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届嵩山百节龙文化旅游周暨商品交易会在湖北鄂州临空区燕矶镇举办
湖北鄂州(严泽宏)2025 年 10 月 7 日,在这个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的美好时节,湖北鄂州市临空经济区燕矶镇迎来了一场盛大非凡的文化与商贸盛宴 —— 第一届嵩山百节龙文化旅游周暨商品交易会在这里隆重开幕 。此时,市民们还沉浸在国庆佳节的欢乐氛围之中,这场盛会的举办,无疑为节日增添了更多的喜庆色彩。
盛会启幕,百节龙舞耀金秋
活动举办地点 —— 百节龙文化广场与世界级非遗百节龙研发基地,处处张灯结彩,彩旗飘扬。威风锣鼓队活力四射,激昂的鼓点敲出了节日的欢快节奏,队员们的每一次击鼓、每一次跳跃,都充满了力量与激情,让人感受到了浓厚的节日氛围。舞者们身着绚丽多彩的服装,用优美的舞姿尽情展现着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传统文化的尊崇,她们的舞蹈动作流畅自然,与威风锣鼓的节奏相得益彰,将现场的气氛推向了一个又一个高潮。现场锣鼓喧天,热闹非凡,欢腾的声响威震长江南岸,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纷至沓来。
千年传承,百节龙的传奇之旅
在湖北鄂州,有一项璀璨夺目的文化瑰宝 —— 嵩山百节龙,其传承历史可追溯至明代天启二年(公元 1622 年),历经四百年的岁月洗礼,依旧熠熠生辉。它宛如一条文化的纽带,串联起了过去与现在,承载着无数人的记忆与情感 。
据严氏宗谱记载,严氏六十六世祖壬五公因避水灾,从江西省分宜县辗转来到武昌洪道乡,定居在如今的燕矶镇嵩山村严家畈湾。此地虽风光秀丽,却饱受水患困扰。一日,严氏先祖梦见一条黄龙从天而降,潜入黄湖,视为吉祥之兆。严家先祖率众拜祭,并许下宏愿:若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百姓安居乐业,必在湾后龙王矶上修建龙王庙,日后人丁兴旺,扎制百节龙灯祭谢神龙。后来,严氏家族果然连年丰多歉少、兴旺发达。元朝末年,严家畈先祖在长江岸边的龙王矶上修建了龙王庙,供奉泾河老龙金身。明朝万历年间,因战火,嵩山寺、龙王庙均被毁。严氏七十七世祖均宠公率长子严子玉,于天启元年重修嵩山寺,并将龙王庙泾河老龙神像迎至嵩山寺龙王殿内。次年,严氏家族首次制作百节龙灯以示庆贺,自此,嵩山百节龙的传奇正式拉开帷幕。
历经数百年的发展,嵩山百节龙从一项地方民俗活动,逐步走上了非遗传承的道路。它从市级非遗起步,凭借其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先后被评为省级非遗、国家级非遗,并在 2024 年 12 月 4 日,成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授予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实现了从地方特色到世界文化瑰宝的华丽转身。
嵩山百节龙之所以能够获得如此高的荣誉,离不开其独特的艺术特征。它的龙头高 6.38 米,重达 100 公斤,高大威猛,气势雄伟,每一处细节都彰显着威严与庄重;龙须随风飘扬,仿佛在诉说着岁月的故事。龙身婉长,长达 425.58 米,共 101 节,延绵起伏,千鳞万甲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烁着光芒,宛如一条金色的巨龙蜿蜒前行。龙尾刚劲有力,灵翘自如,活灵活现,无论是静止还是舞动起来,都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
在设计制作上,嵩山百节龙保持了中华龙文化的基本特征,同时巧妙地吸取了舞龙和游龙的精华。它在千姿百态的传统龙灯中脱颖而出,独树一帜。其扎制工艺极为讲究,有数百道工序,需十多人紧密配合,耗时三个多月才能完成,普通的舞龙、游龙与之相比,实难望其项背。百节龙传承人历经四百年的探索,积累了丰富的扎制技术和经验,他们坚持口传心授,将这门技艺代代相传。在扎制过程中,既要融入中国龙文化的思想内涵,又要展现百节龙的外形特征和精神气质,每一道工序都倾注了传承人的心血,体现着他们对传统文化的热爱与执着 。
政府助力,全方位保障与支持
市区镇几级政府对本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言而喻,他们深知此次活动对于宣传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中华龙文化精神以及推动地方发展的重要意义,因此在活动筹备和举办过程中,给予了全方位的大力支持 。
