沙漠中的绿色传奇 无论是清晨的第一缕阳光,还是夜晚的最后一盏灯火,我都会观看陈玉福老师的读书视频。它就像打开了一扇通往巴丹吉林沙漠边缘的时光之门,带我走进了胡兵和他的团队那波澜壮阔又充满艰辛的治沙造林世界。这部报告文学不仅仅是文字的集合,更是一部用汗水、心血与坚定信念所谱写的时代赞歌,深刻地展现了人与自然的较量、梦想与现实的交织,以及新时代劳动者拼搏奉献的伟大精神。
当“种金子”这个充满世俗欲望与功利色彩的词汇,与陈玉福老师笔下那些质朴的劳动者在沙漠里躬耕的身影相遇时,也照映出了生命的本真。这并非点石成金的炼金术,而是一场关于生命、价值与文明的宏大实践。初看陈老师制作的读书视频,我们或许会为治沙英雄的坚韧与奉献而震撼,如若自己捧着书本反复阅读,则会发现,这部报告文学所记录的,远不止一曲人定胜天的凯歌,更是一幅“道法自然”的生动景像。书中的人物,正是在“无为”之中,成就了不朽的功业;在“守柔”之处,蕴藏了至刚的力量;在“反者道之动”的规律下,播种了真正的、永恒的“金子”。世人都追逐黄澄澄的金子,把它所代表的财富、地位、视为至高的满足,却忘了这份满足如手里的沙子,攥的越紧,流失的越快,而胡兵偏要将这世人羡慕的宝贝埋进茫茫沙漠里,在他的心里早已看透了世间的得失。
凡所有相,皆是虚妄。这一看似荒唐的行为,却恰恰符合老子的“无为”观点,是顺应自然规律的至高行为。在《种金子的人》中,胡兵和他的团队面对肆虐的风沙,他们最初的反应或许源于生存的本能抗争,但他们的成功,恰恰在于他们最终领悟并实践了一种“无为”的智慧。他们并非以征服者的姿态,试图用钢铁水泥去“战胜”沙漠,而是像医生对待患者一样,去“疗愈”它。他们观察风向,了解沙土的习性,选择那些最能与本地环境共生的植物。他们“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他们每种下一棵梭梭,并非结束,而是开始。他们需要等待,需要呵护,需要接受幼苗在严酷环境中的大量死亡,并在失败中调整方法。这个过程,摒弃了那种“强扭的瓜”式的急功近利,而是像禅者坐禅一样,不为求悟,只为在种的过程中顺应自然。
胡兵,这位全国防沙治沙标兵,他与沙漠的渊源始于童年。生长在巴丹吉林沙漠西缘芨芨村的他,自幼便饱受风沙之苦。“每年一到冬春交替时节,地面化冻的风沙又同时开始展露淫威,天地相连浑黄不辨,仿佛一夜之间重新回到了盘古开天前的混沌世界,没有希望也没有生机。这样恶劣的自然环境,在胡兵幼小的心灵中种下了反抗的种子。当他看到黑河给予的滋养被沙魔轻易夺走,庄稼地的翠色在沙尘后片叶不存,乡亲们在贫困与风沙的双重压迫下艰难求生时,一个稚嫩却坚定的梦想在他心中萌芽——“等我长大了把沙漠种满树,看你还怎么作恶!”这看似天真的豪言壮语,成为了他此后人生道路上的指引灯塔,即便在面对家徒四壁的现实,知晓向沙漠宣战困难重重,他也从未忘记这个梦想。这份童年的初心,是他日后倾尽所有投身治沙事业的动力,让我们看到梦想一旦在心底扎根,便能在岁月的磨砺中愈发坚韧。成年后的胡兵,凭借着自己的努力创办了矿业公司,过上了富足的生活。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自己的初心,当他有了足够的经济实力时,毅然决然地踏上了治沙之路。
当胡兵决定把两吨多黄金种进沙漠时,在旁人眼中,这无疑是疯子的行为,是拿财富当儿戏的“傻子”行径。本可在舒适的生活中安享人生,可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一条充满未知与挑战的治沙之路。这背后,是他对童年梦想的执着坚守,是对家乡土地和乡亲的深切热爱。在他心中,人生价值不能单纯用金钱衡量,金钱只有花在有意义的事情上,才能实现真正的价值。他将冷冰冰的黄金转化为生机勃勃的绿地森林,这是一种超越物质追求的精神升华。他深知,治沙种树不仅是为了实现个人梦想,更是为家乡筑起一道绿色屏障,为子孙后代创造一个美好的生存环境,承担起一个企业家应有的社会责任。这种在财富与梦想间的勇敢抉择,展现出胡兵高尚的精神境界和无私的奉献精神,也让我们反思在现代社会中,面对物质诱惑,如何坚守内心真正的追求。 但在胡兵为治沙事业拼搏的过程中,他的家庭也经历了许多考验。