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圣之光:乾隆御碑与曾庙的文明传承》
陶成桥
曾庙,又称宗圣庙,坐落于山东省济宁市嘉祥县南武山南麓,是祭祀儒家"宗圣"曾子的专庙,也是我国保存完整的明代官式建筑群体之一。其历史可追溯至周考王十五年(公元前426年),初名"忠孝祠",明正统九年(1444年)重建后改称现名,经万历七年(1579年)扩建及清顺治、康熙、乾隆等朝多次修缮,奠定了今日规模 。
这座庙宇坐北朝南,南北长276米,东西宽108米,占地面积达29808平方米,建筑沿中轴线分正、左、右三路,共五进院落,包含宗圣殿、寝殿、莱芜侯祠等30余座重要建筑,殿庑厅堂总计80余楹,至今保留着鲜明的明代建筑风格。庙外三座四柱三楹石坊巍然矗立,中坊镌"宗圣庙",东西坊分刻"三省自治""一贯心传",彰显曾子思想核心。2006年,曾庙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入选"曲阜孔庙、孔府、孔林"世界文化遗产扩展项目预备名单,成为承载儒家文化的重要实物载体 。
曾庙内碑碣林立,现存各类碑刻70余通,包括历代皇帝御制碑、重修碑记、文人题咏等,真可谓"碑刻博物馆"。其中最为珍贵的,便是矗立在宗圣殿前的乾隆御碑。堪称整座庙宇的文化核心与精神地标 。
这座御碑亭为两檬攒尖式建筑,覆黄瓦,饰七踩斗拱,采用和玺彩绘,尽显堂皇富丽的皇家规制。亭内御碑为方趺(方形基座),通高192.5厘米,宽65.3厘米,厚20.7厘米。碑首雕刻二龙戏柱,云纹缭绕,龙身矫健,气势磅礴;碑阴是乾隆十三年的上谕;碑阳镌刻着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康熙皇帝御赞曾子诗,两代帝王墨宝同镌一石,实属罕见,弥足珍贵。
碑阳乾隆皇帝御笔亲书的《宗圣曾子赞》,全文80字:
宣圣辙环,在陈兴叹。孰是中行,授兹一贯。曾子孜孜,惟圣依归。唯而不疑,以鲁得之。会友辅仁,任重道远。"十传"释经,超商轶偃。念彼先子,沂水春风。渊源益粹,笃实舂容。临深履薄,得正以终。三千虽多,独得其宗。
逐句翻译细品,这段赞文字字珠玑:
孔子周游列国,车轮碾过万里征途,在陈国绝粮时发出"归与!归与!"的慨叹。谁能践行中庸之道,领悟并传承"一以贯之"的圣人之道?曾子勤勉不倦,一心以圣道为精神归宿。他对孔子的教诲深信不疑,虽资质鲁钝,却以踏实专一得获真传。他主张以文会友、以友辅仁,深知肩负传承圣道的重任。其所作"十传"阐释经典,成就超越子夏(卜商)、子游(言偃)等孔门高徒。缅怀其父曾点,那"浴乎沂,风乎舞雩"的沂水春风之志,洒落豁达。曾子承续家学渊源,学问愈发纯粹,为人笃实从容。他一生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般谨慎修身,最终得正而终。孔子弟子虽达三千之众,唯有他独得圣道精髓。
碑阴为乾隆十三年的上谕:
乾隆十三年二月二十五日奉上谕,曰:"朕东巡,躬诣阙里致祭先师,颜、曾、思、孟四贤作配。殿庭虽从与享,但闻其故里各有专庙,应分遣大臣,恭奉香帛前往祭献,以展诚敬。朕向在书斋曾制四贤赞,景仰之忧积有日矣。其勒石庙中,致朕崇重先贤之意。钦此。"
世效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兴烈恭勒
刑部奉天司堂印郎中臣曾恒德恭书
翻译成白话文为:
“乾隆十三年(1748年)二月二十五日,皇帝下旨道:"朕东巡期间,亲自前往曲阜阙里祭拜先师孔子,颜子、曾子、子思、孟子四位贤哲陪同受祭。虽在孔庙大殿中一同享祀,但听闻他们的故乡各有专门祠庙,应派遣大臣恭敬奉送香帛前往祭祀,以表达朕的诚挚敬意。朕先前在书斋中已撰写四位贤哲的赞文,景仰之情日积月累。现将赞文刻于庙中石碑,以彰显朕尊崇先贤的心意。
钦此。
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曾兴烈恭敬镌刻
刑部奉天司堂印郎中臣曾恒德恭敬书写。”
这道圣旨记载了乾隆东巡祭孔后,特遣大臣前往四贤故里致祭,并将御制赞文勒石的经过,碑刻由曾子后裔曾兴烈(世袭翰林院五经博士)恭勒,体现了皇帝对儒家先贤的高度尊崇。
这座御碑最初安放在三省堂,乾隆四十九年由曾子六十九世孙曾毓尊迁至今址并建亭保护。1966年不幸遭到破坏,2003年由曾宪梓博士捐资修复,才重现今日雄姿。
曾庙的70余通碑刻,记录了不同历史时期对曾子的尊崇与纪念,而乾隆御碑以其皇家气派、精湛工艺和深厚文化内涵,成为其中最耀眼的明珠。它不仅是曾庙的镇庙之宝,更是中华文明的精神象征,作为曾庙的核心文物,乾隆御碑不仅是研究清代政治文化与儒学发展的实物佐证,更以"两代帝赞、圣裔勒石、皇家规制"的独特内涵,成为儒家道统传承史上的重要丰碑,至今仍在诉说着皇权与文脉交融的历史往事。
作者简介:陶成桥, 男,1956年1月生人,大学文化, 会计师、高级经济师,嘉祥诗词楹联协会副主席、原县作家协会副主席,《中国作家网》《芙蓉国文汇》《长江文学》签约作家,曾先后在《中华英才》《中国文艺》《中国作家网》《散文世界》《当代诗歌散文精品集》《中国诗歌百家精英作家》《中国人力资源社会保障》《2023国典.散文大典卷》《芙蓉国文汇.第十五卷》《当代作家》《齐鲁文学》《鲁艺》《鲁地文艺作品选》《麟乡春秋》《麟乡风采》等多家报刊、杂志、图书、网络等发表论文、诗词、散文、对联数百篇,并多次获各类征文一、二、三等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