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花绽放大地秋
——柏隆镇红花村迎国庆书画笔会采风纪实
文 / 钟跃进
秋雨润红花,丰收迎国庆。川西大地谷满仓,家家户户喜洋洋。
应柏隆镇党委、政府邀请,西部文艺创作研究院,旌城画院于九月二十八日在红花村举办书画笔会采风活动。
柏隆镇是著名雕塑家叶毓山,著名国画家叶毓中兄弟的故乡。
当我给詹仕华院长和刘代明院长汇报柏隆镇的邀请,他们说,干,一定要干好。送艺术下乡,一定要在作品中展现柏隆的历史风貌,写出各自的艺术风格,给柏隆人民一个满意的答卷。我们给十多位书法家,画家分配了任务,重点强调了书写词条的创新性,贴近柏隆,贴近百姓。
行书“川西明珠柏隆镇,蜀中宝地艺术乡”高度契合了“文香柏隆”。魏碑长联“绵远河清古柏苍松涵碧水,隆兴业旺香稻青果映蓝天”“侧柏隆兴虬枝劲干生双艺,菊红花盛旺业尊贤衍新篇”。诉说着柏隆的悠久历史,人民勤劳,物产丰富。书法更是如苍松古柏之劲道,有魏体之力道,刀切斧断间方显书家之精神。
一幅颜体书法展现在醒目之处,“古柏隆苌阳桑田种丽光,红花通富业文脉藏双芳”“重三农政策归心铺富路,兴百业村民励志逐春潮”。两联既显示了厚重的历史告诉人们这是一个古老的村镇,当年的苌阳县也曾风光无两。同时也给人们提示这里在当代孕育了叶毓山,叶毓中兄弟双芳。在党的三农政策的指引下百业兴旺,信心满满奔小康。二联一气呵成。
“秀水灵地”。字少气足。邓少敏把这四个字写得沉稳而又灵气十足,百看不厌。如制成牌扁挂在柏隆的某个最显眼之处,是多么贴切和高雅!
“柏社遗风德润民心,隆兴焕貌功昭梓里。”张进砂拟写的行书把柏隆历代治政益民的官员都夸在字里行间,好官员需要纪念,也该表扬,这是百姓的心声。
镇干部田迪说,放眼望去,除了震撼还是震撼,这么多高水准的书画作品出现在一个村子还是第一次见到。徐徐展开的是《紫气东来》。一树藤花清新典雅,祥瑞预示着美好的未来,传递出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双鸟图》寓意深刻,它们表现的是叶氏兄弟的情意,“锦簇香浓月季红,双鸟嬉戏永成双”。轻松自然,功夫在画外。《孤峰观云图》有着坐看云起时,尽览天下事的胸襟。“清风雅贤穿林过,叶舞枝掀最可人”。风过竹林,枝摇叶涌,似农家在自家林盘里消夏纳凉。
《红梅闹春》,红梅争艳红花村里红似火。绽放的红梅再次描绘了红花村的广阔前景。
这次笔会精彩纷呈!每一幅字画都是精美的诗篇,都是作者心血的结晶。
张小双副镇长代表镇党委、政府对书画家,作家们对柏隆的支持表示感谢!高度赞扬作品有深度,有美感,接地气。
这次笔会开启了书画家们新的创作思路,是创作创新之旅,师古不泥古,贴近现实生活,推陈出新,写百姓喜欢的诗句,画百姓生活的美图。
高山流水蜀乡情
——记叶毓中先生的家乡情怀二三事
“街似花开十字型,中心一座木头亭。乡人耍嘴冲壳子,俚语笑天惊着听。”(注:四川美术出版社《叶毓中书画印·诗草》) 叶毓中登德阳县城墙腑市井,题钟鼓楼。这首诗写于一九五四年,先生对家乡的记忆很多表现在他的诗中,但是先生身体力行,热爱家乡的许多故事令我感动一生。