妻子彩霞起初并不理解他的做法,她无法接受丈夫将大量的时间和金钱投入到这片看似没有希望的沙漠中,家庭因此产生了矛盾和危机。彩霞带着女儿回了娘家,胡兵陷入了事业和家庭的双重困境。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彩霞逐渐看到了胡兵的坚持和付出,看到了沙漠一点点发生的变化。她开始理解丈夫的梦想,选择了支持他。从此,彩霞成为了胡兵背后的坚强后盾,不仅照顾好家庭,还在精神上给予他鼓励和支持。胡兵的大舅哥也从最初的质问,转变为理解和帮助,他们一家人携手共进,共同为治沙事业贡献力量。
家庭与事业的平衡,是我们每个人都面临的问题。胡兵的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家人的支持和理解是事业成功的重要保障。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我们可能会忽略家人的感受,但只要我们能够及时沟通,相互理解,就一定能够得到家人的支持。同时,我们也要珍惜家人的付出,努力在事业和家庭之间找到平衡,让生活更加幸福美满。
在《种金子的人》中,胡兵的治沙之路,远比想象中艰难。胡兵和他的团队面临着诸多挑战,恶劣的天气、不完善的生产生活设施、资金的短缺以及技术的难题等等。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就能将他们辛辛苦苦种下的树苗毁坏殆尽,多年的努力瞬间付诸东流。大雪天气他们只能忍受着饥饿和寒冷继续坚守。资金链断裂时,他们四处奔波寻求支持,却常常碰壁。然而,面对这些困难,胡兵和他的团队并没有退缩。他们风餐露宿,扎根在沙漠边缘,凭借着顽强的毅力和不屈的精神,与风沙展开了一场持久的抗争。在种植过程中,他们不断探索适合沙漠环境的树种和种植方法,经过无数次的试验,终于找到了梭梭树和肉苁蓉这对“黄金搭档”。梭梭树耐旱、抗风沙,能够在沙漠中顽强生长,为肉苁蓉提供了寄生的条件;而肉苁蓉作为一种名贵的中药材,具有很高的经济价值,能够为治沙事业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了生态与经济的良性循环。
胡兵团队的这种坚韧不拔的精神,让我深受感动。在现实生活中,我们也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挫折,有些人可能会因此而一蹶不振,但胡兵他们却用行动证明了,只要我们勇敢面对,坚持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够战胜困难,迎来胜利的曙光。他们的故事,让我明白了,真正的强者,不是没有遇到过困难的人,而是在困难面前不屈不挠、勇往直前的人。胡兵的治沙团队在“无为”中,恢复了生态,也教化了一方人心,他们所种的,是生命的绿洲,更是生命最本真的意义。 从胡兵的身上,我看到了梦想的力量。梦想不仅仅是一种美好的憧憬,更是一种行动的力量,它能够驱使人们克服重重困难,去追求自己心中的目标。胡兵的梦想,看似遥不可及,但他却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只要有坚定的信念和不懈的努力,再遥远的梦想也有可能实现。
当今社会的人,只有对自然的无限索取、对资源的加速消耗、对短期经济利益的极致追求。然而,这种看似“正向”的、一往无前的发展,最终却导致了自然的“反面”,这正是自然的规律在发出警告。而胡兵的行为,在世俗眼光看来,无疑是“反”其道而行之。他们从繁华退守荒凉,从追逐即时收益转向进行一项可能终生看不到“回报”的投资,从索取者变为给予者。他们选择了那条看似最艰难的道路,用一如既往的执着开辟了一曲壮丽的奋斗之歌。
他们用柔弱的梭梭树,束缚住狂暴的沙漠,改变了这片土地的命运。他们播种的,不是即刻变现的财富,而是子孙后代的生存根基。这种将时间维度拉长、将价值定义拓宽的“金子”,是对现代病的彻底鄙弃,是“大曰逝,逝曰远,远曰反,的智慧体现,在偏离“道”的远方之后,终将返回本原。
