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
作者王维宪
20251010
旅游走一圈
最美还数咱
家乡吉林市
名城不一般
携友登朱雀山。行至山腰"小蛮腰"观景台时,恰遇山风拂过,吹得木制栈道微微震颤。凭栏北望,
整座江城竟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山水长卷:左手龙潭山青黛如眉,右手小白山银辉若带,松花江自东向西蜿蜒而来,在城区中央轻巧一旋,划出"S"形的太极水纹,将两岸的红墙绿树、高楼古塔尽数揽入怀中。
四山一水的格局在此刻尤为清晰,难怪康熙东巡时会留下"城临镜水沧烟上,地接屏山绿树头"的赞叹。冬日的清晨是江城最动人的时刻。当朝阳尚未跃出地平线,松花江面上蒸腾的雾气便在零下三十度的严寒中凝结成琼枝玉树。沿松江路漫步,十里长堤的垂柳挂满晶莹的雾凇,枝桠间仿佛落满千万颗钻石,在晨光中折射出七彩光晕。
这自然馈赠的奇观,需得零下二十度的严寒与不冻的江水相遇,需得恰到好处的风速与湿度配合,方能成就"寒江雪柳,玉树琼花"的盛景。站在天主教堂的尖顶下远眺,整片树林如水晶雕琢的宫殿,难怪古人会留下"柳树结银花,松树绽银菊"的赞叹。
沁园春·雾凇之美甲天下
塞北奇观,寒江晓雾,玉树琼瑶。看长堤雪柳,银枝漫舞;松江雾霭,素裹轻飘。冰魄凝霜,琉璃缀树,疑是龙宫鲛绡。晴光里,正钻石闪烁,七彩相昭。
天工如此多娇,引墨客骚人竞折腰。忆放翁咏雪,难描其韵;东坡赋梅,未及斯娆。玉帝裁云,嫦娥剪月,织就人间白玉桥。流连久,叹江山绝色,独领风骚。
溯江而上四十里,便是镶嵌在群山间的松花湖。这座由丰满水电站拦江而成的人工湖,水域面积达550平方公里,在冬季形成独特的"北方西湖"景观。
登上五虎岛的观景台,可见冰封的湖面下暗流涌动,而湖畔的雾凇与湖心岛的积雪交相辉映,宛如水墨画中的留白。待到开春冰层消融,湖中的"三花一岛"便到了最肥美的时节:鳌花鱼肉质细嫩如豆腐,鳊花鱼清蒸最显鲜甜,鲫花鱼汤白如乳,岛子鱼油炸后外酥里嫩。当地渔民常说"冬捕金翅鲤,春尝开江鱼",松花湖的馈赠,是刻在江城人味蕾上的记忆。
满江红·鱼米之乡
长白余脉,松江畔、碧波千顷。冬捕罢、冰湖腾浪,玉鳞翻涌。三花一岛春波暖,万畦稻菽秋云重。更喜看、仓廪积如山,歌声动。
浪木巧,雕龙凤;松江畔,渔樵共。忆乌拉贡道,网罗星拱。霜染枫林鱼正美,雪封柳岸蟹初丰。待来年、开江酒满觞,邀鸥鹭。
若说松花江是江城的血脉,那龙潭山便是城市的脊梁。这座海拔388米的孤峰上,保存着距今两千四百年的高句丽古城遗址。沿着青石板路登上南天门,可见斑驳的古城墙蜿蜒于山脊,烽火台遗址上还能辨认出当年的箭孔。
山脚下的龙潭,传说曾锁着一条犯了天条的青龙,如今潭水依然碧绿幽深,倒映着山上的唐槐宋柏。每当夜幕降临,龙潭山公园的灯光次第亮起,从山上俯瞰,松花江两岸的灯火如金龙游动,与江面上的波光连成一片,分不清哪是天上的星,哪是人间的灯。城市的东西两翼,朱雀山与玄天岭遥相呼应。
朱雀山因山顶巨石形似展翅的凤凰而得名,山间的菩提寺红墙黄瓦,在松涛中时隐时现。每年四月初八的庙会,香客们沿着十八盘石阶而上,虔诚的诵经声与清脆的风铃交织成独特的晨曲。
而城北的玄天岭,则以道教文化闻名,山上的玄帝观始建于清代,观内的"坎卦图石"是当年为镇水患而设。站在岭上的望云亭,可尽览吉林市全貌:松花江如银链穿城,高楼与古塔错落有致,现代化的都市与古老的传说在此和谐共生。如梦令·历史名城展新容
古塞新颜相映,化雨春风初劲。钢塔耸云端,炼化园区星竞。驰骋,驰骋,工业长廊驰骋。从清晨的雾凇到黄昏的江景,从松花湖的鱼宴到龙潭山的晚风,这座被山水滋养的城市,藏着太多不为人知的细节。当外地朋友问起家乡的模样,我总会带他们去临江门大桥看日落——看夕阳把江水染成金红,看归巢的水鸟掠过江面,看岸边的老人用冬不拉弹奏着《松花江渔歌》。那一刻,所有关于美的定义都变得具体:是山的沉稳,水的灵动,是雪的纯净,人的热忱,是刻在基因里的眷恋,是走到天涯海角也忘不掉的乡愁。
七律·吉林红旗大桥彩蝶舞
双蝶凌波卧玉虹,飞架南北贯西东。
钢拱斜吊杆千缕,雪浪晴光映日红。
夜焕星河垂两岸,昼驰车马逐长风。
江城新景添魁丽,笑看天工夺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