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日三叠
——重阳风物记
作者:林海旋
第一叠:饮
江南的重阳酒是桂花酿的。
祖母端出青瓷酒盅时,总要先说那句“菊月开坛见福寿”。酒液澄黄,浮着去年腌的鲜桂,杯底沉着几粒枸杞,像沉在时光里的朱砂痣。她酿酒必用陶瓮,说泥坯会呼吸,能陪着重阳酒慢慢老成琥珀色。在岭南,邻家阿婆教的却是以桑叶入酒,她说水乡湿热,桑叶酒祛风润燥,比菊花酒更合水土。北地的重阳饮另有一番气象——山西的姨母寄来自酿的黄酒,打开竟有黄芪的甘香,信里写:“黄土高原风硬,添些药材暖身。”
原来同样的节日,连酒曲都会随着山河改变性情。
第二叠:食
金陵的重阳糕要撒五色糖屑,红丝绿丝交错,如雨花石的花纹。苏州的糕团店却坚持用松仁点缀,老板娘用吴语解释:“松柏长青呀。”最难忘在湘西偶遇的糍粑,苗家阿婆坐在吊脚楼前,木槌起落间,新糯渐渐粘合成玉白的圆月。她递给我时特意蘸了黄豆粉:“后生仔,吃过重阳粑,就算添岁啦。”
而关中平原的重阳馍竟包着枣泥与椒叶,掰开时热气蒸腾,像打开大地的脉搏。自青藏高原归来的友人说起酥油茶煮的重阳粥,混着青稞与野菊,喝一口就能望见雪山顶上的云。
第三叠:登
巴蜀的登高带着茶香。
青城山的石阶被薄雾浸得湿滑,挑山工在凉亭卸下竹篓,露出满筐的猕猴桃:“重阳登高摘的,带几个下山吧。”闽南的登高则在黄昏,鼓浪屿的日光岩上,阿公们提着功夫茶具,对着大海冲铁观音。海风把茶香吹成丝线,系住西沉的太阳。
最震撼是河西走廊的登高。祁连山麓的牧人赶在雪季前转场,他们说这也是登高——从秋牧场往冬牧场去,羊群踩过的海拔,就是活着的海拔。
尾声:脉
今晨给祖父寄重阳礼,快递员扫描包裹时,条形码在机器里亮起绿光。忽然觉得,那些藏在饮食与登高里的地域密码,何尝不是另一种条形码?当黑龙江的老人就着酸菜吃花糕,当海南的阿婆用椰子糕代替重阳糕,当西域的葡萄干落进维吾尔老人的菊花茶——所有习俗都在山川的肌理间完成着温暖的变形。
而不变的,是九月初九这天的集体回眸:我们捧着食物走向长辈,如同捧着各自的水土;我们选择不同的高度眺望,却看见相同的月亮正缓缓升起,像一枚盖在秋日扉页的朱红印章。
作者简介:我叫林海旋,我来自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是就读与现代文秘专业的大二学生。我是一个热爱阅读的人,书籍对于我而言,是窗口,是灯塔,亦是挚友,我喜欢有深度的文章,于是我正在尝试写出此类文章。阅读,让我的世界变得更广阔、更丰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