书中人物所种的“金子”是什么呢?它是那一片从无到有、从荒芜到生机勃勃的绿色宝库。这片绿色虽不能直接食用、不能快速兑换钱财,但它防风固沙、涵养水源、调节气候,其生态效用惠及千里,此乃“无之以为用”的宏大彰显。
更进一步,这种“金子”更是一种精神性的“无”。是面对绝境时永不屈服的信念,是功成不必在我的奉献,是对家园和土地深沉而无言的爱。这些品质,无法用度量衡计算,无法放入个人的保险箱,但它们构成了一个社会、一个民族赖以在历史长河中屹立不倒的“精神空间”。当物质的金子被消耗殆尽,这种精神的金子却能生生不息,滋养一代又一代人。这部报告文学中,主人公们在物质上是“无”的,但他们内心丰盈,精神富足,创造了无法估量的公共价值。他们所追求的,不是“金玉满堂”,而是“天长地久”。不为自己的生存而奉献,反倒成就了他们不朽的伟业。这才是真正的、永恒的“金子”。
《种金子的人》不仅是一部记录胡兵治沙事迹的报告文学,更是一部具有深刻思想内涵和文学价值的作品。陈玉福老师以细腻的笔触、生动的语言,将胡兵的治沙历程娓娓道来,让读者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沙漠的严酷和治沙人的艰辛。胡兵和他的团队,是这个时代的英雄,他们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却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担当,什么是奉献。他们在沙漠中默默耕耘,把个人的创业梦想与家乡的植树增绿紧密融合,用青春和汗水谱写了一曲壮丽的奋斗之歌。在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坚韧不拔、勇于创新、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这些品质正是推动社会进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强大精神动力。他们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无论在生活中遇到多大的困难,都要坚定信念,勇往直前,为实现自己的梦想,为建设美好的家园而努力奋斗。
读完《种金子的人》,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它是一部充满力量和希望的作品,它让我们看到了人类在面对困难时的勇气和智慧,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梦想、坚持、爱与奉献的伟大力量。在这个快速发展的时代,我们需要这样的作品来激励我们,让我们在追求梦想的道路上,不忘初心,砥砺前行。
掩卷沉思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胡兵和他的团队在沙漠中创造的绿色奇迹,将永远铭刻在人们心中。他们是真正的英雄,是我们学习的榜样。这部作品也让我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以及个人梦想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伟大力量。愿我们都能从这本书中汲取精神力量,在各自的人生道路上,为实现梦想,为守护我们的地球家园,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让绿色的希望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绽放。又或许应我们当扪心自问自问,在我们各自的生命场域里,能否也成为一名“种金子的人”?不是去种那转瞬即逝的财富,而是去种下一分善意、一分坚守、一分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从而在各自的无为之境中,为我们这个时代,播种下真正的、永恒的未來。
作者:中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