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实文学《乡魂2—贾村塬人物》选载之:《郝世杰:忠于职守工作出众的“郝校长”》
●原创 吴万哲·西府奇人 西府新传奇
郝世杰:忠于职守工作出众的“郝校长”
●文/吴万哲
校长是一个学校的灵魂。他是老三届高中毕业生,学习基础扎实,知识面宽广,工作认真负责,吃苦耐劳,在37个春秋的教育生涯中,近20年担任中学领导,10多年任乡镇成教专干,5 年担任乡镇教育督导员。他每走一校都管理得井井有条,教育质量节节攀升。
他曾100多次荣获县(区)、乡(镇)、村、校“先进教育工作者”“优秀共产党员”“为人师表先进个人”等荣誉,其中4次受到宝鸡县委、政府和县精神文明办表彰奖励。他用一颗对工作、对事业的赤诚之心,诠释了一个“好老师”“好校长”的光辉形象,创造了属于自己的人生辉煌。
他叫郝世杰,宝鸡市金台区蟠龙镇蟠龙山村6组人。
一
郝世杰祖父郝生木(1887—1960),是个很有名气的木匠,解放前曾在兰州开过木器加工铺。父亲郝广(1919—2003),小时在祖父木器铺帮工,读过“四书”“五经”等书,有文化。后回村务农,精通各种农活。还多年担任村上贫协副主席和调解委员会主任,常帮村人调解矛盾纠纷。还特别能识辨大家畜优劣,多次给村上买卖牲口,在县功、贾村、天水等地当经纪。他兄妹4人,大妹出嫁斗鸡工农村,曾在村缝纫部工作多年。二弟宝鸡县“五七大学”毕业,曾在乡镇建筑公司、农机站、水管站工作多年。小妹精明能干,开过服装店。
他生于1945年3月,9岁上学,从小学习优秀。初中毕业,那时中专生国家包分配,他家穷希望早点端个铁饭碗,便填报了西安几所中专学校,可班主任老师却感觉他这样的优秀生上中专大材小用,便私自做主改报高中,就这样他被录到宝鸡市斗鸡中学(时称“毛泽东主义中学”),成为高66级学生,在高中他曾两年半担任班长,工作认真负责。一晃高中3年学习生涯过去,他在日夜苦读备战高考,志愿书也已填报,突然“文革”开始,上级通知高考推迟半年,复课闹革命。结果一闹就是几年,1968年10月随“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浪潮回到农村,在“广阔天地”炼起红心。
他当时已是23岁的大小伙,但因没有劳动经验,生产队只给评8分工,顶一个精干妇女,但干的活却不轻省。随社员下地劳动,去宝鸡市区为生产队搞副业。那时农村孩子多,为方便就近上学,蟠一、蟠二两个大队(8个自然村)联办了一所“育红七年制学校”,公社要求每村出一名教师,他代表蟠二大队进入学校,当起民办教师。因他文化程度高,一到学校便担任七年级课程教学。他年年教毕业班,尽管那时学校不大讲求教育质量,但他还是尽心尽力上好每节课,受到领导和师生好评。1970年12月他被宝鸡县首批招录为公办教师。
招转后,1971年3月他被调到钟楼寺中学工作,教理化、俄语,各门课程他都教得优秀。1972年2月,领导慧眼识珠,提拔他担任学校革委会委员,一年后又任学校领导。1977年8月,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在钟楼寺学校一干就是10年。1981年3月调到大韩村中学,两年后又调到大槐树中学,1984年9月由乡镇调任蟠龙中学校长,仅过一月县教育局又发文调往贾村初中担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88年9月又调回蟠龙初中任校长兼党支部书记。1992年8月他被调任金河乡成教专干兼任乡政府办公室文书,还兼管老龄、老干、政协工作。1999年3月调任八鱼乡成教专干兼管老干部工作。2001年任八鱼乡教育督导员。2005年5月退休。
二
郝世杰常说:“学校是教娃娃学习的地方,一个学校办得好不好,要看这个学校教出了多少好学生。”他担任学校领导多年,工作中管理严格,学校教学质量高,考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多。80年代初,他在大韩村和大槐树中学当校长时,两个学校都考上了中专生。不入流的农村初中能考上中专生,在那个时代是一件很荣耀的大事,被群众广泛传颂赞扬。为此他被评为县“先进教育工作者”,披红戴花,受到宝鸡县委、县政府隆重表彰。
在钟楼寺学校工作时,办学经费非常困难,为此他想方设法带领师生大力开展勤工俭学。他得知有个学生的父亲在宝鸡市印刷厂工作,便亲自上门联系,了解印刷技术,购买一台小型印刷机,又派人学习技术,办起校办印刷厂,为学生印制作业本,同时服务社会,增加学校收入。因他继承家族传统,会做木工活,又身体力行办起校办木器厂,带领高年级学生维修损坏的门窗、桌椅板凳,还承担社会上一些木工活。带领学生去秦岭山中割竹子,请来会编织的村民当老师,教授学生编粪笼、牛笼嘴等,拿到集市售卖。不仅增加了学校收入,还让学生学到一门在当时很实用的技术。1978年还带领学生到市12纺织厂学工近一个月。在他精心谋划、组织下,学校勤工俭学开展得轰轰烈烈,蟠龙公社在学校隆重召开现场会,推广他们的经验。
