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世情缘满中秋
——军嫂王湘萍的无疆大爱与家国情怀
文|陈东林
在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的多次雅集期间,我曾与著名女诗人王湘萍有过一些叙谈和交流。她温婉谦和,言谈间总带着一丝诗意的宁静,其作品清丽脱俗,才情蕴藉,令我十分仰慕。然而,这种印象多停留在“诗人王湘萍”的层面。直至近来,有幸阅读她的几首军旅诗作,尤其是这首《为你写诗中秋夜》,我才恍然惊觉,在那隽永的诗行背后,站立着一个更为动人的形象——一位用生命书写忠贞、用岁月诠释大爱的军嫂。这首诗歌,不仅是一封抒写爱情的诗笺,更是一曲融个人情爱于家国山河的深沉颂歌,其情之真、其意之切、其境之远,感人肺腑,震撼人心。
一、 月为盟:个人情爱叙事与集体记忆的共鸣
诗歌开篇,“又是中秋,风清月朗”,以最典型的中秋意象入题,平静而自然。一个“又”字,轻巧地拉开了时间的帷幕,暗示了循环往复中的坚守与期待。“和你一起赏月,共话岁月流淌”,这看似寻常的温馨,对于曾历经长期分居的军人家庭而言,却是弥足珍贵的团圆时刻。诗人任由“思绪飞扬”,将读者带入一条流淌着甜蜜与忧伤的记忆之河。
“那一年,你守卫边疆。英姿勃发,探亲回乡。”诗句简练如画,瞬间将时空拉回到青春的起点。一位肩负卫国重任的军人形象跃然纸上,而“三五明月夜,你我共徜徉”的短暂相聚,则被月光镀上了永恒的浪漫色彩。紧接着,笔锋转向离别:“那一年,你我离别灞桥旁。丝丝灞桥柳,牵着我的思念,拂不去我的忧伤。”“灞桥”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是著名的送别之地,其“折柳赠别”的意象积淀了千年的离愁别绪。王湘萍化用此典,不仅将个人的离别感伤置于深厚的文化语境中,使其获得了历史的厚重感,更让“灞桥柳”这一意象成为连接她个人情感与民族集体记忆的纽带。“丝丝”柳枝,既是眼前实景,更是心中千丝万缕、无法割舍的牵挂,那“拂不去的忧伤”,因其克制而更显深沉。
“你在遥远的边关,我在美丽的家乡。”这种空间上的阻隔,是无数军人家庭的常态。诗人巧妙地引入了时代符号:“我最爱唱的歌,是《十五的月亮》。”这首上世纪八十年代风靡全国的军旅歌曲,曾唱出多少军嫂的心声。它不仅仅是一首歌曲,更是一个时代的回声,是王湘萍个人情感与一代人集体记忆的共鸣。当她“望着一轮冰魄,望着你的军功章”时,情感是复杂的。军功章是丈夫的荣誉,是国家的肯定,却也意味着分离、付出与牺牲。她的“暗自思量”:“千里关山外,你是否也在思念,心爱的姑娘?”这轻声一问,道尽了天下军嫂共同的柔软与坚韧。她对丈夫的理解与支持,在此刻超越了小我的相思,升华为对军人职责的深刻认同与共同担当。
二、 爱无疆:小我之情向家国大爱的升华
王湘萍对丈夫的爱,从一开始就注定不是普通的儿女私情。它因军婚的特殊性,天然地包含了责任、奉献与家国情怀。诗中,她以充满自豪的口吻反问:“谁说,军人不浪漫,谁道,兵哥无柔肠?”这是对军人情感的深切“正名”,也体现了她作为军嫂的独特幸福观。他们的浪漫,藏于“暑往寒来,鸿雁传书”的坚持中;他们的柔肠,融在“你寄来信札一封封,我留下红笺小字一行行”的笔墨交流里。这些书信,是硝烟与和平之间的桥梁,是铁血与柔情的对话,是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共同为家国奋斗的见证。
这首诗的情感高潮与价值升华,在于它清晰地展现了王湘萍的爱情如何从“小爱”走向“大爱”。她对丈夫的爱,与对丈夫所从事的卫国事业的爱,以及对祖国的爱,是三位一体、不可分割的。她思念的是丈夫这个人,更是守护着万家灯火的军人形象。她的等待与坚守,不仅是为了个人的团聚,更是为了“大家”的安宁。当她望着军功章时,那不仅是爱人的荣誉,更是国家对她和家庭巨大付出的褒奖与铭记。这种情感,早已超越了寻常的夫妻情爱,它是一种深明大义的爱,是一种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相连的博大情怀。正是这种“大爱”,使得诗中的离愁别绪洗去了哀怨,充满了理解、支持与崇高的精神力量。
诗歌的下半部分,写到“翌年,你我团聚在曲江”,开始了“不再天各一方”的生活。然而,即便在长久的相守中,“岁岁中秋,共把月饼尝”的仪式感依然重要。他们“共赏一轮溶溶月,共赏三秋桂子香”,在平淡的日常里,依然能发现“依稀你还是我的少年郎”的浪漫。这份历经岁月淬炼而愈发醇厚的感情,正是无数军人家庭用分离与坚守换来的幸福缩影。最终,诗歌在“对着明月,你我许下心愿”中达到情感的极致:“纵使韶华不再,青丝染霜又何妨!执子之手,共度流光!”这誓言,坚定而从容,将一时的浪漫承诺,延伸为一生一世的生命盟约。这“流光”,既是他们个人的似水流年,也是国家不断向前发展的时代洪流。他们的爱情,在与家国同频共振中,获得了永恒的意义。
