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时光长河中打捞乡魂——沉浸式舞台剧《霜洁冰清》剧本研讨会
一场研讨会彰显了文化传承的力量
那碗穿越百年的免费茶,今天依然温暖着我们。
10月8号下午三点,沉浸式舞台剧《霜洁冰清》研讨会在源诚集团召开
参加人员有源诚集团董事长刘建刚,融源公司总经理宋苗苗以及霜洁冰清公益茶馆的理事及执行委员会人员
崔熙明导演,戏剧家协会主席王本宏,资深元老编剧田立华,于元林,戏曲表演艺术家丁森聚
与会人员对关于沉浸式舞台剧《霜洁冰清》的剧本展开了研讨会。
首先,由著名主持人薛玮读《霜洁冰清》剧本大纲
著名导演崔熙明充满感情的颂述剧本《霜洁冰清》完整故事
听完剧本,大家展开了讨论,
资深元老编辑于元林谈了自己的观点,对历史和人物的真实性,刘逄氏的故事,发生的年代,以及各个方面的历史典故。
与会人员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提出了多方面的建议。
融源公司总经理宋苗苗总结了一下剧本的全面性,整合了大家的意见,会议在充满激动和振奋中进行。
这是一个关于“一碗茶”的故事:
1、古道边,那盏为亡夫点亮的茶灯,
故事的开端,是一块在青岛西海岸新区石人泊村发现的断裂石碑,上面刻着四个字——“霜洁冰清”。
时间回溯到清咸丰年间,胶州南乡祝家庄社石人泊村。新婚的刘逄氏(逄婉清),还沉浸在喜悦中,却等来了丈夫刘杙赶考途中命丧黄泉的噩耗。家中爷爷为了儿子儿媳,要求她咽下这天塌之痛,对外隐瞒死讯。
命运的重压没有让她倒下。后来,在爷爷的默许下,这位坚强的女性在丈夫殒命的古道旁,支起了一个小小的茶摊。
她卖菜团糊口,但更重要的,是坚持免费为所有过往行人施茶。她的心愿朴素得让人动容:“愿天下行人不再受夫君当日饥渴之苦。”
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一位年轻寡妇,日复一日地守在古道边,为素不相识的旅人递上一碗碗解渴的茶水。这需要的不仅是善良,更是莫大的勇气。
然而,善举并未换来理解。流言蜚语如影随形,“不守妇道”的诽谤阵阵袭来。更有地痞无赖前来骚扰。但她忍辱负重,甚至将善行惠及仇人之母。最终,其善举带动了乡邻,多数人参与了施茶,一方善行,传遍了大江南北,感动了途经的山东学政,特奏请朝廷,立下“霜洁冰清”碑,以旌其德。
2、善的涟漪,如何荡漾过百年?
最让人动容的,不是历史本身,而是这条施善的河流,在百年后的今天依然奔流不息。
2023年,热心公益的企业家刘董,被刘逄氏的事迹深深打动,带领众乡贤,出资出力,复原了德碑,并以此为灵感,开设一家免费的《霜洁冰清》公益茶馆。
这意味着,刘逄氏那碗饱含悲悯与深情的茶,穿越了历史的沟壑,在今天以“公益茶馆”的形式,重新温暖着我们社区和过路的每一个人。
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把故事锁在故纸堆里,而是让古老的精神在当代生活中重新“活”过来。从古道边的一碗免费茶,到社区里的一家公益馆,“悲悯与奉献”的内核从未改变。这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善爱同行。
3、从历史到现实,我们如何接续善行
整个研讨会,让人思考最深的是:我们今天重新讲述刘逄氏的故事,意义何在?
这不仅仅是一场历史的打捞,更是一场关于“我们该如何以善爱之心对待生活”的对话。
刘逄氏在绝境中,选择将个人的悲痛化为对世人的大爱。而在今天,我们的社会同样需要这种无私的善举和邻里间的温暖。挖掘她的故事,正是为了给当代的公益活动寻找精神的源头和榜样。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善行的传递者。或许我们无法立碑,但一个温暖的笑容,一次及时的援手,一次小小的捐赠,都是在用自己的方式,接续那场跨越百年的“善爱同行”。
写在最后:
研讨会结束了,但那份温暖一直留在心里。
走出会场时,心潮久久难平。感觉自己不像一个参会者,更像一个故事中的人,从清朝传来的温暖就在身边,并在今天真切地感受到它——霜洁冰清公益茶馆。
在“霜洁冰清”公益茶馆成立近两年来的生活中,每一位来茶馆喝茶听戏嗑瓜子的人,都真切地被一碗“茶”温暖着。。。。。
或许是你疲惫时,有人就会为你递上一杯热茶;
或许是你困难时,陌生人一次无私的帮助;
或许是你所在社区里,一个温暖的公益角落……
请珍惜它,并成为它。因为,只要善举不息,无论时光如何变迁,我们总能循着那一缕温暖的善意,找到人与人之间最珍贵的连接,共建我们温暖的精神场所“霜洁冰清”公益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