找一份确定的安稳与顺遂。
三、驶向远方的个体与时代
曦儿的“考公”之路,是贯穿小说的另一条线索。她“看了九三北京阅兵很有劲”,并决心继续备考,这巧妙地将个人理想与时代召唤联系起来。她的选择,展现了当代青年将个人奋斗融入国家发展的自觉,让一次家庭聚餐的闲谈,有了更广阔的时代回响。
结尾“驶向幸福的远方”是开放而充满希望的。那个在火锅热气中畅谈未来的曦儿,正是无数中国年轻一代的缩影:他们受过良好教育,拥有独立人格,懂得感恩传承,同时勇于追求自我价值。
《曦儿》这篇微小说,恰如一顿中秋的火锅,食材普通却滋味绵长。它让我们看到,在快速变化的时代里,那些维系我们情感的核心价值——亲情、感恩、奋斗与希望——依然坚实。每一次温暖的团聚,都是我们汲取力量后,为了更好地走向那个属于自己,也属于时代的“幸福的远方”。
作者简介:笔名雁滨,原名沈巩利,陕西省蓝田县人,在职研究生学历,教育硕士学位,西安市价格协会副会长、蓝田县尧柳文协执行主席、陕西省三秦文化研究会尧柳文化交流中心常务副主任、蓝田县诗歌学会执行会长。
编辑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