他在贾村中学任职期间,虽说学校已办多年,却没有操场,学生每天早上在乡村路上跑步、做操,上体育课借用村民打麦场。当时学校学生达1000多人,常发生与村民、大家畜争路现象,管理难度大,很不安全,而且每当村民麦场使用时体育课、做操就得暂停。他一上任,便下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跑遍学校四周查看、寻找合适场地,又不断向村干部打探情况,然后反复向乡政府领导汇报,苦口婆心争取,最后领导终于给他批了一块撂荒地让做操场。可中间却有个大深坑,他便带领师生利用课余时间,拉土填埋。寒来暑往。一干就是两个学期,终于蚂蚁拉泰山般一点点将大坑填平,学校终于有了自己的操场,师生们非常高兴,可起用不几天,却被某单位征用建房。他得知和乡领导据理力争,可终究胳膊拧不过大腿,领导又给他另批了一块地。批的地仍坑凹不平,他又带领师生平整……功夫不负有心人,该校终于结束了无操场的历史,他看到孩子们在宽阔、平整的操场跑步、做操、上体育课,心中涌现出一种异样的感觉。
他在金河乡担任成人教育干事8年,那个时候政府正开展中青年农民扫盲和实用技术培训活动,他全力奔波,跑遍每个村组,安排部署,督促检查,有时还亲自当老师,教授中青年农民学习文化,学习科学技术。那二年乡镇干部“催粮要款、大肚子婆娘刮宫流产”任务繁重,乡干部常常下乡,领导知道他多年担任中学校长,有独立工作经验,便命他当留守司令,临走前领导将办公室钥匙和政府大印给他一交,他便连蹲带长。每当有人来办事,他就是办事员,干净利索办理。上级领导检查工作,他便既搞接待,又代领导汇报,独当一面,认真负责,深得领导器重,留下很好口碑。1999年3月调任八鱼镇任成教专干,兼管老龄、老干工作,并在下甘沟村包队近两年。2001年3月任八鱼镇教育督导员,2005年退休。
三
他一生热爱教育,热爱学生,关爱教师,忠于职守,工作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村干部和教师中威望很高。上世纪90年代初,人们争相将农村户口转为城镇户口,按说他早符合政策,可每每组织给了指标,他却都让给了别人,人们至今还记着他的好,赞扬他的高风亮节。如今每当逢年过节,便有许多学生、同事去看望,他76岁大寿时,学生还联名给他送了一面大锦旗。
他有一个温馨、和睦、兴旺发达的家庭。老伴索瑞芳,初中文化,精明能干。他多年在外工作,家里全靠老伴操持。特别包产到户那些年,老伴要照顾老人,抚育孩子,还要种地,受尽艰辛。二人一生养育3个儿子,非常重视孩子教育。往往他人调到哪儿工作就把孩子带到哪儿上学,严格管教,儿子个个争气成才。长子郝晓刚,宝鸡市金桥集团董事长,妻子张爱君,金桥集团副总经理。二人是中学同学,自由恋爱,珠联璧合,自修大学毕业,事业发展广阔,实力雄厚。次子郝瑜,妻子李勋燕,西安旅游培训学院毕业,通过自考双双获大学文凭,1997年去海南省三亚市从事旅游服务工作至今,现落户三亚市。三子郝琼,西安铁路运输学校毕业,自修大学,西铁宝鸡电机厂人事科长。妻子高晓英,大学毕业,在渭滨区土地局工作。5个孙子孙女,大孙女留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毕业,现在北京工商银行工作。大孙子西工大附中高中毕业,一举考中西工大,大学毕业后又攻读7年制硕博连读。三孙女西安财经大学毕业。四孙女在安徽合肥工业大学上大四。五孙女在三亚上高中,成绩常列班级前三名。
儿子媳妇对二老非常孝敬,每年都给他们报团外出旅游,除过西藏外全国都已游遍。他还有个爱好,就是养花种草、捡拾“奇石”、玩根雕。他的微信名“好石头”,一有时间就跑渭河滩,外出旅游时看到奇石也又捡又买,屋子堆放了几宝石架100多块奇石。《宝鸡日报》多次报道他意外捡到“红梅报春”“象形猪”等奇石的消息,他还多次参加各类奇石展并获奖。玩石不仅锻炼了身体,还让他感受了另一种人生乐趣。
他一生乐善好施,关爱教育。2001年村上集资建新小学,他捐资500元,儿子郝晓刚捐10000元,受到村干部和村民好评。他姓郝,“郝”“好”同音,工作和退休后,人们一律称他“好老师”“好校长”。他用毅力和坚持收获一树繁花的人生芬芳,祝愿他健康长寿!
吴万哲,陕西麟游人。中共党员,大专文化,一级编剧、高级政工师职称。陕西作协、戏剧家协会、编剧协会、文化创意协会会员,宝鸡市杂文散文家协会第四届主席,宝鸡市文化产业项目评审专家库专家。当过教师,从过政,做过企业政工,办过杂志。有影视及各类文学作品300万字。主编纪实文学《奔梦》《人间正道谱春秋》《风韵》、散文集《硕果满枝》等。编剧拍摄电影《秦火》《吕建江》等5部,电视剧1部,微电影30余部,栏目剧100余个。报告文学、散文等若干。出版著作有27万字纪实文学《西府奇人》、30万字《乡魂——贾村教育40年纪事》《凤酒人生》等。电影《秦火》《吕建江》、报告文学《燃烧到最后》,散文《难忘的跪拜礼》,微电影《墨宝》《万家酣梦》《追梦》《新生》《生命的托举》《寻根》,喜剧小品《灭鼠》《山妹》等50余次在国际、全国、省、市获奖,荣获“宝鸡市劳动模范”“宝鸡市优秀文艺创作奖”“秦岭文艺奖”。近年有独创优秀人物宣传品牌“西府奇人”,被誉为“宝鸡文化新现象”。电话、微信:158910789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