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国低空冷链物流发展的建议
张长峰
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教授
反映:低空经济作为新兴战略性产业,已纳入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体系。2024 年政府工作报告首次将其列为重点发展领域,标志着该产业从试点探索迈向规模化发展新阶段。据赛迪顾问测算,2024 年我国低空经济规模达 6702.5 亿元,同比增长 32.5%;中国民航局预测 2025 年将突破 1.5 万亿元,2035 年有望达到 3.5 万亿元。在此背景下,低空冷链物流作为低空经济与冷链物流融合的创新业态,正成为破解偏远地区物流配送难题、提升生鲜医药运输效率的关键路径。
在政策引导、技术突破与市场需求的多重利好下,低空冷链物流发展支撑体系持续夯实。政策层面,国家层面出台《无人驾驶航空器飞行管理暂行条例》,成立低空经济发展司,统筹产业规划与监管。全国超 100 个城市制定低空发展规划,2025 年全国超 40 省市设立专项产业基金,总规模超千亿元。技术应用上,顺丰、京东等企业实现无人机商业化运营,大疆创新智能温控冷链方案、武汉 2-8℃药品无人机配送、海南跨海峡 19 分钟水果运输等场景落地。市场拓展成效显著,2024 年底全国开通低空物流航线超 140 条,深圳、成都试点常态化运营,武汉建成商圈低空物流枢纽使综合物流用时缩短 60%,生鲜配送、医疗物资运输等场景加速规模化应用。当前,低空冷链物流在技术、法规、基建及商业模式等方面仍存在瓶颈,主要表现为:
一是技术瓶颈制约产业升级。主流无人机受限于续航与载重能力,单次载重普遍在 50 公斤以下,续航时间不足 2 小时,难以满足长距离、大批量冷链运输需求,如某物流企业实测显示,在高密度建筑群中导航信号丢失率达 15%,极端天气下通信故障率提升 30% 以上;低空环境中的低温、气压变化对冷链设备性能影响显著,现有冷链系统增重会导致无人机续航下降 10%-20%,且制冷系统能耗管理、保温材料性能等仍处于探索阶段,冷链设备适配性较差;在导航与通信方面,4G/5G 网络在偏远地区覆盖薄弱,北斗导航系统的低空增强服务尚未完善,复杂地形下定位误差达数米,实时数据传输带宽不足,稳定性有待提高。
二是法规制度体系亟待健全。空域管理划分模糊,低空空域以管制模式为主,空域划设标准、使用权限界定不明确,无人机飞行审批流程繁琐,平均需 7-10 个工作日,导致跨区运营效率低下;同时安全监管标准缺失,冷链货物运输的包装要求、温控指标、应急处置等缺乏统一规范,现行法规未明确飞行器起降震动、气流扰动等导致货物受损的责任认定原则;此外资质审批流程复杂,无人机物流企业需取得民航、空管等多部门许可,涉及适航审定、运营资质等多项认证,致使企业合规成本高企。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严重滞后。通用机场数量不足,截至 2024 年 11 月,全国通用机场仅 470 个,约为美国的 11% 且分布不均,广东、江苏等 6 省航线数量占全国 70% 以上,而山东、河南等省份航线不足 5 条;同时通信导航覆盖薄弱,偏远地区和复杂地形地带存在信号盲区,低空雷达、ADS-B 等通导监设施覆盖率不足 30%,难以满足高精度定位需求;此外充换电设施短缺,无人机续航依赖的充换电网络在农村及山区覆盖率不足 30%,企业自建成本高,严重制约航线拓展。
四是商业模式尚未成熟。成本高企与规模化难,无人机研发、基础设施建设及运维成本高昂,试点项目多依赖政府补贴,常态化运营航班频次低(每周 1-2 次),单位成本难以摊薄;市场接受度不足,消费者对无人机配送的安全性、货物品质保障存在担忧,冷链物流领域尤为突出,且现行市场推广多采用“非显性感知”模式,用户付费意愿弱;此外,产业链协同不足,无人机制造商、冷链设备商、物流企业缺乏协同,行业接口标准缺失,如无人机与冷链箱适配规范尚未建立,制约产业生态构建。
建议:
一、强化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升级
设立专项科研基金,支持企业联合高校攻关高能量密度电池、轻量化材料、智能温控系统等关键技术,例如研发续航超 200 公里的氢燃料电池无人机,以及集成温控模块和湿度传感器的生鲜专用无人机,实现多温区精准控温。依托北斗卫星导航系统构建低空增强服务网络,在偏远地区部署 5G-A 基站、低空雷达等设施,将定位精度提升至厘米级,通信延迟控制在毫秒级,优化通信导航系统。同时,制定冷链无人机技术标准,明确载重、温控精度、抗风等级等参数,借鉴美军 TRV-150 无人机医疗运输技术,设计轻量化冷藏货舱,适配不同冷链货物需求,推动设备智能化改造,全面提升产业技术水平。
二、完善政策法规体系
