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那年,我驮粮上高中
文/陈战超
每次拜读作家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一书,当读到“孙少平拾起两个高粱面馍,瞥了一眼三只空荡荡的菜盆,房上的檐水滴答下来,盆底上的菜汤四处飞溅…”这一段的时候,就想起九十年代初自己骑着自行车驮粮在周至中学读高中的那段时光…
我家距离周至中学有十几公里的路,那时候,交通不是很发达,家里唯一的交通工具就是那辆黑色的“永久”牌自行车,车子总是被父亲擦的锃明发亮,赶集、走亲戚,出行都离不开它。我读初中的学校离家很近,也不用住校,每天就在家里吃饭。等上了高中,距离远了就需要住校了,就得向学校交粮吃饭。那时候,大多数学生都是把自己家地里产的麦子用自行车驮到学校,交到学校的面粉厂,换成饭票才能正常使用。每次交粮都很麻烦,要排很长的队伍,交的少了就得经常去交,所以大多数学生都是选择每次交一百斤左右的麦子就能吃上一段时间。那时候农村家庭里都有个长的布口袋,平放在自行车后面的架子上刚好两边平衡。我当时瘦小,那个长口袋放在车子后面,我连车子推都推不动,更别说骑了。实在没办法只能用家里给地里上完肥料清洗干净的尿素袋子,每次装上八十斤左右放在自行车后架上,我才能勉强骑得动。每次要给学校交粮,我就得在周日中午刚吃完午饭就把粮食装好,绑结实,由父亲给我扶着,我才能晃晃悠悠骑上车出发,两条腿吃力的往前蹬,二十多里路,一路不敢停,怕停下来后车子倒了再也推不起来了,每次给学校交粮对我都是一次不小的挑战。车子一到学校,就有同学帮忙抬袋子交粮了。记得周至中学当时开的是北门,面粉厂就在学校大门的西边。翠峰沿山一带的学生交一百斤麦子换细粮饭票换八十斤,因为那一带的土层厚,麦子颗粒饱满,产量高,质量好,磨出来的面粉也筋道。我们终南一带的麦子交一百斤只能换七十斤或者七十五斤细粮饭票。父亲很实在,每次总是把家里最好的麦子交到学校。通常需要交粮的那一周,我才能骑上家里那辆自行车上学,周末还得及时把自行车骑回去,因为家里平时还要用,不交粮的日子就只能在村子路口等班车了。当时学校的一碗汤面收学生是“二两一毛”,二两的细粮饭票,一毛钱的菜票。那时候学校周六中午十二点就放假了,大多数学生都是选择在学校吃完午饭,再缓缓的收拾回家。我家里经济紧张,为了省那“二两一毛”,我总是一放学就骑着自行车往家里赶,赶回去在家里吃点母亲给我留的剩饭,这样的日子一过就是三年。记得当时县城“商品粮”户口的学生都是直接交的面粉,人家的家长让汽车送来不用兑换就拿到的是饭票,真是让人羡慕。
那时候的周至中学虽然是县里唯一的一所重点高中,但条件依然很简陋。灶房对面的红楼就是教师和学生宿舍,没有饭堂。学生吃饭都是三五个同学搭伙,你排队打菜,我排队买饭,他排队买馒头。通常以三人组合为最佳,也有两人组合的,还有多人组合的,更甚还有一个人单干的,先排队买菜,再排队买稀饭,最后再去买馒头。晴天,一切都好,饭菜买好后,三五成群直接往地上一放,蹲在一起就开吃。一到雨天那可就惨了,每人一把伞,得把圈子围圆了,不能让雨滴答到菜碗里或者饭碗里,像极了路遥笔下那晚菜汤,雨滴答下去就是四处飞溅……学生们三五成群围在一起吃饭,远远看去只能看到一片花花绿绿的伞,学生们都躲在伞下悠然的吃着饭,也算是当时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吧!
高中三年,就是一本厚重的书,承载着很多难忘与艰辛,是经历,是回忆,是成长,更是我人生的起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