镇政府、嵩山村以及燕矶社区积极组织了一支由 100 多名志愿者组成的服务团队,他们成为了活动现场一道温暖而亮丽的风景线。志愿者们来自不同的行业和年龄段,但他们都怀着一颗热忱的心,积极投身到活动服务中。有的志愿者在活动现场担任引导员,他们面带微笑,耐心地为市民和游客指引方向,解答各种疑问,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活动的各个区域和流程;有的志愿者负责协助工作人员进行场地布置和设备维护,他们不辞辛劳,搬运物资、搭建设施,为活动的顺利开展默默付出;还有的志愿者在休息区为大家提供贴心的服务,为疲惫的游客送上一杯热水,为小朋友们提供一些小零食,让大家在参与活动的过程中感受到家一般的温暖。这些志愿者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奉献精神,为活动的成功举办贡献了不可或缺的力量 。
商品云集,展销会的繁华盛景
踏入商品交易区,仿佛进入了一个琳琅满目的商品世界。这里热闹非凡,叫卖声、讨价还价声交织在一起,奏响了一曲繁荣的商业乐章。
组委会为了让本次商品交易会更具规模和影响力,积极邀请各方商业力量参与。不仅有省内武汉、黄冈、黄石、咸宁、荆州、孝感等多个市县的商业团队踊跃参展,还吸引了湖南、江西、安徽、河南等省市的商业机构团队远道而来,他们带来了各具特色的商品,极大地丰富了展销会的商品种类。
一条八米宽、一百多米长的便道两侧,摆满了 120 多个展销摊位,摊位上的商品种类繁多,令人目不暇接。日常生活用品区,从精致的家居摆件到实用的厨房用具,一应俱全,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的各种需求;服装鞋帽区,时尚的潮流服饰与舒适的各类鞋子整齐陈列,无论是追求时尚的年轻人,还是注重品质的中老年人,都能在这里找到心仪的款式;化妆品和洗涤用品区,各种知名品牌的护肤、美妆产品以及清洁用品散发着诱人的气息,吸引了众多爱美人士和家庭主妇的目光。
在日常生活食用品区域,更是汇聚了来自各地的特色美食和优质食材。谷物类、豆类、米面粉类等主食,新鲜饱满,品质上乘;食用油类摆放整齐,各种不同的油品满足了人们多样化的烹饪需求;蔬菜水果区宛如一个色彩斑斓的世界,红彤彤的苹果、黄澄澄的梨子、翠绿的蔬菜,鲜嫩欲滴,散发着自然的清香;调味品和酱菜区,摆满了各种口味独特的酱料、咸菜,为餐桌增添了丰富的味道;酒水饮料区,从香醇的美酒到清爽的果汁饮料,应有尽有,满足了不同消费者的口味偏好;肉类、水产类、禽蛋类区域,新鲜的食材摆放得整整齐齐,让人放心选购。
各地名产小吃和副食品摊位前,更是香气四溢,引得游客们纷纷驻足品尝。糕饼糖食区,香甜的蛋糕、酥脆的饼干、五彩的糖果,让人垂涎欲滴;厨具、餐具区,精致的锅碗瓢盆、精美的餐具,不仅实用,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家用小电器和电子产品区,各种智能小家电和新潮的电子产品展示着现代科技的魅力;卫生用品区提供了各类生活必备的清洁护理用品;农用家什和种子区,摆放着农民朋友们日常劳作所需的工具和优质的种子;儿童玩具和学习用品区,充满了童趣和知识的氛围,孩子们在这里流连忘返;文化产品和旅游产品区,展示着富有地方特色的手工艺品、纪念品以及各种旅游相关的用品,让游客们在购物的同时,也能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 。
在这些丰富多样的商品中,本地土特产更是备受游客青睐。著名的武昌鱼,肉质鲜嫩,营养丰富,是鄂州的特色美食代表,其鲜美的味道让游客们赞不绝口;梁子湖的大闸蟹,个大肥美,蟹黄饱满,每到秋季,都是食客们餐桌上的宠儿,游客们纷纷购买,希望能将这份美味带回家与家人分享;鄂州的土布,质地厚实,纹理独特,充满了质朴的乡村气息,不仅具有实用价值,还承载着当地的传统文化;布帖工艺和雕花剪纸,是鄂州民间艺术的瑰宝,它们以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设计,展现了民间艺人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游客们喜爱的文化纪念品;昭山的茶油和茶叶,绿色天然,品质优良,茶油的醇厚和茶叶的清香,让人回味无穷;沙窝燕矶的豆丝、糍粑、油粑、东坡饼等特色小吃,口感独特,具有浓郁的地方风味,游客们品尝过后,往往会忍不住多买一些,作为伴手礼送给亲朋好友 。
文旅融合,打造地方特色名片
本次活动的举办,以宣传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百节龙,弘扬中华龙文化精神为核心目标,成功地将文化与旅游、商贸有机融合,为地方文化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成为了打造地方文化品牌的重要契机 。
