溯源中秋节
文/李咸化(山东济南)
又是一年中秋。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被中国人仰望了千年的明月,从来不是悬在天上的亮光,而是牵着历史、系着烟火、连着人心的丝绳,顺着它走,便能触到这个节日最温热的根系。
追溯中秋的源头,最早是在先秦的祭月坛上。那时的月亮不是供人赏玩的景致,而是“夜明之神”,《礼记·祭义》里记载,天子要在秋分时“夕月于西郊”,用牛羊、玉器叩拜,祈求月神庇佑五谷丰登。这仪式带着对月亮原始的敬畏,月亮是庄严肃穆的神祇,中秋还只是附着在“秋祀”上的一缕微光,尚未从农耕文明的祭祀体系里独立出来。直到汉代,赏月的风气才慢慢萌芽,枚乘在《七发》里写到“客曰: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于广陵之曲江”,“八月之望”便是中秋,虽仍以观涛为主,但“与兄弟交游”的欢宴场景,已悄悄为节日注入了“聚”的底色。
真正让中秋成为全民节日的,始于唐宋。唐代的月亮开始有了烟火气,玄宗曾在中秋夜游月宫,留下“霓裳羽衣曲”的传说;文人墨客则把月亮写进诗里,李白“举杯邀明月”,杜甫“秋月仍圆夜”,月亮从神坛走下来,成了可以对饮的知己。到了宋代,中秋才算真正“立”住了脚。《东京梦华录》里写汴京城的中秋夜,“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街头巷尾摆满了卖“兔儿爷”“月饼”的摊子,连小贩都挑着担子叫卖桂花酒,整夜不绝。这时的中秋,不再是皇室的专属祭祀,也不是文人的小众雅集,而是全民狂欢的盛会:富人登楼赏月,穷人沿街玩闹,孩子们提着灯笼追逐,连深闺里的女子,也能借着月色偷偷与心上人递个信物。月饼也在这时定型,从最初的“胡饼”变成圆形,内馅裹着芝麻、胡桃,象征“团圆”,一口咬下去,满是甜糯的烟火味。
顺着历史的脉络往下走,中秋的风俗就像一棵不断抽枝的树,每个朝代都为它添上几片新叶,却始终守着“月”与“圆”的核心。祭月是最古老的根系,明清时仍盛行,大户人家会在庭院里设“月光位”,摆上月饼、石榴、西瓜,女子拜月求“貌如嫦娥”,男子拜月祈“事业通达”,连孩童都要学着大人的样子,双手合十对着月亮念叨几句。赏月则是节日的主干,从唐代的“玩月”到宋代的“赏月”,再到现代的“观月”,形式变了,心境却未变。古人在楼台上摆酒赋诗,今人在阳台上支起小桌,摆上茶点,哪怕只是默默看着月亮爬上来,心里也会泛起一阵柔软。
而最牵动人的,永远是那些带着烟火气的细节。吃月饼是刻在骨子里的习惯,从前的月饼是油纸包着的,掰开时会掉一地碎渣,五仁馅里藏着大颗的花生,豆沙馅甜得发腻,却能让孩子盼上一整年;如今的月饼花样百出,流心奶黄、冰皮月饼摆满货架,但老人还是会固执地买一块传统五仁,说“这才是中秋的味”。除了月饼,各地还有自己的“专属味道”:江南人要吃“桂花糖芋苗”,糯叽叽的芋苗裹着桂花蜜,甜里带着桂香;广东人爱喝“中秋茶”,用菊花、普洱煮着,解月饼的腻;北方人则会蒸“团圆馍”,馍上印着“月中桂树”的图案,一家人分着吃,才算“团团圆圆”。
还有那些鲜活的小习俗,藏着最朴素的欢喜。兔儿爷是北方孩子的中秋玩伴,泥塑的兔子披着铠甲,骑着老虎,有的还提着小灯笼,孩子们把它摆在床头,说“兔儿爷能保平安”;南方则有“树中秋”,把灯笼挂在树上,一盏盏红灯笼在月光下晃荡,像一串会发光的糖葫芦。最热闹的要数“走月亮”,妇女们穿着新衣,提着灯笼沿着河边走,嘴里唱着“月亮走,我也走”,遇到桥要走三遍,说“走三桥,百病消”,一路走一路笑,月光把影子拉得很长。
