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2期
《笔走龙蛇见风骨 墨韵千秋传精神》
—书法家曲艺峰作品赏析
文/墨禅
诵读:心想事成
笔走龙蛇见风骨,墨韵千秋传精神——书法家曲艺峰作品赏析
作者:墨禅
在当代书坛,白石传人、齐白石孙媳朴喆弟子曲艺峰(笔名“龙江艺峰”)以其兼容并蓄的书风、饱含深情的笔墨,在楷、行、草、隶诸体间游刃有余,既传承了传统书法的深厚底蕴,又融入了个人对时代精神的独特诠释。他的书法作品,是笔墨技法与文化内涵的交响,更是一位艺术家对传统与创新的不懈探索。
诸体兼修,笔墨间见功力与性情
曲艺峰的书法创作涵盖行书草、隶书等书体,每一种书体都展现出扎实的功底与鲜明的个人风格。
观其行书作品(如杜甫诗、范仲淹《岳阳楼记》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笔法流畅自然,气韵连贯如行云流水。他将王羲之的飘逸、颜真卿的雄浑熔于一炉,笔画提按顿挫间尽显潇洒灵动,结字疏密有致,布局错落天成,既具传统行书的典雅韵味,又透出现代审美的灵动气息。
其草书作品(如“烽火八载铭国史,炎黄一统盼团圆”“金戈铁马今犹在,落日长河血色红”)则更见性情。笔势狂放而不失法度,线条连绵如惊蛇入草,墨色浓淡枯润对比强烈,将草书“写意抒情”的特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纪念抗战胜利的作品中,他以草书的豪放气势,传递出对历史的深沉缅怀与对家国情怀的激昂抒发,让笔墨成为情感的载体。
而隶书作品(如王维《送元二使安西》、“万紫千红总是春”“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则体现了他对汉隶的深入研习。字形宽博厚重,笔画蚕头燕尾、波磔分明,既保留了汉隶的古朴大气,又通过墨色的变化与结字的细微调整,赋予隶书以新的生命力。《送元二使安西》的隶书创作,更是将古诗的送别深情与隶书的沉雄质感融为一体,读之令人动容。
守正创新,在传统与时代间寻平衡
作为齐白石艺术传人,曲艺峰深谙“守正创新”的艺术之道。他对传统书法经典的临习从未间断,从《兰亭序》的飘逸、《祭侄文稿》的苍劲,到《曹全碑》的秀雅、《张迁碑》的朴拙,都在他的笔下留下了深刻印记。但他并非一味摹古,而是在传统技法的基础上,融入对当代审美与时代精神的思考。
在题材选择上,他既书写古典诗词、名言警句,又关注家国情怀、时代主题。如纪念抗战胜利的书法作品,以笔为戈,以墨为锋,在传统书法形式中注入强烈的时代使命感;“慈云广济”“但愿人长久”等作品,则将对民生的关怀、对人文的追求融入笔墨,让书法超越了技艺的层面,成为精神的表达。
在形式创新上,他尝试通过章法布局、墨色变化等细节,让传统书法更符合现代空间的展示需求。例如在大幅草书作品中,通过字的大小、疏密、欹正对比,营造出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在隶书创作中,适度调整字形的方正感,增添一丝灵动,使作品在古朴中见活力。
以书载道,让笔墨传递文化温度
曲艺峰的书法创作,始终贯穿着“以书载道”的艺术追求。他的作品不仅是笔墨技巧的呈现,更是文化内涵与精神价值的传递。
书写古典诗词时,他深入揣摩诗词的意境与情感,让笔墨与文字内容相得益彰。如书写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隶书的厚重质感与古诗的送别愁绪形成共振,读其字如品其诗,情感在笔墨间自然流淌;书写苏轼的“但愿人长久”,则以隶书的稳重传达出对团圆的期许,让书法成为情感的纽带。
在主题创作中,他以书法为媒介,传递正能量与人文关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行书作品,以大气磅礴的笔势诠释了家国担当;“烽火八载铭国史”的草书作品,以激昂的笔墨铭记历史、呼唤和平。这些作品让书法走出了书斋,成为连接传统与时代、个人与社会的文化桥梁。
从笔锋的提按到墨色的浓淡,从字形的结体到章法的布局,曲艺峰的书法作品如同一部立体的书法史,既可见传统的深厚积淀,又可感时代的创新脉动。他以“龙江艺峰”的独特风格,在当代书坛书写着属于自己的笔墨传奇,让书法这门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蓬勃的文化生命力。
曲 艺 峰 简 历
曲艺峰:字云阳,别署润泽、冰凌、山左晓明等。1953年6月出生,黑龙江密山人。中共党员、研究员、国家一级美术师、享受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特殊津贴专家。
历任黑龙江省柳河五七干校《生产简报》、《柳河通讯》编辑,《新青年》(《黑龙江青年》)杂志社副总编辑,中共虎林县委副书记,黑龙江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对外经济研究室、办公室主任,党组成员、常务副主任。
拜齐白石嫡孙齐西来夫人、著名白石艺术家朴喆为师,为齐白石艺术第三代传人。
书法以王田、杨谦石、刘炳森为师,行草为主,兼习隶、篆;国画以朴喆为师,擅长齐白石艺术。
书画作品多次在国家期刊杂志刊载、专辑出版及获奖。
图片制作:仇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