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华热点 
“徐学”开拓者——吕锡生
陈宝明
明朝徐霞客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旅行家、地理学家、文学家,是世界文化名人。他以行者无家的精神,以阅尽天下山水名胜为己任,用一生30多个春秋走遍千山万水,足迹遍及我国19个省、自治区,行程500000余千米,进行各种科学研究,给后人留下了一部60万字的巨篇《徐霞客游记》,留给了后人一笔巨大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为中华文明史谱写了光辉的历史篇章。由此,国内外学术界对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从不同领域、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形成了一门独立学科——“徐学”。20世纪80年代,徐霞客被国家文化部门认定为对中华民族的文化发展有着杰出贡献的40位代表人物之一,2007年10月,徐霞客青铜塑像伫立于北京中华世纪坛。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在全国成为人人乐道的一门显学。在无锡,当下有一位备受尊重的我国“徐学”的开拓者、徐学大师,他就是吕锡生教授。
吕锡生,1933年11月生于江阴璜塘(今徐霞客镇),1960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统配至云南曲靖地区工作;1978年调浙江师范学院政史系任教,开始了他文史学术研究的生涯;1985年,从浙江师大调回无锡教育学院,后曾任教于江南大学,担任过中国《史记》研究会副会长、无锡太湖文史编撰中心主任、《无锡民营经济年鉴》主编,是《徐霞客与当代旅游》杂志总编,《中国大运河史》和《中国太湖史》的发起、组织、起草者之一,曾兼任无锡徐霞客研究室主任、无锡徐霞客研究会会长。现任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文化旅游学术专业委员会主任。
吕锡生教授主要从事司马迁《史记》的研究。20世纪80年代初,当时受知识界综合性期刊《新观察》杂志的极大影响,注意到陆定一、于光远、潘琪、夏衍等一批老领导都在大力推崇徐霞客,同时又拜读了清初诗坛的盟主之一钱牧斋撰写的《嘱徐仲昭刻游记书》《嘱毛子晋刻游记书》等史书后,觉得徐霞客非常杰出,备受家乡人民爱戴,更认识到研究徐霞客及其《徐霞客游记》意义深远,大有可为,加上自己又是徐霞客的同乡,同饮璜溪水,共食金凤粮,研究徐霞客责无旁贷。于是下决心从《史记》研究转向了徐霞客研究,以自己的历史教学实践为依托,进行思考和梳理,从而,为对徐霞客和《徐霞客游记》的研究充实了足够的“底气。”他于1994年退休后,义无反顾地步入“徐学”研究天地,撰写了许多研究徐霞客学术文章和书籍,让更多人读懂《徐霞客游记》这部巨著,为当代和后人提供了弥足珍贵的资料。30多年来,他在“徐学”研究领域有了较高的造诣,结出了一批立论高远、思想深邃的研究成果。2016年,他荣获了“全国优秀社会科学普及工作者”褒奖,他所负责的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荣膺“全国徐学研究先进单位”。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有坚忍不拔之志。”北宋文学家苏轼的这句名言,意思是说,自古以来能够成就伟大功绩的人,不仅仅要有超凡出众的才能,也一定要有坚忍不拔的意志。吕教授就有坚忍不拔的意志,钟爱学术,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特别讲究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从不空谈;热爱生活、淡泊简朴,低调无华,不讲究排场。他秉承独立的思想,坚持不懈研究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把研究“徐学”当作自己一生的事业来完成,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开创了对徐霞客生态文明研究的先河。在“徐学”研究中,他注重科学性、逻辑性和艺术性的有机结合,重视自身修养,继承和发扬“徐学”古老东方智慧,不仅以自己对“徐学”的研究热情感染身边的人,而且以研究成果引起社会各界人士的高度关注和强烈反响,也深深地取得“徐学”学者的普遍认同。2009年5月,无锡市政协委员、江苏省南城置业有限公司董事长许强被徐霞客研究的成果和吕教授的感人事迹深深打动,主动提出每年出数十万元经费,支持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的学术活动。2010年,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换届,许强董事长被选为会长。以后,研究会在许会长的支持下,不仅为研究会提供了固定的办公场所和生活补贴,还创办了由江苏省新闻出版局批准的内刊《徐霞客与当代旅游》杂志,培育了一批“徐学”传承人,使“徐学”研究薪火传递, 生生不息。