这些风俗,从来不是空洞的仪式,而是藏着中秋节最本真的意义—它是“团圆”的信物,是“思念”的寄托,也是“感恩”的表达。中国人素来含蓄,不直白地说“爱”与“牵挂”,却把所有深情都藏进了中秋的月亮里。杜甫在战乱中写“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中秋的月亮成了他对家人的牵挂;苏轼在密州写“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把对弟弟的思念,化作了对天下人的祝福。哪怕是寻常百姓,也懂这月亮的深意:外出的游子会赶在中秋前回家,哪怕路上要颠簸几天几夜;远方的亲人会寄一盒月饼,饼里裹着“见饼如见人”的心意;一家人围坐在桌前,哪怕不说一句话,看着桌上的月饼、窗外的月亮,心里也会觉得“圆满”。
这“圆满”里,还藏着对生活的感恩。中秋恰是秋收之后,田里的稻子割了,树上的果子摘了,粮仓里堆满了粮食,人们借着这个节日,感谢土地的馈赠,也感谢自己一年的辛劳。就像老人们常说的“中秋吃块月饼,才算把这一年的苦日子,过甜了”,这简单的一句话,藏着中国人最朴素的生活哲学,在团圆里品味幸福,在感恩中珍惜当下。
可如今,我们似乎离这“中秋味”越来越远了。城市里的月亮被高楼挡住,很少有人再去庭院里祭月;人们忙着加班、刷手机,连一家人坐在一起吃顿饭都成了奢侈;月饼成了送礼的“道具”,精致的礼盒里装着华而不实的月饼,转了好几手,最后被扔进垃圾桶。有人说“中秋变味了”,其实不是节日变了,是我们忘了怎么“过”节日。我们把仪式当成了负担,把团圆当成了任务,却忘了中秋最本真的样子,是慢下来,静下心,和爱的人一起,好好看看月亮。
要过好这个传统节日,其实不需要复杂的仪式,只需要找回那些“小而美”的瞬间。可以和家人一起做一次月饼,不用追求精致,哪怕面团擀得不圆,馅包得漏出来,一家人笑着闹着,面粉沾在脸上,这就是最真实的中秋味;可以在阳台摆一张小桌,放上月饼、水果,和父母聊聊天,听他们讲过去的中秋故事,看月亮慢慢爬上来,月光落在他们的白发上,温柔得像一幅画;可以带着孩子去公园“走月亮”,教他认月亮里的“桂树”和“嫦娥”,给他买一个兔儿爷,告诉他“这是中秋节的小伙伴”,让他知道,中秋不只是吃月饼,还有这么多好玩的事。
也可以给自己留一点“与月相处”的时间。关掉手机,坐在窗边,看月亮从东边升起,看月光洒在窗台上,想起远方的朋友,就发一条简单的消息:“今晚的月亮真圆”;想起逝去的亲人,就对着月亮说几句话,就像他们还在身边一样。这月亮,从来不是孤独的,它照着古人,也照着我们,照着每一个牵挂与被牵挂的人,让我们知道,“千里共婵娟”从来不是一句空话。
中秋节从来没有“远去”,它就藏在我们对团圆的渴望里,藏在我们对生活的热爱里,藏在每一个“好好过日子”的瞬间里。只要我们愿意慢下来,静下心,牵着月亮的绳,就能找回这个节日最温热的底色——那是千年的历史,是鲜活的风俗,是人与人之间最真挚的牵挂,是中国人刻在骨子里的“圆满”。月到中秋分外圆,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农历八月十五中秋节又称团圆节。是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万家欢乐,月满团圆过中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