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宜都荷叶溪村,看绿茶未来的空间
◎邓庆华首发《陆羽茶道院》
绿茶,自汉朝问世以来,就是中国茶饮生活样式的经典。
唐代钱起“竹下忘言对紫茶,全胜羽客醉流霞。尘心洗尽兴难尽,一树蝉声片影斜”,使人心灵宁静与清幽;苏轼“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让人有了珍惜时光、享受当下的心境;
而南宋杜耒“寒夜客来茶当酒,竹炉汤沸火初红”,则令人更加怀念友情。
可以说,中国绿茶的文化意蕴和审美价值天下仅有,在六大茶类中也是傲居榜首。然而,近二、三十年,受资本的鼓噪和市场的影响,绿茶的文化魅力和美学价值被低估和扭曲。
没有“年份”又没有“药性”的绿茶,似乎有了“原罪”,甚至消费者都谈“绿”色变,怕睡眠受刺激,怕脾胃受寒湿。这种被市场“冷落”和“歧视”的窘境,给绿茶产业的发展平添了不少阻力。


宜都市荷叶溪村
日前,经《宜昌茶叶网》推荐,赴湖北宜都市的荷叶溪村进行了考察。这个地理位置偏僻,土壤条件不算很好的茶村,竟然有2000亩茶园,15家加工厂生产低端绿茶。重点是,他们并没有遭遇到市场上的“凄风冷雨”。
究其原因,是低端绿茶满足了底层大众的消费需求,而且有着明显的流量价值和引流功能,显示出自媒体经济时代茶叶销售逻辑的变化。
看来,引流价值、文创特色、品牌个性,只有具备这“三件套”的茶叶,才可利于不败之地。由此想到整个中国绿茶,上能雅集茶会,下可茶修文旅,其发展如果密切关联普通大众,那么它的未来,依然是具有广阔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