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一面心灵镜子
吕永刚
回头检阅文字 每行列队
长短句中 都有灰暗 闪光
诗歌 一面心灵镜子
照出心酸 困苦 艰辛
快乐就栖息在语言枝丫 歌唱
让生活走进诗 浪漫 含蓄
不是每首都住着光明
灰暗时充满阴郁 伸手不见五指
借星光跋涉灵魂凸凹
任野性出没荒凉
驰骋思想那群野兽 横扫看得见的罪孽
把自己活成靶子 千疮百孔 不觉疼痛
社会 杂乱闹市喧嚣 仿佛八卦阵
找不到出口 就碰一次璧 头破血流
简单包扎一下 又摸索迂回 直到闯出天地
别笑我执着 活成鲁迅笔下阿Q
形象总是不由自主 甚至无法选择
目标一旦明确 就好像立了生死状
一晃 大半个命交给生活
情牵梦绕 回不到初始
爱恨交融 拔不出双脚
泥泞 是风雨后足迹
坦途 是内在愈合伤口
别笑我疯癫神经 每一根都缠绕憧憬
可怜生不逢时 低头给生命提携
诗歌 一面心灵镜子
照穿岁月编织的童话
照亮胸怀大千的野心
照出人间万象的善恶
经历大半个中国旅游 山山水水
收留欢乐 寂寞
谱写一组流浪天涯的旋律
留言山峰 呐喊乌云
一切都未改变 却改变一个完全不同的自己
无论容颜苍老 皮肤褶皱
诗歌 一面心灵镜子
依然完整无缺 始终如一
继续照着 直到变成墓碑屹立
《让诗歌照见永恒灵魂》
——评析诗人吕永刚诗作《诗歌,一面心灵镜子》
杨宝库
古有《毛诗序》言“诗言志,歌咏言”,吕永刚的诗作《诗歌,一面心灵镜子》,便以“心灵镜子”为钥,剖开个体灵魂的褶皱、社会的肌理与岁月的尘埃,让诗歌在苦难与执着的交织中,成为超越肉体的精神图腾。这首诗绝非单纯的情绪宣泄,而是以文字为镜,照见生命向上的力量,也照见诗歌穿越时光的永恒价值。
“心灵镜子”的第一重光,照见个体在苦难中执着跋涉的灵魂轨迹。诗中“借星光跋涉灵魂凸凹”“把自己活成靶子,千疮百孔,不觉疼痛”,道尽生命的困顿却不见颓丧,如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却仍“安得广厦千万间”的赤子心。诗人不回避“心酸、困苦、艰辛”,更以“泥泞,是风雨后足迹;坦途,是内在愈合伤口”点破苦难的哲思:泥泞不是绝境,而是生命走过的勋章;坦途不在外界,而在历经风雨后内心的自愈与强大。这份“执着”并非愚顽,而是明知前路坎坷,仍以灵魂为炬、以诗歌为杖的坚韧,恰是中国人“千磨万击还坚劲”的精神底色。
这面镜子更映出社会的复杂与世事的沧桑,诗人始终带着清醒的批判与坚守。“社会,杂乱闹市喧嚣,仿佛八卦阵”,寥寥数笔勾勒出当代人面对的迷茫困境,犹如魏晋乱世中“众人皆醉我独醒”的文人境遇。但诗人并未沉沦,而是“驰骋思想那群野兽,横扫看得见的罪孽”,这让我们想起鲁迅以笔为刃“横眉冷对千夫指”的决绝,诗歌在此不再是风花雪月的消遣,而是照见善恶、刺破混沌的利器。即便“找不到出口,就碰一次璧,头破血流”,也“简单包扎一下,又摸索迂回”,这份在复杂世事中不妥协、不盲从的态度,正是诗歌赋予个体的精神铠甲。
诗中亦有“可怜生不逢时,低头给生命提携”的无奈,但这份无奈从未沦为消极。它像苏轼“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的通透——明知命运有不可抗之境,却不怨天尤人,反而以诗歌“提携”生命。“情牵梦绕,回不到初始”是对过往的怅惘,却也暗含“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的清醒;“别笑我疯癫神经,每一根都缠绕憧憬”,则将无奈转化为对未来的执着,恰如陶渊明“悟已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的豁达,在认清生活真相后,仍以诗歌为舟,载着憧憬继续前行。
这面“心灵镜子”超越了岁月的桎梏,成为永恒的精神支柱。“无论容颜苍老,皮肤褶皱,诗歌,一面心灵镜子,依然完整无缺,始终如一”,道尽诗歌与生命的共生关系,肉体终会衰老,如李白叹“高堂明镜悲白发”,但诗歌承载的灵魂却能永恒。“直到变成墓碑屹立”,更是将诗歌的价值推向极致:它不仅是个人的精神印记,成为超越时光的生命见证。
最终,这面镜子照穿“岁月编织的童话”,让人清醒;照亮“胸怀大千的野心”,让人向上;照出“人间万象的善恶”,让人坚守——如此,诗歌便不再是纸上的文字,而是照见永恒灵魂的光,指引每一个在尘世中跋涉的人,寻觅到精神的最终归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