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道德经》里的成语典故之
利而不害
文/赵永武
大家看,研习《道德经》时,我们常犯的一个错误,就是跟着我们固有的思维习惯,或者称之为思维定式走。比如第八十一章这一句:“天之道,利而不害。”市面上很多解析《道德经》的书籍,都把它解析为天道的法则,是对万物有利而不是有害的。乍一听,结合字面意思来看,好像没毛病,但细一探究就会发现,这种解析离老子的本意应该是相去甚远的。
按老子的思想逻辑,天道是没有好坏美丑、善恶利害的分别心的。“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第五章的这一句话,强调的就是天道它没有分别心的,它不讲究仁呀义呀美呀丑呀等等俗世的那一套价值评判系统,它把世间万物统统看作是草扎的狗,荣辱自便,生灭随缘。我们看,天道既然没有分别心的,那它也就无所谓对万物有利或者有害了,它在作用于万物时,是遵循“弱者,道之用”法则的,也就是说,他发挥出来的作用是柔柔弱弱的。怎么样来理解这个柔柔弱弱呢?老子还有一句话用来理解这个柔柔弱弱更为贴切,哪一句话?就是第六十字章的“以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天道在作用于万物时,它只做一件事,那就是帮助天地万物顺着它们本来的样子去生成、发展和变化,“而不敢为。”“为”就是“有为”了,凭着自己主观的经验、认知、愿望、喜好等等,让万物跟着自己的主观意志去生成,去发展,去变化。所以,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这个“利而不害”的“利”字儿,该怎么样去理解呢?
综合前边的论述,这个“利”就应该理解为,让万物顺着它们本来的样子去生成、发展和变化;那么这个“不害”呢?很明显,就是不去干涉,不去影响,不去扰动,不去主宰。老子还有原话的:“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天道它是有这样一个深远的德性的,孕育生成了万物却不去占有万物,帮助万物发展变化却不自恃有功劳,明明是万物的官长却从不去主宰万物。我们说,这样来理解这个天道的“不害”,应该更切合老子的本意。
好了,现在为了让大家对这个“利而不害”理解更为透彻,我们不妨一起回顾我们之前设定的一个形象化场景,说是有一辆高速疾驰的列车,突然失去控制了,前方有个岔道口,列车若是冲进左道,会伤害四个人的性命;若冲进右道,会伤害十二个人的性命。就在这种情境下,天道它会不会出手干涉呢?若按我们世间人的惯常思路,一定是首先要想方设法让列车偏离原先的轨道,也就是想办法让火车既不进左道也不进右道,以保障下游人的生命安全;或者想法通知下游人赶快撤离。但显然已经来不及了,而且看情势也无法实现,怎么办?退而求其次,那也得想方设法让高速疾驰的列车冲进左道——在灾难不可避免时,尽量让灾难的损失最小化。那么天道呢?这个时候做何种选择?答案很明显的,天道不会做任何选择的,它会让列车顺着它本来的惯性去冲的。也就是说,无论冲进左道还是冲进右道,它都不会去干涉的。看似很无情,看似不明智,但这里所体现的,恰恰正是天道的自然法则,无为。
作者简介:赵永武,副研究馆员,早年写作,略有小成,发表作品200余万字,出版个人作品集4部,曾荣获西安市“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称号,2018年被周至县委县政府认定为"高级人才"。现致力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和传播工作,书稿《诗经里的长安》大部分章节被陕西人民广播电台《长安夜话》播出;《楼观论道》书稿及短视频正在完稿制作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