活动期间,游客们不仅能够欣赏到嵩山百节龙的独特魅力,深入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文化内涵,还能参与到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中。在百节龙文化广场,一系列与龙文化相关的表演、展览和互动体验活动轮番上演,让游客们沉浸在浓郁的龙文化氛围之中。威风锣鼓队的激昂表演、民间艺人的舞龙展示,以及龙文化主题的书画展览等,都吸引了众多游客驻足观看,他们纷纷拿出手机拍照留念,将这些精彩瞬间分享到社交媒体上,无形之中扩大了活动的影响力和传播范围,使得嵩山百节龙和鄂州的知名度得到了进一步提升 。
此外,活动的成功举办还对当地的文化旅游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为鄂州打造了一张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名片,吸引了更多的游客前来体验龙文化,感受鄂州的风土人情。许多游客表示,之前对鄂州的了解并不多,但通过这次活动,对鄂州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未来还会选择再次前来旅游,进一步探索这座城市的魅力。这不仅有助于提升鄂州在旅游市场中的竞争力,还为当地的文化旅游业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
成果斐然,活动的深远影响
第一届嵩山百节龙文化旅游周暨商品交易会的成功举办,在带动乡村旅游、促进物资交流、增加农民收入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果,产生了深远的积极影响 。
在乡村旅游方面,活动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燕矶镇。这些游客不仅来自周边地区,还有不少是从外地慕名而来。他们在欣赏百节龙表演、参观文化展览的同时,也深入体验了当地的乡村生活和自然风光。游客们漫步在乡村小道上,感受着田园风光的宁静与美好;品尝着当地的农家美食,领略到乡村饮食文化的独特魅力。这使得燕矶镇的乡村旅游人气大增,让更多人了解到乡村的独特魅力,为乡村旅游的持续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许多游客表示,这次活动让他们对燕矶镇有了全新的认识,未来还会带着家人朋友再次前来游玩 。
活动期间,商品交易活跃,物资交流频繁。来自各地的商家汇聚一堂,展示和销售各类商品,形成了一个繁荣的商业交流平台。本地的农副产品和特色手工艺品找到了更广阔的销售渠道,许多农民和手工艺人通过与商家的合作,将自己的产品推向了更广泛的市场。一些原本销售渠道有限的农产品,如昭山的茶油和沙窝燕矶的豆丝等,通过这次活动被更多人知晓和购买,为农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收入增长 。
农民收入的增加不仅体现在农产品的销售上,还体现在旅游服务相关的收入增长。当地许多村民参与到旅游服务行业中,如开设农家乐、提供住宿服务、销售旅游纪念品等。他们通过为游客提供优质的服务,获得了额外的经济收入。这对于促进农民增收、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 。
此次活动得到了各方的高度评价。各级政府对活动给予了充分肯定,认为活动不仅成功宣传了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弘扬了中华龙文化精神,还在推动地方文化旅游业和经济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其他地区开展类似活动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借鉴。广大市民纷纷表示,活动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精彩的文化表演,购买到来自各地的特色商品,感受到浓厚的节日氛围。游客们对活动的组织和内容赞不绝口,他们表示活动安排合理,文化体验丰富,商品种类繁多,让他们度过了一段愉快而难忘的时光。商户们也对活动的效果非常满意,他们在活动中获得了良好的商业机会,与众多客户建立了合作关系,期待未来能继续参与这样的活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