吕教授几十年如一日,一心扑在学术研究中。锡剧是无锡重要的传统文化,植根于江南城乡深厚的土壤。2014年,他以中华游圣徐霞客家庭婚姻和《徐霞客游记》一书为历史背景,依据无锡、江阴和宜兴民间历史文脉和元素,秉持地方剧种特色,把徐霞客的生平事迹成功创编了8幕锡剧《游圣情缘》剧本,特邀江阴市徐霞客镇民间锡剧团排练演出,一时红遍大江南北。对于徐霞客是否到过四川、登过峨眉山,学术界一直存在争议,绝大多数人对此持否定态度。2016年,吕教授通过史料钩沉,发掘了徐霞客本人的重要著述《江源考》,查阅了与徐霞客同时代的好友陈函辉、钱谦益以及他的连襟宜兴人吴国华的文字资料,加以梳理、相互印证,证实徐霞客在西南游的最后,因为生病,被丽江明代杰出的作家木增派人千里送归,曾从丽江西出石门,沿金沙江经巴塘经理塘,中旬抵达峨眉山的史实。这一论断在无锡市哲学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主办的学术期刊《江南论坛》刊物上发表,300年前的秘密终于被揭开,其结论获“徐学”学术界的普遍认同。
吕教授对宜兴的徐霞客文化根脉也颇有建树。他说,徐霞客不仅对宜兴山水风光情有独钟,把宜兴当成自己的第二故乡,而且“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如果没有从明代到当代的3位宜兴人(官林曹骏甫、史夏隆和屺亭褚绍唐)对《徐霞客游记》的忠实守护、整理和传承,就没有今世的《徐霞客游记》。”宜兴奇山秀水典藏,溶洞星罗棋布,自然风光如画。在历史上,宜兴和江阴同属常州府,以致徐霞客把它作为第二故乡。他在外地考察时,经常看到茶叶就想到“吾故乡之阳羡茶”,见到溶洞就思念张公洞和善卷洞,还在《徐霞客游记》中屡屡提到紫砂壶。这些都印证了他对宜兴的那份深情厚谊。他游览河山的启程之处就是张公洞、善卷洞,所以“宜兴溶洞是徐霞客探索岩溶洞穴的引子。”这些元素都得到了吕教授的严谨研究和考证,值得宜兴人引以为豪。2016年初,吕教授为发展壮大“徐学”研究组织,与笔者多次协商并建议,为寻访徐霞客足迹,传承徐霞客精神,宜兴急需成立徐霞客研究会,希望时机成熟尽快组建。笔者经过调查摸底,与有关部门和旅游景区协商,经过认真梳理、挑选人员,最后在吕教授的精心指导下,于2017年5月10日在宜兴陶祖圣境景区成立了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宜兴分会,吕教授以无锡市徐霞客研究会法人代表、名誉会长的身份,为新当选的会长、副会长和秘书长颁发了聘任证书。从此,为宜兴拉开了“徐学”研究的帷幕。
吕教授在“徐学”研究生涯中呕心沥血,辛勤耕耘,把握研究真谛,每年都要走出无锡,深入徐霞客当年旅行过的地方及遗存地进行实地的考察与研究。先后发表的各类论文与文章数百篇,编撰出版了《历史认识的理论与方法》《千古奇人徐霞客》《徐霞客与江苏》《徐霞客与无锡》《徐霞客游记白话选读》《徐霞客家传》《徐霞客家集》《徐霞客与山水文化》、《晴山堂法帖》《跟着霞客游宜兴》等著作,不仅为广大读者普及《徐霞客游记》提供了缜密的资料和帮助,也为我国研究“徐学”走向新起点起到了积极的推进作用,更为徐霞客研究者和广大读者认识和了解梧塍徐氏家族、多元研究徐霞客、开发地方旅游文化资源、发展地方旅游文化经济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无锡是徐霞客的故乡,是徐学形成的发祥地,也是全国各地徐学研究、交流经验的平台和重要渠道,研究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这都要归功于吕教授长期以霞客精神研究徐霞客及《徐霞客游记》,敢为人先,以卓越的才华为无锡徐学研究立下汗马功劳,对徐学的研究、建设、宣传和服务社会做出的卓越贡献。吕锡生教授,永远是我们学习的楷模。

作者简介:
陈宝明,男,1956年生于宜兴,字庭倬,号乐善,从事旅游景区管理工作,曾担任宜兴市张公洞管理处主任、善卷风景区管理处党支部书记。熟谙宜兴民间文化艺术,尤其对“两洞”“梁祝”文化的研究造诣颇深,曾有多件作品发表在全国主流媒体上,屡次在全国各类比赛中获奖。2021年出版的著作《漫话阳羡》有口皆碑,2024年出版《宜兴梁祝》书籍。现为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宜兴市徐霞客研究会秘书长、宜兴市华夏梁祝研究会副秘书长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