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之脊梁亦有温,杨鸿问:以科研铸魂,以情怀传光
编者按:在国防科技的硬核领域,杨鸿问先生以导弹卫星测控车设计筑牢家国屏障;在生活的柔软角落,他用随笔、诗歌记录热爱,以真诚联结情谊;在精神传承中,他以家风延续初心,用人生智慧照亮后辈。这位“文武兼备”的老者,让“国之脊梁”既有科研的重量,更有人文的温度。今以此文,致敬他以一生践行的“爱国、务实、传光”之道。
国之脊梁亦有温,杨鸿问:以科研铸魂,以情怀传光
张庆明
在我国国防科技事业的征途上,有这样一位“文武兼备”的老者:他能在实验室里攻克导弹测控的技术难关,让“国之重器”拥有精准的“眼睛”与“神经中枢”;也能在旅途中写下滚烫的生活随笔,把异国烟火与人生感悟凝进文字;更能用一生的坚守,把“爱国敬业”的初心传给后辈——他就是1943年生于安徽界首的杨鸿问先生,导弹卫星测控车总设计师、导弹运载发射车副总设计师,一位在硬核科研与柔软生活中皆闪耀光芒的杰出科学家。
一、科研为基:以严谨铸国防“利器”,以坦诚守科研本心
杨鸿问先生的人生底色,是刻在骨子里的“科研严谨”。作为导弹卫星测控车与运载发射车的核心设计者,他深耕汽车理论研究数十年,经手的每一项成果都直接筑牢国防安全的“防火墙”:他主导研发的导弹卫星测控车,是导弹试验、卫星发射中的“关键枢纽”——能在荒漠、高原等复杂环境中精准捕捉飞行数据,实时传输指令,曾多次保障国家级试验任务,助力我国在机动测控领域突破“环境适应性差、数据精度低”的技术瓶颈;而导弹运载发射车的优化设计,更通过改进底盘稳定性、提升快速部署能力,让武器装备的机动作战水平迈上新台阶。这份“把技术嚼碎了用在实处”的付出,最终化作“国防科工委司令部专函泰安市委表扬嘉奖”的荣誉,成为对他“科研报国”初心的最佳致敬。
这份严谨,更延伸到生活中的“实事求是”。当庆明先生因误解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而表达敬意时,他第一时间坦诚澄清,同时客观提及军内嘉奖——不夸大、不推诿,既守住了科研人“唯实”的底线,也让荣誉更显厚重。而2011年的“高铁预判”事件,更将这份专业敏感度推向极致:彼时他凭借深耕汽车工程领域的积累,从力学结构、制动系统适配性角度,指出高铁设计中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相关采访于7月14日登载《泰山晚报》;九天后,温州高铁事故不幸发生。这份“未卜先知”并非偶然,而是老工程师对“安全”二字的极致敬畏,是“不唯上、只唯实”的专业本能。
二、人文为翼:以文字记生活温度,以真诚连四海情谊
若说科研是杨鸿问先生的“硬核骨架”,那人文情怀便是他的“柔软血肉”。年过古稀的他,仍保持着对世界的好奇——走过30个国家与地区,他从不在旅途中虚度时光,而是在奔波间隙的深夜提笔,把异国街巷的晨雾、山川河湖的壮阔、他乡友人的善意,都凝进“百分之百即兴写作”的旅游杂记里。即便早年记录因手机丢失而灭失,他也未停下笔,近年的手稿里满是“鲜活的当下”:或许是意大利佛罗伦萨教堂前的驻足思考,或许是泰国清迈夜市里的烟火感悟,字里行间全无科学家的“距离感”,只剩对生活的热忱。
这份热忱,还藏在他对情感的真诚表达中。2017年父亲节,有感于“歌颂母亲的诗歌满卷,致敬父亲的文字寥寥”,他一气呵成写下《父亲之歌》,字句里满是对父亲的思念与敬重,这份深情不仅登上美国《美中时报》(2017年6月20日第21版),更让海外华人感受到“中国式父爱”的厚重;同年2月写下的《活着真好》,本是对人生起落的个人感悟,却因“直面挫折、热爱生命”的赤诚,在网上广为流传,甚至被美籍妻妹从美国传回——一首小诗跨越重洋,成为无数人低谷时的“心灵暖流”。而他笔下的《奇特的治牙记》,更记录了亲身经历的“民间奇人”故事,字里行间带着几分诙谐与真实,让读者恍然:这位国防专家,也有和普通人一样的生活趣事,可爱又鲜活。
在文化交流中,他的人文素养更显动人。他与原解放军总后勤部政委张文台上将“以诗会友”,在《首都企业家》(2019年11期)发表对诗,字句里既有军人的豪迈,也有文人的细腻;他与中国科技馆馆长、中科院博导王渝生研究员“唱和应答”,在同刊2014年2期的诗文中,既有对科学精神的共鸣,也有对友情的珍视。这些交流无关身份高低,只关乎灵魂的契合,让“科学家”的形象不再是“埋头实验室”的刻板印象,而是有温度、有情趣的“立体的人”。
三、传承为光:以家风续精神血脉,以品格赢众人敬重
杨鸿问先生的正能量,从不只停留在个人层面,更在“传承”中生生不息。他的家庭,是“科研精神”与“家国情怀”的最佳载体:大女婿袁绍宏曾与杨利伟、陈薇、杨伟(歼-20总设计师)等科学家同列“中国十大科技新闻人物”,在人民大会堂颁奖时,站在杨利伟与陈薇中间——这份荣誉,既是女婿的成就,也是杨鸿问“爱国求真”家风的延续;外孙女妞妞2023年被美国艾默里大学(被誉为“南哈佛”,培养过卡特总统等5位诺贝尔奖级大师)、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诺贝尔自然科学奖数量世界第三)等三所名校同时录取,出国前,他亲笔写下家书,没有空泛的叮嘱,只把自己科研路上的“失败教训”与“坚持心得”娓娓道来,告诉妞妞“无论身在何处,都要守住对知识的敬畏、对祖国的牵挂”。这封信里,藏着老科学家最深的期许:让“爱国、务实”的精神,代代相传。
而他人格的魅力,更赢得了亲友与社会的真心敬重。2022年9月,泰安友人专为他编辑八十大寿(虚岁)纪念册《怀念》,册中不仅收录了他回忆父母、兄长的文章——字里行间满是对亲情的珍视,更有张文台上将的亲笔题字,以及亲友对他“严谨治学、真诚待人”的评价。这本薄薄的册子,没有华丽辞藻,却满是“发自内心的认可”,成为他一生品格的最佳注脚。
从国防科研的“筑梦者”,到生活中的“记录者”,再到精神的“传承者”,杨鸿问先生用一生诠释了:真正的“国之脊梁”,从不是高高在上的“符号”,而是能在科研中坚守初心、在生活中热爱生命、在传承中照亮他人的“普通人”。他的故事,就像一束温暖的光:照亮了“爱国敬业”的深层内涵,也告诉我们——当严谨与真诚共生、硬核与柔软并存,平凡的人生也能绽放最动人的正能量。
赞杨鸿问先生
皖地鸿儒志报国,测控神舟铸剑戈。
铁车破障巡疆土,彩笔裁云记山河。
高铁预判显真智,异国传诗寄远波。
家风继世英才出,不愧神州国士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