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诗人张二棍游五指泉文/李红召 文审/鸿雁
今年7月,诗坛新锐张二棍老师踏足阿勒泰五指泉。这位中国诗歌协会常务理事、山西省作协副主席,以深邃质朴的诗作传递对生命与自然的体悟,此番北疆之行,源于阿勒泰地区文联“文化润疆”写作培训班的授课之邀。他从山西太原启程,经北京转机,一路风尘仆仆抵达这片辽阔大地。
我们在阿勒泰最热闹的夜市为张老师接风,吐鲁番、塔城等地的文联与作协负责人齐聚。初见时,他素衣布履、神情温厚,如久别老友般亲切,毫无诗人派头。席间,文学爱好者请教写作真谛,他温和而坚定地说:“创作不是靠别人教出来的,而是要自己去悟”,一句话如暗夜明灯,唤醒在场每颗怀梦的灵魂。
次日授课结束,我们三五人同他一起前往五指泉。我驾车,他坐副驾,车窗外山影辽远、草原苍茫。见我们拘谨,他笑着说:“不用拘谨,叫我二棍老师就好”,还聊起自己的过往——出身山西贫困农家,因排行老二得名“二棍”,谈及写作他说:“要将自然景物与内心感悟交织,写出景物独特性,更传递真情实感,物便是心灵的映照”,这番话让众人满心敬佩。
途经喇嘛庙,二棍老师凝视解说词发问:“这座庙是藏族人建的吗?”得知是蒙古人所建、融蒙藏文化元素,他若有所思,眼中满是对新疆多元文化的好奇与敬意。
抵达景区入口,因道路施工,我们只得徒步进山。他被沿途奇石吸引,目光如读诗般扫过每寸土地。见五指泉对面“飞来石”巍然矗立,他惊叹:“山顶巨石,难道是人工搬上去的?”听闻是自然鬼斧神工、石重数百吨,他久久凝望:“大自然的刀工神力,真令人叹为观止”,同行者感慨“风景形成皆有深邃缘由”。
沿三十度石阶前行,刻有“五指神泉”的巨石立在汗德尕特河畔,宛如守护神。二棍老师对其情有独钟,绕石一周后递来手机,我心领神会调整角度,将巨石苍劲与他的身影一同定格。
踏上吊桥,桥下流水潺潺,桥头山势巍峨,山顶五道手指印清晰如大力士托石所留。二棍老师伫立桥中,目光深远、神情专注,似有万千思绪待落笔成诗。
随他前行至泉旁石墩,石上刻字“五指神泉”,此处既能见山峦巍峨,又能赏泉水灵动,是绝佳留影地。二棍老师问泉能否饮用,我讲起成吉思汗大军遇泉解渴的传说,说泉水甘甜、能治百病。众人纷纷尝水,有人用泉水洗脸洗头沾沾“仙气”,二棍老师也灌满一瓶泉水,珍藏起来。
沿木栈道登山至顶,见五指石根部生有四季常青小树,蒙古人以敖包围护称“许愿树”,传许愿者双手合十默念可如愿。二棍老缓步上前庄重合十,闭目许愿,此时清风拂叶似与诗人和鸣。
下山时,他对“八戒石”(形似猪八戒)与“五指小泉”(周围有哈达布条,显蒙古族敬神之心)兴趣浓厚。我提及深山“蝴蝶沟”多五彩蝴蝶,他面露孩童般喜悦:“这次来新疆,既领略了阿勒泰风土人情,更感受到这片土地原始壮美的自然力量”。他的话朴实含情,对自然的热爱早已化入诗行。正如他所言“创作要靠自己悟,唯有景物与感悟交织,才能写出有声文学”。有幸同游,我读懂他如何以自然与灵魂织就诗意——他以笔为犁,将磨难酿成《旷野》《入林记》《搬山寄》等佳作。
那日边陲风景,那程与诗人的深谈,于我而言,不只是看风景,更是一场精神洗礼——让我真正懂得,好的文字,从来都是自然与灵魂的交融。
作者简历:李红召,男,汉族,祖籍河南漯河,1979年10月出生于新疆阿勒泰,1999年毕业于阿勒泰地区师范学校。中国现代作家协会会员,兴趣爱好广泛,喜欢读书、写作、主持和朗诵等。2010年出版过长篇小说《推太阳上山》,2025年出版长篇小说《大清传奇》,曾在等多个网络媒体刊发散文、游记及随笔等。主播简介:庞妍,高级教师。二十六载执守语文讲台,以“语文是至美学科”为信仰,以爱书写教育人生。热爱文学,笃好朗诵,愿用声音诠释文字的体温与情怀,与您共聆纸间音韵起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