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次探讨点文化问题。
二弟现在比我热爱农业,春播时节在荒芜多年的地里辟出一小块种了几行玉米栽了几垄白薯。早就收了一小堆玉米棒子,也到了收白薯的时候,我说:先别急,等国庆放假咱们一起劳动吧。

10月2日下午,酒足饭饱睡透之后,扛起一把镐抄起两把镰刀吆三喝四地到了出发了。所谓几垄,屈指点数一下,共计四垄,每一垄六七米长拢共二十五六米长吧。收白薯的第一道工序是割白薯秧,就是用镰刀把乌央乌央爬满地的藤蔓割下来归拢到一边露出白薯垄。

先插播一下“垄”及栽培知识。所谓垄,就是在耕地上培成的一行一行的土埂,在上面种植农作物。白薯要栽在垄上,这既增大通风采光面供应充足氧气利于白薯呼吸生长也便于收获——省得挖掘太深太费劲。春播时在垄背上挖一个个的小坑,称之为“埯ǎn”,我们老家那一带不允许没有声母的现象(比如要把安全说成nān quán,棉袄叫做mián nǎo)而且还要儿化称之为“nǎn儿”。在埯里栽上秧苗——一般一埯栽两棵,浇上水,等水渗透盖上土,这叫“封埯”,春季任务完成。

白薯的田间管理比较粗放,只需要翻翻秧除除草,略去不表。这就到了秋分寒露时节,也就是我们兄弟劳动时间。刨白薯,就是抡起铁镐把白薯从地里刨出来。刨白薯也是有一定技术含量的,镐头向斜前方抡起来然后向斜后方照着白薯垄的底部用力抡下去把土搂起来,运气好的话一嘟噜白薯就出来了。不过我们的运气经常不好,一镐下去看不见二镐下去刨不出……终于看见个红皮的东西,手指粗的白薯呈现出来,当然也有比手指头大的,但在总数中占比不高,按照这块地应有的产出也是可怜。

尽管收成不甚理想,但大大小小七人兴致还挺高,甚至洋溢着丰收的喜悦,给国庆假期增添喜庆色彩。悲庆的色彩也有,就是腰和胯有点酸。

此处所谓的白薯是我们老家对于sweet potato的一般叫法,不论白瓤的红瓤的黄瓤的紫瓤的统称白薯,只是当非白瓤时加个限定词以示区分比如红瓤白薯等。我想这和当年我们这里以白瓤为主有关,就像有的地区主要产红瓤的就统称红薯一样,没有贵贱土洋之别。

由收白薯想到传统农业的几个动词。收白薯一定是刨不能叫挖,虽然都是把东西从土里取出来,但用的工具和技术动作是不同的。挖用铁锨或者叫铁锹,用脚把铁锨踩到土里,胳膊用力把东西挖出来。谁说挖白薯,谁是农业外行。

收玉米叫掰,很形象吧,用手把玉米棒子与玉米秸分开,多数情况一只手就行,长得太结实就得用两只手。我们那儿把掰玉米叫kěi棒子,遍查《新华字典》没找到这个kěi字,有兴趣的文化学者可以挖掘考证一下,我先忙别的事。

对于谷子和高粱,我们用另一个动词“zhǎo”,而且有个专用的工具叫“zhǎo镰”。网上有人给出“爪zhǎo镰”的写法,我觉得似乎不是很贴切,感觉应该有个提手旁才是。再请文化学者考证一下吧。

拾柴属于书面用语,具体拾柴者不会这么说。俺们那旮一般有两种说法,一是搂,针对枯枝落叶,用筢子搂lōu——搂草还可以顺便打兔子。二是割,像荆条山草等需要用镰刀割下。有的地方会有砍柴行为,那对象是比较粗壮的树木,俺们那旮绿化祖国不许砍树故砍字极少用到柴字前。

很多城里人分不清栽、种zhòng、植的适用范围。俺们那旮的农民门儿清:把种zhǒng子播撒到土里叫zhòng,把zhǒng子或者根茎培育出秧苗植入土里叫栽,因此把树苗植入土里叫栽树不是种树。植是书面用语,含义略宽些,可以有栽植种植义,因此国家设立了植树节,号召植树造林,而不是种树节种树造林。

上述都属于传统农业范畴,年轻人已经不了解了,但是没关系,现代农业简化了好多,很多动词名词也要淘汰,社会在发展,就这样吧。
又想到了这个字,粘。它有两个读音,一是zhān,二是nián。作动词读zhān,指黏性物附着或胶合(如粘贴、粘连)即粘( nián )的东西互相连接或附着在别的东西上,因此Ctrl+V那个动作叫zhān贴而不是nián贴。每当听到复制nián贴就感觉很别扭。记住,nián是形容词,表示物质的特定性状,一般用黏。

写到这儿,“一骑红尘妃子笑”又冒了出来。我就不明白了,你们这些学者专家就没有一点中国古典诗词的常识不知道格律是什么物事吗?“仄仄平平平仄仄”被你们改成“平平平平平仄仄”就不觉得阉割了中国传统文化愧对列祖列宗?不知道这些专家是哪儿来怎么当上的,真想抡圆了赏它几个大逼豆大耳帖子大脖儿搂。唉,别这样,一是见不到它们,二是也有辱咱文化人的斯文。



王革华,1961年生,清华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198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工业自动化专业,1987年毕业于清华大学管理工程专业,工学硕士。研究领域为能源系统分析与规划,侧重于农村能源、新能源经济与政策分析,能源与气候变化等。1987~2001年在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工作,曾任能源环保所所长。2002年至今在清华大学核能与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曾任副院长,主讲研究生课程《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概论》。著有《能源与可持续发展》《新能源概论》《新能源:人类的必然选择》《县级农村能源综合建设规划》《农村能源项目经济评价》等专业著作,以及《半瓶集》《无所集》等诗文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