在空域管理方面,建立分层分类的空域准入体系,将低空空域划分为核心管控区、常规运行区和限制通行区,制定差异化管理规范,并试点“固定航线预授权”机制,对常态化物流路线实行一次审批、长期有效,将审批周期缩短至 3 个工作日以内,优化空域管理机制。在安全监管上,出台低空冷链物流专项法规,明确货物包装、温控指标、应急处置等技术规范,同时修订《物流法》《航空法》,新增资质准入、空域审批、责任划分等条款,细化货物受损赔偿细则,健全安全监管标准。此外,建立跨部门联合审批平台,整合适航审定、运营资质等认证流程,推行“一站式”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企业发放临时运营许可,支持试点项目快速落地,简化资质审批流程,为产业发展营造良好政策环境。
三、加速基础设施建设
制定通用机场建设专项规划,重点在农产品主产区、医疗资源集聚区布局起降平台和充换电网络,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目标到 2027 年通用机场数量突破 1000 个,扩大通用机场网络。在低空物流密集区域部署低空雷达、ADS-B、远程识别等通导监设备,实现“看得清、联得上”,并建设全国统一的低空飞行服务站,提供飞行计划申报、气象信息服务等全流程保障,完善通信导航设施。在核心城市建设低空物流枢纽,整合无人机调度、冷链仓储、数据管理等功能,形成“枢纽+节点”网络体系,例如在武汉、深圳等试点城市建设智能停机坪,覆盖“最后100 米”配送需求,构建智慧物流枢纽,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四、优化商业模式与生态构建
在运营模式上,推行“政府补贴+市场定价”机制,对医疗配送、应急物流等公益属性业务给予运营补贴,对商业配送实施差异化定价,根据时效、重量分级收费,逐步实现盈亏平衡,探索多元化运营模式。为培育市场认知与需求,开展“低空冷链物流进校园、进社区”科普活动,通过实时温度监控数据可视化展示消除公众顾虑,同时与生鲜电商、医疗机构合作,推广“无人机 +前置仓”生鲜配送、“无人机+冷链药箱”医疗物资运输等模式,激发市场需求。在产业生态方面,支持龙头企业牵头组建低空冷链物流产业联盟,推动无人机制造商、冷链设备商、物流企业协同攻关,制定行业接口标准,设立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投入技术研发、基础设施建设,构建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
五、加强人才培养与国际合作
支持高校开设低空经济、无人机运维等专业,联合企业开展 “订单式”培训,培养技术操作与管理复合型人才,同时建立行业认证体系,规范从业人员资质标准,完善人才培养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低空物流标准制定,引进国外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推动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跨境低空冷链物流网络,拓展国际市场空间,深化国际交流合作,提升我国低空冷链物流的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
作者简介:张长峰,1976年8月出生,湖北五峰人,土家族;博士、教授、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山东省政协委员、民盟山东省委委员。国家农产品现代物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山东省商业集团有限公司)科技研发部部长、重点实验室(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主任。科技部、山东省科技厅入库专家,农业农村部“科创中国”果蔬贮藏物流产业服务团副团长,全国物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第三届冷链物流分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山东省人民政协理论研究会第四届理事会理事。
国家“十二五”以来,连续承担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课题8项;作为首位发明人获发明专利15项;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发表SCI和EI收录文章27篇;制定国家标准12项;出版专著4部;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各1项、省政府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等。立足本职工作,50余件建言被全国政协、中央统战部、民盟中央和省委办公厅采纳,以及获得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批示。多次获民盟中央、民盟省委建言献策突出贡献奖; 2024年度山东省政协“履职优秀委员”;2020年获“省直机关最美职工”荣誉称号。
(鲁王工坊360周年特惠手工锡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