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花蕊(连载19)
毋东汉
(第二章 文学思潮与创作方法)④
(十六)超现实主义
超现实主义是一种现代资产阶级文艺思潮。1924年,法国作家布洛东、阿拉贡、艾吕雅、苏波等人发表第一篇超现实主义宣言,正式成立“超现实主义研究室”。它以柏格森的“生命冲动”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为思想理论基础,认为只有下意识的领域、梦境、幻觉、本能、呓语等超现实的生活才是创作的源泉,所以在创作中主张“无意识”的书写,强调对呓语、幻觉、梦境的记叙,随意打破语言常规。
超现实主义代表作品有布洛东的散文《可溶解的鱼》《娜嘉》,艾吕雅的诗集《动物与人》,阿拉贡的散文集《巴黎的农民》和让.科克托的剧本《奥尔菲》等。
(十七)表现主义
表现主义,二十世纪初,兴起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的一种。此派作家多为社会下层的中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面对无限膨胀的垄断资本和世界大战带来的灾难,在传统道德和宗教信仰失去原来价值的精神危机中,由于自己的坎坷经历,既与社会现实格格不入,充满强烈反抗情绪,又感到无路可走,处于彷徨、痛苦、孤独和绝望的境地。他们认为艺术是主观的表现,心灵的创造,往往不顾客观真实与艺术规律,创造奇特的世界。所写作品虽于畸形状况中触及到社会某些本质,但多散布宿命论、神秘主义、悲观主义和弗洛伊德主义等消极、颓废思想。
代表作家有德国戏剧家恩斯.托勒和美欧尔格.凯撒、奥地利作家卡夫卡、美国作家尤金.奧尼尔等。
(十八)抽象派
现代欧美风行的一种艺术流派。用色彩、线条构成奇特形象,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
(十九)意识流
二十世纪二十至四十年代,出现于西方的现代派文学之一种。资本主义进入垄断时期后,西方资产阶级作家力图寻找新的创作方法,直接表现动乱社会中人们畸形心理的产物。
意识流文学多采用“自由联想”和“内心独白”,“只客观地描写事物在人物意识上留下的印象,记录人物意识流动的轨道”,带有较大的主观随意性、跳跃性和散漫性。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英国乔埃斯自传体小说《青年艺术家画像》与长篇小说《尤利西斯》、沃尔芙长篇小说《到灯塔去》、美国福克纳长篇小说《喧嚣与狂怒》与《当我垂死的时候》、海明威短篇小说《乞力马扎罗的雪》等。中国文化革命旗手鲁迅的《狂人日记》带有意识流成分,现代作家王蒙《春之声》等是意识流小说“洋为中用”的杰作。
(二十)启蒙主义
继文艺复兴以后,十八世纪启蒙运动是欧洲又一场反对封建教会的思想文化活动。继承并发展文艺复兴时期人文主义思想,形成一整套战斗的资产阶级思想体系。反对专制暴政,主张开明政治,反对宗教压迫,主张个性解放,反对贵族特权,主张天赋人权。要求用理性衡量一切,改造一切,建立一个自由博爱的理性王国。直接为即将到来的资产阶级革命做思想准备。斗争激烈,影响巨大。
代表作家及其作品如英国笛福的《鲁滨逊漂流记》、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菲尔丁的《汤姆.琼斯》,法国孟德斯鸠的《波斯人信札》、伏尔泰的《老实人》、狄德罗的《修女》和《拉摩的侄儿》、卢梭的《新爱洛绮斯》、德国莱辛的《爱米丽雅.迦洛莘》、歌德的《浮士德》、席勒的《阴谋与爱情》等。
(待续)
2025.10.10.于樵仙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