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 500 平米到 300 万平米:李仁的生态护坡 “推广之战”
“技术再好,不能落地就只是实验室里的样品。”2004 年,当李仁研发出现浇绿化混凝土技术时,行业内的质疑声远大于认可 ——“混凝土里长草?不可能”“生态护坡哪能扛得住洪水”,这些声音让技术推广举步维艰。而李仁用一场 “零报酬” 的试验,开启了生态护坡的 “推广之战”,如今这项技术已应用于全国 20 多个省市,累计施工面积超 300 万平方米。
故事的起点,是 2004 年上海南汇宣六港的护坡改造项目。当时,项目方对现浇绿化混凝土技术持怀疑态度,只愿意划出 500 平米的 “试验段”,且提出苛刻条件:“成功了没有报酬,失败了要恢复原状。” 面对这样的 “赌注”,李仁没有犹豫:“只要给机会,我就有信心证明技术!” 他亲自带队施工,从原材料配比到现场浇筑,每一步都亲力亲为。2 个月后,试验段的混凝土上长满了绿油油的狗牙根草,根系穿透混凝土扎入土壤,经检测,护坡的抗冲刷能力远超预期。项目方被眼前的成果打动,不仅后续项目全部采用该技术,还主动为李仁推荐新客户 —— 现浇绿化混凝土的 “第一块敲门砖”,就这样靠实力敲开了市场大门。
真正让技术 “出圈” 的,是 2011 年浙江富春江堤防工程。该工程位于钱塘江流域,每年汛期面临强降雨和高水位考验,对护坡的抗冲刷能力要求极高。当时,业主单位在传统混凝土护坡和现浇绿化混凝土之间犹豫不定,李仁主动提出 “同台竞技”:选取 200 米河段,一半用传统技术,一半用现浇绿化混凝土。当年汛期,传统护坡出现 3 处冲毁,而现浇绿化混凝土护坡不仅完好,植被还有效减缓了水流速度。此后,上海横沙岛海堤、上海迪士尼外围河道、湖南汨罗江中小流域治理等重大工程相继采用该技术,其中湖南汨罗江项目成为湖南省水利厅重点科技推广项目,带动了整个华中地区的技术应用。
推广过程中,李仁还注重 “因地制宜” 解决不同地区的难题。在新疆地区,他针对干旱少雨的特点,在混凝土孔洞中加入保水剂,使植被成活率从 60% 提升到 90%;在山东盐碱地项目中,他研发出 “盐碱隔离层” 技术,防止地下盐碱水反渗,成功种活碱蓬、芦苇等耐盐植物;在海南三亚妙林大排沟治理中,他通过调整混凝土配比,增强其抗海水腐蚀能力,让护坡在热带海洋气候下长期稳定。这些 “定制化” 解决方案,让现浇绿化混凝土技术突破地域限制,在全国 20 多个省市落地生根。
随着技术影响力的扩大,国际市场也向李仁伸出橄榄枝。2018 年,摩洛哥一位水利工程师考察上海宝山小川沙河项目后,当即决定引进该技术用于当地河道治理;2020 年,埃及方面邀请李仁团队参与尼罗河护坡改造方案设计;意大利、澳大利亚等国也纷纷前来洽谈合作,其中澳大利亚还为 “绿化混凝土在运动场地的应用” 授予专利。截至 2024 年,现浇绿化混凝土技术不仅在国内累计施工 300 多万平方米,还走出国门,成为中国生态技术 “走出去” 的一张名片。
