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化作春泥更护花
——记周至县楼观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泽国的事迹
文图/寇健全
因为有爱,生命才如春阳初照,世界才得以在寒凉中生出暖意。
——作者题记

几年前,楼观镇鹿马初级中学一名叫胡晶的学生,因母亲罹患精神疾病、父亲体弱无依,家中仅靠94岁高龄的曾祖母艰难维系生计。年仅14岁的他,在生活的重压下突患抑郁症,被迫中断学业。正当兄妹二人陷入绝望之际,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王泽国踏进了这间风雨飘摇的屋檐下,将500元现金轻轻放在桌上,紧紧握住胡晶颤抖的手:“孩子,别怕,有困难找我们,关工委就是你们的家。”那一刻,泪水在胡晶和妹妹的眼眶中打转,那是久旱逢甘霖的感激,是寒夜望见灯火的希望。这位素不相识的“爱心爷爷”,用最朴实的行动,为一颗濒临熄灭的心重新点燃了光亮。

在周至县楼观镇,像胡晶这样被关工委温暖照亮的孩子,每年就有三十余名。这个拥有五万三千人口的农业大镇,教育承载着无数家庭的期盼。全镇6100多名在校学生中,不少来自贫困边缘家庭。一旦失学,便可能坠入命运的深渊。王泽国深知,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桥梁,而每一个失学的孩子,都是社会无法承受之重。他看在眼里,急在心头,于是毅然决然,在退休之后选择重返“战场”,以另一种方式守护这片土地上的幼苗。

在教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即便走下讲台,仍以心为灯,照亮前路。王泽国,这位扎根乡村教育三十余载的老教师,把青春写进黄土,把信念刻进山川。退休后,他没有选择安逸,而是将毕生热忱倾注于关心下一代事业。八年来,他退而不休,奔走于楼观的沟壑山岭之间,穿行于村寨田埂之上,为一个个困顿家庭送去希望的“及时雨”。孩子们亲切地唤他“爱心爷爷”,而他,也用脚步丈量着爱的深度,用坚守诠释着“化作春泥更护花”的无声誓言。

作为土生土长的楼观人,王泽国对这片土地怀有深沉的眷恋。1974年从集贤中学高中毕业后,他毅然回到家乡,投身乡村教育。三十余载春秋,他几经风雨,无怨无悔,将最美好的年华献给了家乡的三尺讲台。他曾被评为“优秀教师”“实施‘两基’达标先进个人”“小学模范校长”,荣誉背后,是他对教育初心的坚守。他常说:“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而他,正是以这样的信念,打造了一所所充满温情与希望的校园。他深知,教师是学校的灵魂。因此,担任校长期间,他严抓师德师风,组织教师学习法规,倡导关爱每一个学生。他以身作则,待人宽厚,处事公正,从不摆架子,始终把师生冷暖放在心上。为了激励青年教师,他两次主动让出“优秀”评选名额,将荣誉留给更需要的同事。在他心中,教育不是索取,而是奉献;校长不是头衔,而是责任。

离开心爱的校园,本可安享晚年,但他心中牵挂的,仍是那些尚未展翅的雏鸟。1995年,他欣然接受镇党委任命,担任镇关工委常务副主任。凭借多年教育管理经验,他迅速打开工作局面,创新提出“三字”工作法:一是:汇。——主动向党委政府汇报,争取重视支持;二是:干。——埋头苦干,用实绩赢得信任;三是:引。——发挥平台作用,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助学。他带领“五老”队伍,不畏严寒酷暑,走遍千家万户,说尽千言万语,只为圆一个孩子的求学梦。外人或许不解,这群退休老人为何如此奔波?他们没有一分报酬,有时还要自掏腰包。王泽国的私家车成了关工委的“公务车”,每年油费超五千;县上每年给他的3600元补助,全数用于资助学生或慰问老同志。他从不计较得失,只愿做那默默滋养花木的春泥。

在他的带领下,楼观镇关工委从无到有,组织健全,责任明确,制度完善,23个村、3所学校全部配齐关工组,100余名“五老”人员投身其中,形成了一支有温度、有力量的关爱队伍。“五老”是关工委的中坚力量。如今,全镇在册“五老”达102人,骨干52人,还建立了48人的微信群,实现信息畅通、协同高效。

在帮扶工作中,他们坚持精准施策,以村校为基础,动态管理,建立台账,确保每一份爱心都落到实处。他们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开展红色教育二十多场,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引导青少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他们推进法治教育进校园、进社区、进家庭,增强青少年法律意识,预防校园欺凌与青少年犯罪。在市、县关工委组织的“千名困境学生帮扶”“双百帮扶”等活动中,“五老”志愿者走村串巷,摸底登记,精准对接。他们利用人脉资源,联络爱心企业、单位和个人,累计募集资金三十多万元,帮助众多孩子重拾书本。他们的努力,赢得了市、县关工委的表彰,也在“西安因你而美”志愿服务项目大赛中,荣获三等奖。

创新是工作的动力。在“新时代新关爱”千名困境儿童摸底行动中,关工委确定29名需帮扶学生。在县上帮扶12名后,剩余17名,镇关工委主动作为,联系曲江楼观管委会扶贫办,促成西安小猪配齐电子科技公司为每生捐助500元。退休教师李杰斌、张俊斌、贾志科年逾七旬,仍深入贫困家庭走访帮扶,令人动容。在村关工组阵地建设中,又核实36名困境学生,纽约婚纱摄影公司爱心捐助20名;双寨村关工组联系必学成教育培训学校资助3名学生;市关工委“圆梦助学”活动中,镇关工委推荐3名品学兼优、家境困难的小升初学生,全部获得资助。在“争做文明小公民”活动中,他们将2017年度五名市县表彰的文明小公民事迹制作成12块展板,在各校巡回展出,用身边榜样感染学生。鹿马中学、九年制学校、新镇小学、焦镇小学精心组织学生观展、写心得、作总结、制美篇,推动养成教育落地生根。活动成效显著,2018年评选出县级“文明小公民”3名,镇级14名,形成了崇德向善的良好风尚。

在“红色基因我传承,理想信念伴我行”文学创作大赛中,各校通过板报、主题班会、国旗下讲话等形式,广泛宣传党史、国史和英雄事迹。学生以笔抒怀,创作命题与自命题作文,经筛选上报县关工委优秀作品69篇。文字中流淌着信仰的力量,稚嫩笔触下,是对先烈的敬仰,对理想的追寻,对未来的憧憬。大爱无言,却如焰火般炽热,如潮水般汹涌,如大海般深邃。在这片他“爱得深沉”的土地上,王泽国用余晖照亮前路,用脚步丈量责任,用行动诠释信仰。他说:“只要我还活着,就要为家乡的孩子尽一份力。”这朴素的话语,正是“化作春泥更护花”最动人的注脚——生命不在于长短,而在于是否曾为他人绽放;奉献不在于轰轰烈烈,而在于是否默默扎根泥土,滋养花开。

老牛自知夕阳短,不用扬鞭自奋蹄。王泽国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热心关爱下一代的奉献精神得到上级上级组织的充分肯定与周围乡亲们的赞誉。他近年来曾先后多次荣获县市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个人荣誉和表彰奖励。他所在的楼观镇关工委也被周至县关工委树为我县关心下一代工作的一面旗帜。
寇健全,西安市作家协会会员,周至县作家协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