认识叶毓中先生是我一生的荣幸。二十年前的一天,在北京,战友高永顺从三环的北京卫戍区医院用自行车驮着我,骑了十多里路才到了叶先生在王府井中央美院的家。第一次见面就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谈起家乡,先生精神百倍,滔滔不绝。他说:我是喝绵远河水长大的,儿时的记忆中的家乡是那么美好,柏隆镇的街道古香古色,什么陕西会馆,江西会馆,很多的会馆、寺庙都雕梁画栋,处处留下了美术的痕迹,这些壁画、年画是我学画的启蒙。当谈起从军的经历,先生感慨万千。正如他一首诗中写道:“川西八月,恰稻熟,万里从戎。”一九六五年八月,叶毓中从四川美院毕业,恰遇解放军新疆军区要在学校选一名毕业生,要求政治思想好,身体健康,业务素质好。学校推荐了叶毓中,部队很满意。但毓中仍被蒙在鼓里。“那时,留校任教的哥哥叶毓山代表学校告诉我这个消息。没想到,我一个学美术的,怎么会去当兵呢?接兵的说,带上洗漱用具,我们新疆见。那时社会风气好,思想单纯,听说是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早已热血沸腾了。告别毓山,从学校回到家,向父母道别。父母每天杀鸡宰鸭,搞得比过春节还热闹。几天后,家里鸡鸭所剩无几,父亲的钱袋子也只剩几个硬币了。告别辛苦半生的父母,登上北去的列车,一路向乌鲁木齐进发。这一去,就是二十几年。没有家乡的养育,没有去新疆的经历,就没有今天的叶毓中”。先生始终沉浸在对往事的回忆中,谈到从军的经历,我们又多了很多共同语言,从此,我与叶毓中是老乡加战友的关系了。我佩服他的记忆,更钦佩他的为人,一个在美术界这么高地位的大师,居然对家乡是情深意厚。离别时,叶先生与我们在中央美院合了影。
一、向家乡人民汇报举办叶毓中、武漫宜故乡行画展
1997年,时任四川省委书记谢世杰、省长宋宝瑞同志一再邀请叶毓中先生回四川办一个画展。这事愁坏了先生,叶先生几经斟酌,决定先不在成都办画展,首先回故乡德阳给家乡人民搞一个汇报展出。在省政府特供处杨兴镜处长的张罗下,画展在德阳文庙如期举行,市委书记亓九才同志亲自题写了会标。国家领导人李铁映、王光英题词祝贺。省委书记、省长委派罗通达副省长到会主持开幕式,省内知名画家到场祝贺。这是德阳美术界的一次盛会,是德阳美术界的骄傲。人们一睹叶先生夫妇的风采,对叶先生的画作作了高度评价。先生以如此大作向家乡人民汇报,令家乡父老大开眼界。
二、杜甫诗意画展与全图三国画展
这次画展是叶先生家乡情怀的又一次展现。成都市文化局的领导了解到四川籍的叶毓中先生是我国当代的美术大家后,力邀叶先生到成都办画展。由于先生对李、杜情有独钟,曾画有连环画《李白与杜甫》享誉美术界。于是,杜甫诗意画便跃然纸上。在展厅的显著位置,武漫宜教授的大作“诗人杜甫画像”十分惹人注目。夫妻绘画相互映衬,熠熠生辉,与杜甫草堂相得益彰。
2007年5月1日,在成都杜甫草堂博物馆展出了叶毓中、武漫宜教授60余幅“杜甫诗意画”,极大的丰富了杜甫博物馆对杜甫诗的研究。 “草堂有偶且为宾,戍边同踏天山雪。”(注:四川美术出版社《叶毓中书画印·诗草》,七律《谢屈全绳将军》,二00七年) 他的亲密战友屈全绳中将、杜金才将军、张建华将军等成都军区一干领导到场祝贺。胞兄叶毓山也到场祝贺,兄弟俩不时耳语,相谈甚欢。
