筷子里的中国
两根细木,七寸六分,却能夹起五谷丰登,撑起三餐四季。筷子,这枚中国人最熟悉的餐具,早已超越了饮食器具的范畴,成为流淌在日常里的文明密码,藏着中华文明五千年沉淀的精神脉络与生存智慧。
追溯筷子的由来,最早可寻至新石器时代的“箸”,起初为辅助取食热食的工具,却在岁月打磨中被赋予了深厚的文化意涵。其标准长度“七寸六分”,暗合“七情六欲”,即:喜怒忧思悲恐惊和耳鼻舌身意。是古人对人性本真的观照;“上圆下方”的形制,藏着“天圆地方”的宇宙观,执方行圆间,是中国人刚柔并济、通达变通的处世哲学。更巧妙的是,一双筷子对应“金木”,夹起的食材属“土”,佐餐的汤羹为“水”,烹饪的火焰为“火”,五行相生间,把天地万物的平衡之道融入了方寸餐桌。
握筷的姿势与力道,亦是一套无声的文明仪式。手指分握、力道适中,不紧不松间,是“中庸”之道的具象化;夹取食材时,筷子始终保持纵向,暗合“上下有序”的伦理,也寄寓着“风调雨顺、家业兴旺”的祈愿。这看似简单的动作,实则是“天地人和”理念的日常实践——以双手为介,连接食材与餐桌,串联起人与自然、家族与传承的情感纽带。
如今,筷子早已超越餐桌,成为中华文明的鲜明符号。它承载着“和而不同”的包容,一双筷子可夹起山珍海味,也能拾起粗茶淡饭,不分贵贱、兼容并蓄;它彰显着“务实创新”的智慧,从最初的木箸、竹箸,到后来的象牙箸、金属箸,形制随时代演变,却始终坚守“实用为本”的初心;它更凝结着“修身齐家”的情怀,饭桌上的“让筷”是谦让,“分食”是关怀,一双双筷子见证着家族的团圆,传递着代代相传的家风。
当世界看见中国人用筷子轻巧夹起食材,看见的不仅是一种饮食方式,更是一种于细微处见天地、在日常中传薪火的文明。这便是筷子里的中国——一双小小的餐具,装下了五千年的文明底色,也撑起了一个民族的精神家园。
主播简介
张新荔1969年5月出生,国企退休职工
富平朗诵协会会员
平时爱好歌唱,爱好朗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