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绝•寒露
崔御风
西风枯草地,
暮日照归途。
雾起柴扉旧,
红颜凝夜珠。
以下是对《五绝•寒露》的鉴赏分析,结合节气特征与诗歌艺术手法:
---
一、意象组合与节气呼应
1. 萧瑟秋景的凝练呈现
- “西风枯草地”:以“西风”点明秋寒,“枯草”直击寒露节气草木凋零的特征(),呼应古籍中“寒生露凝,草木萧疏”的记载()。
- “暮日照归途”:落日与归途构成时空隐喻,暗合寒露“晚秋迟暮”的时令氛围(),同时为“柴扉”“红颜”的怀旧埋下伏笔。
2. 人文与自然的交织
- “雾起柴扉旧”:寒露多雾(),雾气笼罩旧柴门,强化了时光流逝的沧桑感。
- “红颜凝夜珠”:
- “红颜”既可指人(),暗喻青春易逝;亦可联想深秋红柿、茱萸等红色果实(),凝结夜露如珠,巧妙化用“寒露缀衰草”的物候特征()。
---
二、语言艺术与情感内核
1. 白描中的深意
全诗无直抒胸臆之语,仅用“枯草”“旧柴扉”等意象叠加(),传递出孤寂与怅惘。末句“凝夜珠”以露拟泪,含蓄道出对易逝美好的怜惜。
2. 五绝的凝练张力
符合五绝“一句一景”的经典结构():四句分别呈现风、日、雾、露,由宏入微,最终聚焦于“夜珠”这一寒露典型意象(),收束于刹那的永恒感。
---
三、与同类作品的对比
1. 区别于欢愉之笔
不同于“万壑尽开颜”的豁达()或“猎猎驾长风”的壮阔(),此诗以“旧柴扉”“凝夜珠”的静默,更贴近寒露“凄凄”的冷寂基调()。
2. 创新意象运用
“红颜”双关手法较罕见:既延续古典诗词中“红颜易老”的母题(),又以物拟人,为节气诗注入生命哲思。
---
四、创作手法评析
| 手法 | 诗句体现 | 效果
| 时空对照 | 暮日(时间)→归途(空间) | 拓展意境纵深 |
| 动静相生 | 雾起(动)→柴扉旧(静) | 强化物是人非之感 |
| 隐喻转换 | 夜珠(自然)→红颜泪(人文) | 引发生命哲思 |
---
总结
此诗以寒露物候为骨,人文情思为魂,通过冷寂意象的精准组合,在20字内构建出深秋的苍茫画卷。其“红颜凝夜珠”一句尤为精妙,既暗合寒露“露成霜”的物候规律(),又以双关隐喻深化了生命易逝、旧梦难寻的永恒之叹,体现了五绝“微尘见大千”的艺术高度()。
崔御风:男,山西晋城。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有大量古风、近体、散文诗发表于各类媒体。出版格律诗选《秋水竹韵》;散文诗选《草卉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