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棉灼灼映初心,文明薪火迎盛会
——天河立交 体育东路口文明交通执勤日纪实
文/池朝兴
2025年10月10日
晨光初透,秋雾如纱。
2025年10月10日的广州,在天河立交和体育东路口奔涌不息的车流、人群声中缓缓醒来。
桥如动脉,车似潮汐。
而在喧腾的立交、十字路口,几道红色的身影已如雕塑般静立——他们是广州好人文明交通志愿服务队的吴志刚、池朝兴、何卫红、覃兆福,与天河南街的肖莎、凌秀丽、张婵芬等人。红棉马甲在身,犹如赤诚的印记;扬旗挥臂之间,仿佛无声的诗行。
就在前一天,南沙深海之底,一团名为“源火”的圣火自1522米处的可燃冰中跃出,点亮了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的序幕。而在此刻,天河立交之上,另一簇火焰——文明的薪火,正由这群平凡而坚定的人,亲手传递。
一、初心如炬:从金戈铁马到街巷春风
吴志刚的脊梁挺得笔直。
扬臂,挥旗,转身,每一个动作都带着警营岁月留下的利落与果决。即便褪下警服多年,“转岗不离岗,退休不退质”仍是他心中不熄的火把。他曾以反诈“党员突击队”的锋芒守护群众的“钱袋子”,如今,他把这份执着移植到交通岗上,在红绿灯之间,继续守护一座城市的节奏与温度。
他身旁,七十六岁的池朝兴初心如磐。
心脏手术后的调理恢复尚未完全到位,他却执意回到这个“没有硝烟的战场”。退休十余年,他从未离开奉献的阵地:关心下一代、红色宣讲、民情联络……此刻,他轻拍一位未戴头盔的父亲肩头,声音温和如老友:“为了孩子,为了家。”那父亲面颊微红,慌忙扣紧头盔。金属搭扣的脆响,与池老额角滑落的汗珠,一同敲响文明的回音。
二、薪火相传:凡人之光,织就城市经纬
立交桥边,何卫红为市民义剪。一位大伯理发后说,你们好人为人民服务让我感动,于是主动请何卫红一一拍照留念。而在何卫红的生命账本上,写满了看不见的“复利”。
三十年公益路,她见证广府基金培育的非遗传承人反哺社区,先心病患儿成长为红十字志愿者,沙漠边缘的绿洲引来候鸟栖息——这些不是数字,而是滚雪球般的社会温度,是超越经济规律的人间利息。
覃兆福与儿子发起的“红棉薪火传承计划”,如春风化雨,催发三十七名退役军人加入铁骑行列;他带着伤痛督导垃圾分类,疫情中如哨兵守护邻里。
而徐桂容,几乎把生命劈成两半。
一半留给家中两个重症脑瘫的孩子、瘫痪的婆婆与患病的老父;另一半,留给街头,留给那些需要理发、需要搀扶、需要一句问候的陌生人,以及投入到红十字志愿服务中,用实际行动践行“人道、博爱、奉献”的红十字精神她说:“我接受过爱,所以更要回馈爱。”
还有龙汝明,五十多年如一日,为街坊修理门窗、疏通水管。银剪闪动,扳手轻转,他只换一句朴素的“谢谢”。
他们的故事,早已超越“志愿服务”的范畴,成为这座城市文明血脉中奔涌的赤诚。
三、盛会序章:当广州与十五运相遇
“激情十五运,文明新广州”的队旗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这一刻,执勤不再只是疏导交通,而是广州为迎接全国目光而奏响的序曲。
当骑行者因一句劝导戴好头盔,当迷途者在指引下找到方向,当遗失的手机物归原主……无数个微小瞬间汇聚成河,冲刷出城市文明的底色。
快门按下的一瞬,吴志刚仿佛看见一幅辽阔的图景:
王凤丽正带领城市美容师,为迎接全运会清洁街道,让广州“路见本色”;
肖金、林洁充分发挥穗华关爱好人工作站的优势,不断召集好人群体交流动员,为广东广州的文明建设和迎接十五运会作奉献;
孙明芳一次次走向防“两热”前线,哪怕草虫咬身也全然不顾;
龙汝明为老工友理发时银剪闪动的微光,覃兆福在疫情卡点挺直的脊梁,徐桂容推着脑瘫患儿穿行花城时轮椅碾过的辙痕……
他们从军营、警营、好人队伍中走来,终在街巷阡陌间站成新时代的界碑。
结语:红棉灼灼处,便是征途
日头渐升,天河立交的车流愈发汹涌。
而那抹“志愿红”始终如熔岩般炽热,如红棉般坚定。
他们用身体写就都市诗篇,让哨响成为文明的逗号,让挥手化作温情的破折号。当十五运的脚步声渐近,这群平凡英雄以初心为炬,以奉献为帆,在钢筋水泥的森林里点亮了人性的星火。
红棉灼灼,映照着千年商都的文明薪火;
盛会将至,他们的坚守正是一座城市对时代最铿锵的回应——
“激情全运会,活力大湾区,魅力新广州,一起来更精彩!”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