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论:
让黄埔军校精神在新时代焕发光彩
——从《黄埔军校》入选岭南文化十大名片谈起
文/池朝兴
近日,学者陈予欢的著作《黄埔军校》被正式列入广东省委宣传部策划的“岭南文化十大名片”书系,这一举措不仅是对黄埔军校历史地位的进一步肯定,更是对岭南文化精神内涵的深度挖掘。该书作为体系化梳理黄埔军校历史的权威作品,其出版背后折射出文化建设的战略视野与历史传承的当代使命。
系统性策划与权威背书,彰显文化工程高度
《黄埔军校》的出版,是广东省文化建设系统性工程的成果之一。由省委宣传部主导,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林雄亲自作序,常务副部长顾作义牵头组建编纂团队,并集结规模庞大的编委会与学术专家委员会,可见其策划层级之高、资源投入之重。这种“政府主导、专家参与”的模式,既确保了内容的严谨性,也强化了文化传播的权威性。值得一提的是,著名作家、广东教育出版社编审叶曙明担任责任编辑,为作品注入专业支撑与文学质感,进一步提升了该书的可读性与传播力。
历史研究与当代价值并重,填补学术与传播空白
陈予欢在书中不仅系统梳理了黄埔军校的创建背景与历史脉络,更聚焦于大革命时期军校的辉煌业绩,并通过首次公开的研究数据与史料,为学界与社会公众提供了新的认知视角。这种“总览全局、重点突破”的写作思路,既符合丛书“每部10万字”的体例要求,又实现了学术深度与大众普及的平衡。
黄埔军校精神:跨越时空的文化符号
黄埔军校作为中国近代革命与军事教育的重要标志,其“爱国、奋斗、团结、牺牲”的精神内核,早已超越地域与时代的局限,成为中华民族共同的历史财富。在新时代背景下,重新解读黄埔军校的历史,不仅是对岭南文化“敢为人先、兼容并包”特质的诠释,更是对民族精神与红色基因的传承。该书的出版,正是将这一精神符号置于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使其与时代共鸣、与人民共情。
结语
《黄埔军校》的入选与推广,不仅是广东文化建设的成果,更是对国家“文化自信”战略的积极响应。当历史研究与当代传播相结合,当地方文化升华为民族记忆,黄埔军校的精神必将如日月同辉,永载史册。期待这一“文化名片”能激发更多人对历史的敬畏、对精神的追寻,在回望与前行中汲取力量。
(本文基于10月7日一则信息综评)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