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泰山玉皇顶遐思
林奕
来到山东泰安,慕名东岳泰山,结伴而游。我们一反常态,直接登上泰山最高峰玉皇顶,青天在侧,白云可掬,大有“一览众山小”之感。从上往下顺着石阶一级一级往下降,沿途一片片绿意盎然映入眼帘……途中时不时出现泉溪争流,山高水长;林茂泉飞,气象万千等美丽景象。置身其中,令人心旷神怡,惬意极了。
泰山素有“泰山安,四海安”之称、“直通帝座”天堂之誉,是一座深受百姓崇拜、帝王告祭的神山。它贯穿山东中部泰安市,连绵横亘于泰安、济南与莱芜之间,古称“岱山”、“岱宗”,春秋时改称“泰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世界地质公园。它前邻孔子故里曲阜,背依泉城济南,雄起于华北平原之东,凌驾于齐鲁平原之上。东临大海,西靠黄河,南有汶、泗、淮之水。东西长约200公里,南北宽约50公里,盘卧面积达426平方公里。主峰玉皇顶海拔1545米,气势雄伟磅礴,有“五岳之首”、“五岳之长”、“五岳之尊”、“天下第一山”之美称。
泰山既是中华民族的象征和精神家园,也是灿烂辉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它包括幽区、旷区、奥区、妙区、秀区、丽区六大风景区,沿途风景深幽,峰回路转,古木怪石鳞次栉比,美不胜收。仰望泰山,层层叠叠连绵起伏,粗犷豪迈不修边幅,壮观自然,宁静致远。来到泰山脚下,经壶天阁拾级而上,一路瑰丽美景美不胜收。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道路两旁变幻不定的秀丽景色,唐松汉柏招手相迎;遮天蔽日、气势如虹的古松虬枝似在向游客现身说法何谓“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韧毅力。
登上玉皇顶,云雾缥缈,朦胧犹如仙境,分不清南北西东,记不清身居何处,身心了无挂碍,静听上古梵音。身临此境,除了感叹大自然参天造化之功和先人留下的众多宝贵遗迹外,你可深切感受到“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雄浑气魄之真谛。玉皇顶上那深具浓厚传奇色彩的“泰山石敢当”,千百年来成了匡扶正义、降妖除魔的化身。独立玉皇顶,环顾四周,便似有无数神仙齐聚玉皇麾下感叹苍生之苦,发出悲天悯人的唏嘘,令人油然而生一丝遐思……来自远古,来自上苍,抑或来自自己灵魂深处!
静极思动,闲极生愁。面对此情此景,初唐杰出文学家、诗文革新人物之一陈子昂那首五言绝句《登幽州台歌》“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之千古绝唱不禁涌上我心头,眼前不觉浮现如此一番神仙造访瑰丽奇幻景象:神仙们或白衣行吟,悲芸芸众生;或盘膝端坐,问天地造化;或茕茕独立,叹世间情殇。
更有那无数帝王将相登临泰山留下美丽的传说、无数文人墨客游历泰山留下光耀千古的摩崖石刻、立传碑刻,无一不书写着泰山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登泰山就像读一本书,向你娓娓道来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文明发展史;登泰山就像浏览一幅水墨画,向你展开一幅幅深厚文化底蕴的绚丽风景画卷;登泰山就像穿越时空隧道,向你进行今人与历史名人相会的文化之旅。
在中国古代传统文化中,东方历来为万物交替、初春发生之地,故泰山自古有“五岳之长”、“五岳独尊”之美誉。“泰山”之名最早见之于《诗经》。《易·说卦》中有“履而泰,然后安”之说。“泰”字本就有高大、通畅之意,可引申为“大而稳,稳而安”。随即出现了“稳如泰山”、“国泰民安”、“泰山鸿毛”之说。五岳为群山之尊,泰山为五岳之长。泰山因其气势磅礴,又有“天下名山第一”之美誉,早在远古时期就已是东方文化重要发祥地之一。
盘古开天辟地,天下名山无数,为何历代帝王和芸芸众生却独尊东岳泰山为首呢?这是因为在中国古代神话传说中,有盘古(远古时开天辟地,代生万物的神人)死后,头部化为泰山之说。早在六朝时期,任昉在其所著《述异记》中有云:“盘古氏,天地万物之祖也。然则生物始于盘古。昔盘古氏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间俗说,盘古氏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先儒说,泣为江河,气为风,声为雷,目瞳为电。古说,喜为晴,怒为阴。吴楚间说,盘古氏夫妻,阴阳之始也。今南海有盘古氏墓,亘三百余里。俗云后人追葬盘古之魂也。”说的是,相传在很早很早以前,世界初成,天地刚分,有一个叫盘古的人生长在天地之间,天空每日升高一丈,大地每日厚一丈,盘古也每日长高一丈。如此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就这样顶天立地生活着。经过了漫长的一万八千年,天极高,地极厚,盘古也长得极高,他呼吸的气化作了风,他呼吸的声音化作了雷鸣,他的眼睛一眨一眨的,闪出道道蓝光,这就是闪电。他高兴时天空就变得艳阳晴和,他生气时天空就变得阴雨连绵。后来盘古慢慢地衰老了,最后终于溘然长逝。刹那间巨人倒地,他的头变成了东岳,腹变成了中岳,左臂变成了南岳,右臂变成了北岳,两脚变成了西岳,眼睛变成了日月,毛发变成了草木,汗水变成了江河。因为盘古开天辟地,造就了世界,后人尊其为人类祖先。正因为盘古尸体头部朝向东方化为东岳,其被称为“天下第一山”,成了五岳之首也就顺理成章了。
南朝宋著名史学家裴骃在其所著《史记集解》中云:“天高不可及,于泰山上立封禅而祭之,冀近神灵也。”正因如此,中国人从古至今上至帝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发自内心地崇拜泰山,对泰山仰慕备至,建庙塑神,刻石题字,并留下了“泰山安,四海皆安”的古训。凡此种种,奠定了泰山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和中华民族精神家园,以及灿烂辉煌东方文化“天人合一”思想的寄托之地的崇高地位。
中国当代诗文学家、佛学家、教育家、学者、诗人、国学大师南怀瑾先生在其《南怀瑾先生答问集(一)》中云:“三千年读史,不外功名利禄;九万里悟道,终归诗酒田园”。人生多歧路,岂止“泰山十八盘”?也因此,登泰山既是一种磨练,也是一种感悟。悠悠岁月,时光缱绻,与其感怀,不如随风安放。处盛世之中,我们应本着不追、不探、不寻,给泰山一份自然、自在、自我。处一份自在,守一方静好。
作者:林奕,厦门大学法律专业毕业。本人曾多次在各类报纸、刊物上发表散文、小说、游记、古典诗词曲、调研文章、经济论文等各类文章,曾荣获罗源县“县树●县花”主题征文比赛三等奖,以及“三亚杯”全国文学大赛金奖、“长江杯”中国诗歌大赛二等奖、中外诗歌散文邀请赛二等奖、“中华情”全国诗歌散文联赛铜奖、“重庆杯”、“江南杯”、“港澳杯”中国最美游记作品奖等等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