三、 韵流长:古典意蕴与现代柔情的完美融合
在艺术表现上,《为你写诗中秋夜》成功地融合了古典诗歌的意境美与现代白话新诗的抒情性,形成了典雅而又亲切的独特风格。
首先,诗歌具有强烈的古典意蕴。这不仅体现在“灞桥柳”、“鸿雁传书”、“红笺小字”、“月华如练”等富含传统文化元素的意象运用上,更体现在其整体意境的营造上。全诗以“月”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月,既是中秋的实景,又是团圆的象征,更是穿越时空的见证者。从“三五明月夜”的初恋徜徉,到“一轮冰魄”下的两地相思,再到“月华如练”的团聚泛舟,直至“一轮溶溶月”下的白首相伴,月亮如同一条银线,串起了诗人一生的情感珍珠。这种以月寄情、情景交融的手法,深得中国古典诗词的精髓。此外,诗歌语言凝练,节奏舒缓,带有一种古典诗词般的韵律感,如“风清月朗”、“岁岁中秋”等词组,读来朗朗上口,余韵悠长。
其次,诗歌又洋溢着现代白话新诗的柔情与真挚。它打破了古典诗词严格的格律限制,采用自由舒展的句式,便于直接抒发内心细腻的情感。如“牵着我的思念,拂不去我的忧伤”、“我暗自思量”等表达,口语化而又诗意盎然,将一位军嫂的内心世界刻画得真实可感。诗中引入的《十五的月亮》这一现代歌曲元素,以及“军功章”这一极具时代特征的物象,都使诗歌牢牢扎根于现实生活,充满了鲜活的时代气息。诗人善于捕捉生活中动人的细节,“寄来信札一封封”、“留下红笺小字一行行”、“共把月饼尝”等,这些日常化的场景,因倾注了深情而显得格外动人,展现了现代诗歌表现日常生活的魅力。
古典的意境与现代的情愫,在王湘萍的笔下水乳交融。古典元素赋予了个人情感以历史的深度和文化的典雅,而现代白话的抒情则让这份情感更加贴近生活,真挚感人。这种艺术上的成功探索,使得她的诗歌既能引发受过传统文化熏陶的读者的共鸣,也能让当代读者感到亲切自然。
综上所论,《为你写诗中秋夜》是王湘萍用生命历程酿成的诗。它通过“中秋•月亮”这一核心意象,以真挚细腻的笔触,回顾了与军人丈夫几十年相濡以沫的峥嵘岁月,书写了一段感天动地的爱情传奇。然而,这首诗的珍贵之处,更在于它超越了个人情爱的范畴,将夫妻之爱升华为对军人职业的尊崇、对国防事业的支持、对祖国安宁的祈愿,生动诠释了“舍小家为大家”的军嫂情怀和深沉的家国担当。
在“诗人王湘萍”的身份之后,是“军嫂王湘萍”的坚韧与奉献。她的诗,因其人而更加厚重;她的人,因其诗而愈发璀璨。这首中秋之诗,如同一轮永悬于精神天际的明月,照亮了个人情感与家国情怀两者相得益彰的路径,它所传递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大爱无疆”。这爱,在每一个月圆之夜,温暖着边关冷月,也守护着万家团圆,并因此而成就了这首诗歌乃至王湘萍本人——那平凡而伟大的“万世情缘”。
【陈东林:学者、诗人、教授、评论家,大雷霆诗歌流派创始人,中国工信部高级职称原资深评委,红学批评家,唐宋诗词学者,唐诗之路国际诗歌学会副主席,丝路文化院副院长,江苏省南社研究会副会长。获得首届国际王维诗歌节金奖、国际华文诗歌大赛金奖、丝绸之路国际诗歌节“金驼奖”、哀牢山全国诗歌竞赛“紫金奖”】
附录:
为你写诗中秋夜
作者:王湘萍
又是中秋,风清月朗,
和你一起赏月,共话岁月流淌,
任思绪飞扬。
那一年,你守卫边疆。
英姿勃发,探亲回乡。
三五明月夜,你我共徜徉。
那一年,你我离别灞桥旁。
丝丝灞桥柳,
牵着我的思念,
拂不去我的忧伤。
你在遥远的边关,
我在美丽的家乡。
我最爱唱的歌,
是《十五的月亮》。
望着一轮冰魄,
望着你的军功章,
我暗自思量:
千里关山外,
你是否也在思念,心爱的姑娘?
谁说,军人不浪漫,
谁道,兵哥无柔肠?
暑往寒来,鸿雁传书,
你寄来信札一封封,
我留下红笺小字一行行。
翌年,你我团聚在曲江。
从此,不再天各一方。
恰逢中秋夜,月华如练,
南湖轻舟荡。
相濡以沫二十载,
岁岁中秋,共把月饼尝。
共赏一轮溶溶月,
共赏三秋桂子香,
依稀你还是我的少年郎。
对着明月,你我许下心愿:
纵使韶华不再,
青丝染霜又何妨!
执子之手,共度流光!
王湘萍,女,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陕西省诗词学会会员,丝绸之路国际诗人联合会常务理事,丝路文化院副秘书长,陕西汉唐文学社副社长。荣获陕西省诗词学会2022-2023年度诗人。2025年,荣获首届诗歌微视频大赛一等奖。同年,诗歌荣获2025年全球华语中秋诗歌书法大会一等奖。作品多发布于网媒和诗刊,并多次获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