2013年6月2日上午,叶毓中的《国画·汉魂·全图三国》国际巡展之成都站,在武侯祠开幕。四川省文化厅郑晓幸厅长致辞,北京大学吴志攀副校长讲话,吴副校长讲道:“叶先生的色彩太有古意,也许出自唐三彩或是景泰蓝,也许是从九寨沟五彩池漂洗出来的绫罗绸缎。这样的色彩或者来自古代长安宫殿的雕梁画栋,或是来自天上的玉宇仙山,富丽堂皇的色彩另人陶醉。看着这些色彩,让人仿佛听到雨打芭蕉、龙船花鼓之音,让遥想盛唐丝绸之路的苍凉之景。西风吼,吹尽黄沙,天际低,飞逝孤雁。数不清的绚丽蕴染出斑斓图景,掩上不尽的长卷,谱写出八音和弦,汇聚太多历史元素的色彩。从古至今,从四面八方源远流长。”(引自吴志攀“听”叶毓中先生的画。)360幅三国画展开创了武侯祠博物馆画展之先河,这是该画国际巡展的收官展出。这个国际巡展原计划到日本、韩国、台湾、成都展出,只办了韩国、台湾和成都三个展出。画展的开篇是武漫宜教授的杰作罗贯中像,也是展出的点睛之笔,仍像人们在阅读《三国演义》。《国画·汉魂·全图三国》先生夫妇的力作,用先生的话来说,全图三国耗尽了半生的精力,从儿时就对三国人物很感兴趣,读三国,写三国,不断积累,直到年过七旬才将作品画出,可以说是构思了一辈子的东西。偌大一个中国,也只在成都展出,叶先生对家乡炽热的感情由此可见一斑。
三、捐赠二十四孝图与仿真画
2015年6月26日,北京“眉山东坡集团董事长、中国烹饪协会副会长王刚、梁棣夫妇向旌阳区捐赠了一万册《叶毓中·国画二十四孝》画册,捐赠仪式在德阳孝泉镇举行。捐赠当天,叶先生因腰部受伤行动不便,我搀扶着走上舞台,也扶着他回到座位。许多乡亲慕名而来请先生题字赠书,先生硬撑着伤痛,一一满足了大家的要求。德阳市委、旌阳区委领导均到场,高度评价了先生热爱家乡,为家乡的文化教育事业贡献力量的义举。至今,旌阳区的机关工作人员、学生,很多人士都有了叶先生的画册,他们为在工作、学习的过程又多了一本家乡大师的画册而深感自豪。
2016年9月29日,德阳的孝文化旅游周活动,叶毓中先生捐赠了国画二十四孝图仿真画(24幅)。从此,中国德孝城又多了一件镇馆之宝。
四、成立柏隆重三文化教育基金会
毓中先生对故乡的思念,不仅仅表现在绘画上、诗歌中,通过了解,大师得知还有一些贫困学生需要帮助,还有一些设施需要建设。柏隆镇始终是他魂牵梦绕的地方,先生下定决心要创办一个基金会,把资助工作落到实处,并长期办下去。
2011年6月17日,在德阳市旌湖宾馆月光厅举行了隆重的成立仪式,市委书记李向志及相关市委领导、旌阳区四大班子领导、德阳市美术界的艺术家们亲临现场,见证了叶先生捐赠100万元设立基金会的大爱善举时刻。李书记对先生热爱家乡的情怀给予了很高的评价,旌阳区各级领导对先生表示深切的感谢。基金会起名时颇费了一番心思,在一个叫“名典”的茶楼里,大家都希望取名叶毓中文化艺术基金会,但先生始终不允,仍坚持用父亲叶重三的大名来做基金会的名称。其父已去世多年,本人也进入古稀之年,思念家乡、思念父母,用一个农民的名字来冠名基金会的名称,可见先生用情至深。
如今,基金会已连续6年共计支出50余万元,资助了上百名师生,对柏隆的文化教育事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
今年,先生又计划在柏隆建一个文化艺术茶苑,给柏隆人民一个既高雅又闲适的休息场所。这个建议得到旌阳区各级领导的大力支持,方案正在实施中。在给茶苑起名时,先生仍坚持不用“叶毓中”的大名,他说“我死后,你们怎么改都行”。
二十多年来,我陪叶先生在省内、市内、区内多次会亲访友,亲历了先生对亲人、对朋友、对同学、对家乡父老的谦逊尊重。
“高山仰止,景行行止。”(注:《诗经 小雅 车辖》)大师是人格上的大师!
