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色丰碑与和平之思:
一名老铁道兵的银幕记录
原铁七师三十三团 余开华
作为陈凯歌导演"志愿军三部曲"的收官之作,《志愿军:浴血和平》以其独特的"边打边谈"叙事视角,在国庆档期掀起了一场跨越时空的精神对话。作为一名老铁道兵,当看到影片用长达15分钟的篇幅聚焦铁道兵在朝鲜战场上的壮举时,我激动难抑——这不仅是艺术的再现,更是为我们这支英雄部队树起的永恒丰碑。

一、"谈"与"打":两种战场的同一信念
影片最深刻的叙事智慧,在于它将谈判桌与战场平行呈现。谈判桌上,是747个日夜的唇枪舌剑、意志较量;战场之上,是每一寸阵地的反复争夺、血肉横飞。这并非两个独立的空间,而是一个整体的双重奏:会场里的每一分底气,都来自战场上的每一次牺牲;而战场上的每一次冲锋,都为了会场里能多一分话语权。


宋佳饰演的翻译队队长林月明用病弱之躯坚守在冰冷的谈判桌前,她所捍卫的,不只是条款与文字,更是前线战友们牺牲的价值。而黄继光那惊天一跃,以最宝贵的生命为代价,为冲锋撕开了缺口;这决绝的身影,正是千千万万志愿军战士对和平信念最悲壮,也最决绝的宣誓。 影片中铁道兵英雄史阜民的事迹更让这份信念具象化——作为一名老铁道兵,我深知这个"人体螺丝钉"的故事,不仅是一个英雄的壮举,更是我们铁道兵用生命践行"人在路在"誓言的缩影。

二、英雄的"神性"与"人性":在平凡中见证伟大
影片相较于其他作品更聚焦普通战士群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让英雄回归为"人"。黄继光在牺牲前对家书的渴望,史阜民用血肉之躯化作"铁轨螺丝"的决绝——这些细节,如一把锋利的刻刀,雕琢出英雄最为动人的两面。

看着银幕上铁道兵英雄史阜民的事迹,我这个老铁道兵不禁回想起在军营里“逢山凿路,遇水架桥的场景。 史阜民本是河北省乐亭县的普通士兵,有着与常人无异的生活轨迹。当他盯着手中的螺丝扳子突发奇想时,或许也曾闪过对危险的顾虑,但"18列军车安危"的重任让他压下了个人恐惧。这份在平凡中迸发的伟大,正是我们铁道兵精神的真实写照——我们不是天生的英雄,却在祖国需要时选择成为英雄。


三、钢铁与血肉:致敬"打不垮、炸不断的钢铁运输线"
影片中铁道兵史阜民化身"人体螺丝钉"的镜头,是一个震撼人心的缩影,却远不能概括这支特殊部队所创造的奇迹。在敌机倾泻超过70%炸弹的疯狂轰炸下,这条运输线为何能"打不垮、炸不断"?
因为支撑它的,是比钢铁更坚硬的意志;连接它的,是铁道兵用生命铸就的精神钢轨。 史阜民用双手紧握的扳手,守护的不仅是铁轨,更是前线数十万将士的生命线。作为铁道兵的一员,我深知这份荣誉不仅属于史阜民个人,更属于我们整个铁道兵队伍。 今天,当我们回望历史,那条穿越火线的铁路,早已从战场的硝烟中延伸出来,化作了祖国大地上纵横交错的铁路网。他们用血肉之躯筑起的,不仅是一条物资通道,更是一个民族不屈的脊梁。


四、和平鸽:从被碾碎到高飞的诗意与警示
影片中"和平鸽"意象的运用,堪称点睛之笔。那只被直升机无情碾过、深陷泥泞的石子铺就的和平鸽,象征着在强权与炮火下,和平是多么的脆弱与不堪一击。而影片结尾,洁白的鸽子终于翱翔于蔚蓝的天空,这不仅是胜利的宣告,更是一种沉痛的警示。
史阜民和战友们用生命守护的,正是这羽和平鸽能够最终高飞的希望。 这个意象,完美地扣合了片名"浴血和平"——我们今天所享有的一切宁静,都曾被先烈的鲜血浸染,都曾被史阜民这样的英雄用血肉守护。每一次列车安全驶过的轰鸣,都是和平曙光临近的信号;每一次咬紧牙关的坚守,都是在为和平的到来铺路。

五、历史的回响:从银幕到心灵的接续
当影片结尾,年迈的李晓颤巍巍地迎接战友的遗骸归国,时空仿佛在此刻交融。那不再是一个虚构的故事,而是一段跨越七十余年的庄严承诺——"带你们回家"。这一刻,我这个老铁道兵热泪盈眶——这不仅是对志愿军将士的承诺,也是对我们所有为国奉献的军人的崇高敬意。
"岁月静好,是因为有人曾为我们浴血前行。"这句话,在看完此片后,从一句箴言变成了沉甸甸的现实。作为铁道兵老战士,我要说:这岁月静好里,有我们铁道兵用青春和热血铸就的坚实基业! 传承英雄精神,在新时代的语境下,意味着在各行各业坚守自己的岗位,像史阜民一样做一颗"永不松动的螺丝",克服自己的"困难战场",这便是对先烈最好的告慰。

结语
《志愿军:浴血和平》不仅是一部电影,更是一堂深刻的历史课与思想课。作为一名老铁道兵,我要感谢影片为我们这支英雄部队留下的珍贵影像记忆。 它让我们深刻理解,和平不是一个静态的结果,而是一个需要不断被争取、被呵护的动态过程。那座用生命铸就的丰碑,不仅屹立在历史中,更应矗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里,时刻提醒我们: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山河已无恙,吾辈当自强。

作者余开华,1969—1973年服役于铁七师三十三团。1974年入湖南大学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湖南大学土木工程学院教授、建筑施工教研室主任等职。现已退休。
责编:槛外人 2025-10-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