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满千秋句,诗承一脉魂。也读周文彰会长《忆儿时中秋》
忆儿时中秋
周文彰
常忆家山月,无论在何方。
蓝天洁如玉,风平静荷塘。
月似含羞草,缓缓出东江。
玉兔横空走,嬉童觅地藏。
菱角鸡头美,米糕雪藕长。
明月天边亮,红烛桌上光。
身躬三叩首,涎咽几回肠。
纵使馋佳饼,先敬娥与刚。
满口油酥屑,千层果杏糖。
才品五仁脆,又咂十指香。
离家五十载,此味不曾尝。
每逢八月半,甜甜梦故乡。
注:鸡头,即芡实。
读过此作感同身受,一个从农村拼搏出来之人,50年后便成了古稀老人,而且乡愁满满,化作诗句,着实让人感动不已。笔者亦如是。《忆儿时中秋》以白描手法勾勒出江南水乡之中秋画卷,作者通过时空交错之叙事结构,将记忆中之民俗场景与当下之乡愁体验熔成一首充满质感之怀旧诗,其情可赞。
开篇便以"常忆家山月,无论在何方。"奠定了全诗追忆基调,随后以剪接手法切换镜头:从荷风拂过池塘的动感,到玉兔横空的静谧;从江上升明月到孩童捉迷藏,皆是意趣之所在。笔者虽不及作者家乡的江流水韵,也有在泰山脚下的山乡野趣。山上升明月,满村捉迷藏。玩到尽兴处,不归闻喊娘。又满山酸枣林立如红灯高挂,遍地荆棘丛生似针垫平铺,好不壮观。
读到"菱角鸡头美,米糕雪藕长。"此句时,勾起了笔者家乡之味道:火烧豆子,坑闷红薯,偷吃长果,烹炒河虾。当月亮升起,供桌摆上,红烛白酒,月饼石榴,如同招待宾客一般,江南风物一应俱全。虽然江南和山东地域不同,但赏月、祭月、吃月饼之习俗相同。酒敬娥仙,叩首苍天,祈求丰收和幸福。赏月、祭月、吃月饼这种民间习俗已在中国大地上流传了五千余年。
"满口油酥屑,千层果杏糖。才品五仁脆,又咂十指香。"从味觉(油酥屑/五仁脆)到触觉(咂十指香)的感官递进,给出了儿时之所有感受和愿望。也就有了浓浓之乡愁。这种眼巴巴地看着供桌上色香味俱全之食品,口中涎水不断下咽,馋到关键处,央求父辈们赏赐每人一口,所以才有了"涏咽几回肠""又咂十指香"之感触。这充分体现儿时之艰难生活。而且也是笔者感受最深之处。70年代前,无不如此。一年到头只吃地瓜,地瓜面粥、地瓜面窝头、地瓜面煎饼、菜豆腐、菜窝头等。吃饭就咸菜,只有在春节和八月十五两个节日吃一顿麦子面饭,月饼更是稀罕之物了。所以,盼星星盼月亮,终于盼来月饼香,每人一口尝一尝。这就是历史的记忆,更是社会发展的记忆。这种记忆将激励后人,世世代代坚持勤俭持家之优良传统,传承艰苦奋斗之拼搏精神。
"离家五十载,此味不曾尝。每逢八月半,甜甜梦故乡。"读到此处便是作者以通感手法作结,使味觉记忆升华为精神归宿,与开篇之"常忆家山月"首尾呼应,紧扣主题,形成时空闭环,在历史传统诗词创作中注入现代人之精神源泉,并赋予了乡愁之历史沉重感。
此作立意明确,意象清新,意境优美,情感真挚。把含有丰富之自然意象和情感因素交织在一起,使读者欲罢不能,并产生共鸣。蓝天、荷塘、东江、含羞草、明月、红烛构成了立体画面,形成了由远及近、从上至下、花草相宜、动静结合、情景交融之氛围,并赋予了传统意象之清新生命力。把中秋节之民俗风物交织起来成为乡愁之见证,更把自己融入到这一历史画面中。
此作十二韵,虽不是排律,却有六韵对仗联,工整稳妥,形式严谨,内容关联。尤其是:"菱角鸡头美,米糕雪藕长。""身躬三叩首,涎咽几回肠。"满口油酥屑,千层果杏糖。才品五仁脆,又咂十指香。"读起来朗朗上口,韵味十足,令人羡慕。整个创作过程都以白描为基本之手法,附以拟物技法:如"月似含羞草",形象逼真;夸张技法:如"千层果杏糖",感人至深。最终结题于每逢中秋节都在“甜甜梦故乡”之感慨中度过,将儿时记忆永远留在梦乡之中。
此诗之创作风格,值得笔者借鉴和学习。
于北京2025.1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