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间枯荣
王建平
手,是生命赋予人类最富尊严的仆人。它牵动心脑的思绪,以精巧的骨节与灵动的纹路为笔,在世间描摹出数不尽的物质财富与精神瑰宝,每一次屈伸都蕴藏着撼动生活的能量。
有这样一双手,从盛满朝气的青年时代,到步履蹒跚的耄耋之年,半个多世纪里以手术刀为刃,在医学界的疆场上与病痛交锋。手术灯的光晕下,它曾在毫厘之间游走,缝合破裂的生命,挽回垂危的呼吸,屡屡创下从死神手中夺人的奇迹,被病患称为 “妙手”。主人对自己外科生涯的眷恋,早已刻进手的记忆里 —— 那些与时间赛跑的瞬间,不是褪色的过往,而是沉淀在掌心纹路里的智慧,一抬手便会在脑海中清晰浮现,鲜活如初。
当人工智能走进手术室,这双曾点亮无数生命的手,并未在智能手术刀前失去光芒。智能机械臂的精准是程序的杰作,而老医生的手,藏着机械永远无法复刻的温度与经验:它能感知患者肌肤下细微的脉动,能在突发状况时凭直觉做出最优判断,能在缝合时兼顾疗效与患者未来的生活质量。那不是简单的 “操作”,而是与生命对话的艺术。
老医生望着手术室里的新景象:曾经围在他身边递器械的护士们,此刻注视着一台冰冷的机器人 “手臂”,在模拟患处完成完美的切割与缝合,而操控者只需在远程轻点屏幕。他缓缓抬起自己的手 —— 这双手曾在无数生死关头力挽狂澜,如今指节虽添了些微颤抖,皮肤也失了往日的弹性,像历经风雨却依然坚韧的老木,纹路里满是岁月沉淀的力量。
忽然间,双手泛起麻木,血色渐渐褪去,从灰白转为苍白,最后十指末节竟成了可怖的 “尸白”。可这状态仅持续了一两秒,血色便重新漫过指腹,像春潮唤醒冻土,一点点恢复成带着生命温度的色泽。老医生望着这奇妙的复苏,轻声感慨:“人生满月难得,微缺常有。可我这双手,能陪我走过这么多救人的路,已是天大的幸运。”
面对人工智能手术机器人永不疲倦的 “手”,他心中或许有一瞬的怅然,但更多的是释然 —— 这双被视作 “落伍” 的手,从未真正失去能量。它曾在无数个深夜反复练习缝合,在无数次会诊中触摸患者的病痛,掌心早已记下千种病症的触感,指缝间留存着万例手术的智慧。机械臂能复刻精准的动作,却复刻不了它在手术台上 “妙手如春” 的判断:知道哪处组织需要轻提,哪道伤口需要慢缝,哪位患者需要多一分温柔的安抚。
手的定义或许在改变,但对老医生而言,这双手从未褪去 “生命调色盘” 的底色。它不再频繁站上手术台的 C 位,却以另一种方式延续力量, 在会诊时为年轻医生示范手法,在教学时用指尖比划手术关键步骤,在查房时轻轻搭住患者的手,传递 “别怕,会好的” 的信心。那掌心的温度,依然能驱散病痛带来的寒意。
时代浪潮推着新事物前行,无生命的机械替代了部分有生命的劳作,但淘汰的从不是这双充满智慧的手,而是落后的操作模式。老医生的手,藏着人工智能无法企及的医学智慧:它懂病情背后的人情,懂治疗之外的关怀,懂每一个生命都值得被温柔对待的初心。
手间的枯荣,从来不是衰退的注脚,而是时代变迁的见证。从这双 “妙手” 以生命温度创造奇迹,到智能机械以高效精准拓展医疗边界,使人类对健康的追求迈向了新的高度。这双被时光镌刻的手,依然 “如春”,它的智慧在传承中延续,它的能量在新生中绽放,从未真正退场。
简 历

王建平,男,1956年生,黑龙江省肇东县人。1984年毕业于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专科班。现为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黑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首都书画艺术研究会会员、书协黑龙江分会理事。
散文作品曾在《中国散文大观》《散文百家》《散文家》《黑龙江日报》等发表数十篇,散文作品获中国散文家协会华表奖一等奖提名奖、第四届中国散文论坛优秀作品奖。出版散文集《地中海拾贝》《王建平散文集》。与高长顺合作编剧话剧《职场游戏》、音乐剧《太阳的部落》分获第31届田汉戏剧奖三等奖、黑龙江省戏剧大赛第八届丁香奖优秀剧目奖,与高长顺合作出版长篇纪实文学《教育烛影》。荣宝斋出版社出版《中国当代书法名家新作(王建平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