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沙坪古街头的舞影》
作者:杨廷付
夕阳把沙坪的光缕揉碎,洒在古殿青石板大天井时,几个大姐挎着竹篮、小妹们背着布包,相跟着从巷子深处过来了。最前头的大姐把那只用了好些年、按键有些褪色的旧音响往天井旁边的石磨上一放,“咔嗒”按下开关,乐声便像溪水似的漫开,淌过天井里磨得滑亮的青石板,也淌进了陆续围拢的乡邻心里。
这里是街坊们傍晚最盼着的去处,很快,人越聚越多:有刚从屋后菜垄摘了把韭菜、指尖还沾着露水的大姐;有抱着孙囡、手里摇着麦秆扇的阿婆;还有背着帆布书包、辫子甩得老高的小妹,书包带随着跑动一晃一晃,像只急着归巢的雏燕。
“今儿学新花样,姐妹们跟紧咯!”打头的大姐亮着嗓子喊,脸上的笑像院角那株月月红,鲜活又热乎。正说着,人群里忽然起了阵小小的骚动——只见一位穿着整洁衬衫的胡老板,手里拎着个便携话筒走了过来,笑着扬了扬手里的设备:“各位姐妹不介意的话,我来搭把手伴唱,凑个热闹!”话音刚落,围观的乡邻先鼓起掌来,大姐小妹们更是笑着应和,场上的气氛瞬间热闹了几分。
音乐一起,最活泼的小妹先动了——脚步轻快,踩着节拍,把在田埂上追蜻蜓的灵动劲儿,全挪到了空地上。旁边的大姐们紧随其后,身姿舒展,胳膊一扬,衣角飘飘,真像春日里菜花丛中翻飞的粉蝶。胡老板握着话筒站在一旁,等前奏过了,便跟着旋律唱了起来,他的嗓音不算专业,却带着股朴实的烟火气,与欢快的乐曲、灵动的舞姿相配,惹得围在边上的娃们“咿咿呀呀”拍起小手,连抱着孙囡的阿婆都跟着节奏轻轻晃起了头。
晚风掠过,带着远处稻田的清香,混着天井旁灶屋里飘出的饭菜香——谁家焖了糯米饭,谁家炒了南瓜藤,香气被风卷着,和乐曲、歌声缠在一处,成了最妥帖的背景。跳得最投入的大姐额角沁出细汗,眼神却亮得很,瞅见旁边刚学步的小妹步子磕绊,便特意慢下半拍,等小妹跟上了,她眼里的笑意便漾开,像被风吹皱的塘水。胡老板唱到尽兴处,还会跟着节奏轻轻摆动身体,偶尔和身边的乡邻点头致意,原本有些拘谨的氛围,彻底被这歌声与舞姿烘得暖融融、热热闹闹。
青石板大天井的影子被夕阳拉得斜斜的,落在空地的人群身上,明明灭灭。阿婆们抱着孙囡坐在石磨旁,看自家儿媳、侄女在场上舞动,听着胡老板的伴唱,蒲扇摇得慢悠悠,嘴角的笑也慢悠悠的;娃们疯跑着,偶尔学大人晃两下胳膊,随即又笑倒在地面上,惊得几只停在天井屋檐的家燕扑棱棱飞起。
大姐们的笑声最敞亮,舞姿里藏着插秧时的利落、收豆子时的轻快,把乡下日子的踏实劲儿,全融在一抬手、一挪步里。衣角飘起时,像风吹过晒谷场的麦浪,又像天井廊下悬着的旧灯笼,被风掀得轻轻晃动,热闹又有生气。胡老板的歌声时而高昂,时而婉转,与姐妹们的舞步呼应着,让整个空地都成了欢乐的海洋。有大姐喘着气笑:“在这儿跳着,还有胡老板陪着唱,心里跟收了满仓新谷似的,亮堂!”
一曲终了,空地上爆起掌声和笑闹声。大姐们互相递着水壶,“咕噜咕噜”灌着凉白开,胡老板也接过旁人递来的茶水,笑着和大家聊起刚才的演唱。壶身相碰的脆响,像田埂上碎落的日光。旁边的婶子凑过来,指着最会跳的小妹说:“你这身段,跟咱村头那口泉水似的,灵得很!”又转头对胡老板道:“胡老板你这嗓子也不赖,下次可得再来!”
天色慢慢暗下来,天井的檐灯和空地的路灯次第亮了,暖黄的光笼着青石板、地面,也笼着舍不得散场的人们。大姐小妹们收拾好音响,胡老板也收起话筒,大家和乡邻们说着家常往回走,空地上仿佛还留着乐声与歌声的余韵,留着她们轻快的脚步印,也留着沙坪这片天井与场地间,那股子热腾腾、蓬勃勃的生活气——这广场舞,这伴唱声,跳出的、唱出的,都是乡下人家在烟火日子里的乐呵劲,是对寻常岁月最真挚的热爱与知足。
作者简介:杨廷付,男,汉族,出生于1966年1月,江西修水人。爱好文学喜欢写诗词、散文,作品多年前发表于《温州晚报》《温州都市报》最近作品发表在《世界文学》《大湖文艺》《青年文学家》、《枫林诗刊》等。现为《世界文学》签约作家,《青年文学家》理事。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