大师是我永远学习的榜样!
注:高山流水蜀乡情,引自四川美术出版社《叶毓中书画印·诗草》,七律《听琴》,一九九七年。
钟跃进,笔名卫京坤、金琦,曾在解放军北京卫戍区某部服役,历任通讯员、文书、书记。后供职于德阳市旌阳区广播电视局。有数千篇新闻、散文作品见于《解放军报》《北京日报》《唤霞》《四川散文》《作家村》《格调》等报刊,和收入《西部作家十人集》《四川散文23家》等。德阳市前散文学会会长。现为中国散文学会会员,四川省散文学会副会长,四川省文艺传播促进会副会长,西部文艺创作研究院副院长。
(声明:文字美图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联系我们删除等处理。)
《西部作家村》散文·小说创作联盟
顾问:吉狄马加,王宗仁,车延高,阿来,龚学敏
艺术顾问:张咏霖,刘代明
主席总编:詹仕华
常务主席副总编: 王贵川
副主席副总编:涂国模
主编执行主席:程欣文
执行副主席: 李义忠,余楷茂,周克勤,钟若菱,陈锡挺,鲁小月,珺羽
秘书长:李义忠,余楷茂(常务)
副秘书长:周沛沛
本期编审:鲁小月
本期执编:欣文
特邀编委:李发模(贵州),刘炳琪(湖南),张开翼(宁夏),张新平(湖北),赵南成(广东),陈俊(安徽),陈词(辽宁),罗盟(成都),贺罡(四川),吕雄文(西藏),贾文华(黑龙江),雪野(甘肃),韩志君(吉林) ,熊亮(江西)
编委:谭金强,付登华,孔令华,冯伦,胡锐,高万勇,孙金莲,商丘,宋健,唐鸣,归途,唐成光,贺杰,尹茜,李传斌,钟斌
策划:平原
编审: 涂国模,鲁小月
业务总监:珺羽
法律顾问:张华彬律师
每周一、三、五出刊。
千里马的草原,大树生长的沃土。用虔敬之心,铸造文学攀登之路!
来稿者,请点关注《西部作家村》,了解作品采用情况。
该公众号是纸刊《作家村》和《西部散文诗人》的选稿平台。作品应是原创首发,和授权本平台独家原创发表(投稿即视为作者授权,版权归作者,使用权归本平台)。请勿一稿多投。作品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拒绝抄袭涉黄。
来稿请认真校对和规范使用标点符号。文责自负,文章不愿修改者,请说明。
投稿请附作者个照或相关照片,作者200字简介。文章在《西部作家村》发表后,作者应积极主动转发,扩大影响;投稿两周未被采用者,可自行处理。
即日起,凡投稿本公众号的作者,作品在本平台刊发后,根据阅读量等情况,将有机会推荐到上述刊物,和党报副刊发表。
稿费:主要来源打赏。刊稿第七日后打赏不再统计;第八日按打赏的50%以微信红包发给作者(加主编微信),50%作为平台运营费用。
投稿邮箱:
诗歌:xibuzjc@sina.com;
散文: xibuzjc@sina.com;
小说: xbxiaoshuojia@sina.com。
投稿者,请加微信群“B《西部作家村》稿友群”,便于联系选稿交流。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