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之灯:
在文凭焦虑与AI浪潮中照亮教育的本真
评论员:池朝兴
2025年 10月 10 日
当“毕业即失业”的阴云笼罩在无数求职者心头,当AI技术以摧枯拉朽之势重塑职业版图,广州街头巷尾悄然兴起的“阅读粤好”亲子阅读活动,恰如一道穿透迷雾的温暖光束。在功利主义教育观大行其道的今天,这场看似普通的阅读活动,实则是对教育本质的深情回归,为我们重新思考“为何而学”提供了珍贵启示。
在文凭通胀与AI替代的双重夹击下,当代社会陷入了空前的教育焦虑。大学文凭正在急速贬值,而AI的崛起更让许多传统白领岗位岌岌可危。在这样的语境下,教育被简化为职业训练的流水线,阅读被窄化为获取分数的工具。孩子们在题海中过早失去了对知识本身的好奇,家庭在分数竞争中逐渐丧失了情感连接的纽带。
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阅读粤好”活动的价值得以凸显。它通过亲子共读,重建了家庭作为情感共同体与精神成长空间的功能。当父母与孩子共同沉浸于书页之间,他们不仅在传承岭南文化的基因,更在缔造一种超越功利的精神联结。这种基于共同体验的情感纽带与阅读习惯,正是应对未来不确定性的宝贵资源。
面对AI时代,那些容易被自动化取代的技能性知识正迅速贬值,而人类的独特优势——情感共鸣、文化理解、批判性思维与创造力——愈发珍贵。亲子阅读所培育的,恰恰是这些机器难以复制的核心素养。在共同解读文本的过程中,孩子们学会的不仅是知识,更是理解多元视角、构建意义的能力。
“阅读粤好”活动所营造的“可持续亲子阅读社群”,更是一种社会资本的积累。在个体日益原子化的今天,这样的社群为家庭提供了精神支持网络,让教育回归社区公共生活。当阅读成为连接邻里的人文纽带,我们便在文凭与就业的冰冷逻辑之外,重建了教育的温度与厚度。
当然,肯定亲子阅读的价值,并非否定文凭与专业技能的重要性。而是呼吁一种更为平衡的教育观:在培养就业能力的同时,不忘滋养人的精神世界;在追逐个人成就之际,不放弃家庭与社群的文化责任。
当AI可能比我们更擅长整理知识,当文凭不再保证职业成功,唯有那些在温暖共读中滋养的情感能力、文化自信与终身学习习惯,能够成为孩子们穿越不确定未来的航标。广州的亲子阅读活动提醒我们,教育的终极目的,从来不只是培养高效的员工,更是培育完整的人——而这一旅程,始于家庭书架上的一本好书,源于亲子共读时的那盏明灯。
【作者简介】
池朝兴,作家诗人。多篇作品发表及获奖于国内外书报刊杂志或网络。出版诗集《金色的希望》《金色的阳光》《金色的大地》等。广州市城管执法局退休干部(正局)、关工委副主任,广东五星志愿者,人大代表民情联络员,都市头条认证编辑、作家平台主编,中国作家网、中国诗歌学会、中国诗歌网、广东省作家协会、广东省老干部书画诗词摄影家协会、广东省侨界作家联合会、广州市海珠区作协、荔湾区作协会员,华夏精短文学学会会员、签约作家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