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邢存岱:与昭陵对坐的十三年
作者:马守君
写在前面的话
唐昭陵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境内,是唐太宗李世民及长孙皇后的合葬墓,依九嵕山最高峰凿山修建,耗时十三年完成。自唐以降,历代文人墨客拜谒、踏访不断,吟咏昭陵,留下了数量众多、内容丰富、有较高文学价值的诗词作品。邢存岱先生1948年出生于礼泉县九嵕山南麓的赵镇石鼓村,是一位憨实做人、执着干事的“嵕山郎”。2011年退休后,他立志弘扬九嵕山文化,计划收集、研究自有唐以来历代昭陵诗词,这一干就是十三年。先生凭借深厚的文史功底,依据翔赡的研究资料,将这些诗词作品的“注”“译”“析”三者有机结合,于2024年8月由太白文艺出版社出版了60万字的专著《唐昭陵诗词鉴赏》。这本唐昭陵诗词文化研究的开拓性力作,使阐幽发微的深研与通俗易懂的赏析相得益彰,赋予了本书一定的可读性、科学性、知识性与趣味性。
一
咸阳城的秋天,总带着一种历史的醇厚。梧桐叶落时,在陕西工业职业技术学院的一隅小院里,总能看到一位清瘦的老人坐在石凳上,膝头摊开泛黄的书卷。他时而抬头望望北方的九嵕山,时而低头写写画画,仿佛在与山陵那头的古人窃窃私语。
这人便是邢存岱。退休第三年,当同龄人都在含饴弄孙时,他却开始了与一座陵墓的漫长对话。
二
2011年的初冬,学院图书馆的管理员看见一个有趣的景象:邢老师推着一辆吱呀作响的小推车,车上垒着十二册砖头般的《汉语大词典》,晃晃悠悠地往家走。雪白的头发在寒风中飘拂,像极了九嵕山巅的积雪。
"当初只是试着在研究的碧空中振翮一飞。"他后来这样写道。殊不知这一飞,便是四千多个日夜。
三
书房朝北,正好对着九嵕山。每天清晨五点,灯就亮了。老伴杨素贤总是悄悄把降压药和温水放在案头,再轻轻带上门。书桌很快被手稿淹没,唯有那本边角磨破的《杜诗详注》始终摆在最顺手的位置,像老船长的罗盘。
颈椎疼得厉害时,他就用毛巾裹着冰块敷在颈后;心口发闷时,含颗救心丸继续工作。最艰难的是辨认那些模糊的拓片文字,七旬的老人要举着放大镜,一个字一个字地抠,像考古学家清理出土文物般小心翼翼。
四
2018年春天,一场大病突然袭来。心血管堵塞86%,医生说得做支架手术。躺在病床上,他还在念叨:"'绝足'这个词的出处,还得再查查......"手术后的康复期,他让女儿把资料搬到病房,白色病床成了临时书桌。
"为伊消得人憔悴。"他用这句词形容那段日子,眼里却闪着光。
五
寒来暑往,小院里的梧桐叶绿了又黄。学生们发现邢老师的推车里不再只有词典,渐渐多了各地图书馆的珍本复印件、碑拓照片,甚至还有从民间收集来的手抄诗稿。有时他会在课间拉住路过的学生,兴奋地分享新发现的诗句:"你看这个'空塞'的注解,历代都搞错了......"
最让人动容的是每年春节。大年初一清晨,拜年电话打到他家,总能听到电话那头的翻书声。"没事没事,"他笑呵呵地说,"写两个小时就好,习惯了。"
六
十年磨一剑的过程,充满了温暖的相助。
学生们自发组成志愿队,利用课余时间帮他录入文稿。有时夜深了,小院里还有键盘敲击声,与虫鸣相应和。毕业离校前夜,高强、何桂花、李艳三位学生赶着打完最后三十万字,晨曦微露时,电脑屏幕上的光标还在跳动。
老友董哲特意从礼泉赶来,带着老家特产和一叠修改意见。两个白发老人在书房里争得面红耳赤,一个说"这个典故不该这么注",一个说"古人就是这么用的",争完了又相视大笑,像两个孩子。
七
2023年春天,当四易其稿的《唐昭陵诗词鉴赏》终于完成时,邢存岱独自去了趟昭陵。站在司马道上,他抚摸着斑驳的石碑,轻声吟诵杜甫的"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山风拂过,松涛阵阵,仿佛千年前的诗人正在唱和。
七十五岁的老人对着陵山深深鞠躬。十三年光阴,青丝成雪,他终于完成了这场跨越千年的对话。
八
新书发布那天,来了许多意想不到的人。有放下农活赶来的乡党,有从外地赶来的学生,还有昭陵附近的村民。一位放羊老汉握着他的手说:"邢老师,以后我给人讲昭陵故事,就有凭据了。"
邢存岱看着这些面孔,忽然想起十三年前那个冬天。那时他推着小车走在校园里,从没想过有一天能收获这么多知音。
九
如今在咸阳城的茶余饭后,常能听到这样的对话:
"九嵕山为什么叫九嵕?"
"去看看邢老师的书吧,里面说得明明白白。"
有时能在昭陵博物馆看见他的身影,安静地站在玻璃展柜前,望着里面的昭陵碑刻。有游客认出他来,要合影留念,他总是羞涩地笑笑,然后认真地告诉对方:"这句诗还有个更美的译本......"
十
深秋的午后,邢存岱又坐在小院的石凳上。新印的书籍墨香未散,他却已经开始校订增补内容。"又发现几首元代咏昭陵的诗,"他眼睛发亮地说,"下次再版要补进去。"
老伴佯装生气:"还没休息够呢!"他笑笑,目光又投向远方的九嵕山。山峦起伏处,落日熔金,仿佛李世民的金鞍正在云端闪光。
十三年的坚守,十三年的对话,从来不是终点。对邢存岱而言,这只是一个开始——开始让更多人听见昭陵的回响,开始让千年的诗句重新活过来。
风吹过书页,哗啦啦翻动间,仿佛有战马嘶鸣,有诗人吟唱,有一个老人十三年如一日的执着守望。
在时光的长河里,十三年不过刹那。但对于文化传承而言,正是这一个个刹那的坚守,连成了文明的不灭星河。

马守君,陕西礼泉县烟霞镇人,文学教育、文学创作与文学研究者,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硕士生导师,语文教育改革专家,教育部全国硕士论文评审专家,曾获国家级全国优秀硕士生导师。亲自指导和培养的硕士二百多名,其中绝大部分已成为骨干教师和语文名师。出版著作、发表核心论文、文学作品及文学评论若干。《世界文学》优秀签约作家。
“盛世阅兵•礼赞强国”(2025)文学作品大赛征稿链接
https://m.booea.com/news/show_4255731.html&
﹌﹌﹌﹌﹌﹌﹌﹌﹌﹌﹌﹌﹌﹌﹌﹌
大赛投稿邮箱:
942251831@qq.com
纸刊投稿邮箱:
bailu6698@163.com
纸刊投稿、订阅微信: mengjian20002012
征稿体裁:现代诗、散文诗、散文、诗歌评论、古诗词赋、报告文学、闪小说、中短篇小说 
扫码添加主编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